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便利蜂的零售真相

2020-07-08 01:38 作者:非人鬼SeanXu  | 我要投稿

便利蜂的零售真相
今年5月,便利蜂宣布完成新一轮融资,并称北京地区超500家门店在2019年已实现盈利,累计募集资金达15亿美元,,还预计将于今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门店营运层面的季度盈利。连老牌711、罗森等便利店都尚未实现整体盈利,便利蜂怎么做到了?“燃财经”特此撰文从数据化运营、鲜食和自有品牌、选品、直营等方面,对其盈利情况进行拆解。
 
*从出身就带着互联网基因
便利蜂于2016年12月21日成立,2017年2月开出第一家门店,核心创始团队几乎都来自去哪儿,包括去哪儿的创始人庄辰超、原CFO赵轶璐等。
 
便利蜂从开始就做数据化运营、坚持直营,与传统便利店不一样。数字化管理减少了人力成本。通过算法可以降低决策成本、提高人效,将每家店的店员维持在2-3人,有数据支持也缩短了店长的培养周期。另外,便利蜂一早就布局了供应链,目前已在北京已经拥有两家鲜食基地,并将于天津武清建造第三个鲜食供应基地。便利蜂还有自己的内部战投,主投供应链相关企业。
 
*什么样的便利店才能盈利?
便利店的第一选择永远是成本。从选址上,便利蜂的选择是一级商业地产、三级店铺,成本没有那么贵。装修、招人都是空耗,由于是数字化运营,在选址、装修、店长的培养上,便利蜂有一定优势,能有效压缩时间。
 
为了控制成本,便利蜂的SKU在3000个左右,平均每周要换150种商品,整体满足了消费者的基础需求,有比711、罗森的简单。选品的巧妙让便利蜂的净利润比例能维持在5%-10%之间,平均耗损率控制在3%-5%以内,基本就能盈利。
 
*便利蜂的直营能坚持多久?
截至2019年9月25日,便利蜂宣布全国门店数已突破1000家。入华15年的全家、罗森也不过各有两千五百多家。便利蜂内部把三年目标调整为开店1万家。所有店都是直营。
 
业内对此两种看法,有人认为是因为便利蜂依然存在大量门店尚未盈利,所以坚持直营或许是出于无奈。另一种观点认为,在早期的快速发展中,坚持直营是为了打磨经营能力和验证经营模式,自营可以保证强管控,以及经营标准的执行,因为直营才加强了它的数字化管理。
 
但直营模式将给公司管理成本、盈利能力带来更大考验,背后需要雄厚的资本支撑,即使便利蜂此前已有几轮大规模的融资,快速扩张也存在一定的隐患。不开放加盟,资金流转会出现较大问题。
 
*高速发展下的隐忧
便利蜂自己的适应性需要扩大。过于数字化目前只适应白领居多的商圈,社区店还较少,反馈也不够好。自主结算的机制导致它只能选择一二线城市,即相对来讲信息化程度高、顾客平均素质高的地方。
 
而一线城市里, 南方便利店业态本来就很发达早已品牌化,目前因北京曾是“便利店荒漠”留给了便利蜂拓展的机会。
 
便利蜂如何在速度和质量达到平衡?数据化运营这件事,最重要的不是模型本身,而是执行的人是否一开始就相信、理解并贯彻了这套模型,以及复制化之后,与人的磨合度能达到多少。不能为了无人化而无人化。

便利蜂的零售真相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