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空气动力学(二)
飞机空气动力学(二)
随着飞机翼型的进一步复杂化,飞机速度进一步的提升,一种神秘的现象逐渐浮出水面,至今仍是高性能战机研制的重中之重,我们叫它——涡流。
上一篇文章讨论的机翼其实认为机翼是无限长的,没有考虑翼尖这个边界条件。事实上,当有限翼展的机翼产生正升力时,上表面压强小,下表面压强大,会有不可忽略的气流从下表面绕过翼尖流向上表面。这些气流把上表面的气流向中心挤压,使其具有朝向中心的速度分量;下表面的气流则向两侧拉伸,具有朝向两侧的速度分量。当上下两个表面的气流在翼后相聚时,不同的流动方向会使它们卷成一个个小涡流,构成了翼后涡面。

在中大型客机的翼尖部位,我们会看到竖起的两个小翼,称为翼梢小翼。它可以阻碍气流向上表面流动,削弱翼尖涡,使身后气流相对平缓,方便其它飞机飞行。尤其在起降繁忙的大机场,这种作用尤为重要。
回到下洗流,机翼在下洗流的吹拂下也会产生一个垂直于下洗流的升力,这个升力的垂直分量是升力的一部分,而它的水平分量则构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阻力,我们称之为诱导阻力。飞机在低速下的阻力主要有摩擦阻力、由小涡流导致的压差阻力(上篇文章边界层分离那块)、诱导阻力。而翼尖小翼也可以减小诱导阻力。
2、后掠翼
如图,来流受到机翼的阻碍作用,Vn减小,气流向翼尖偏转,流过翼面上突处时Vn增大,气流向翼根偏转,随后,Vn再次减小,气流转向原来方向。流线成S状弯曲。

这种S弯曲导致翼根处流管先粗后细,流速先慢后快,压力先大后小,升力中心向后方移动。称为翼根效应;翼尖处流管先细后粗,流速先快后慢,压力先小后大,升力中心向前移动,称为翼尖效应。无论翼尖还是翼根效应,都在机翼前部表现明显,所以翼根处整体上表面压力变大,升力变小,翼尖处整体上表面压力减小,升力变大。

后掠翼上表面翼根压力比翼尖压力大,沿翼展方向存在压力差,这个压力差使气流向翼尖流动,流向翼尖的气流经过机翼的长距离摩擦,能量较小,加入翼尖气流后会降低翼尖气流能量,使边界层变厚,更容易发生边界层分离。另一方面,由于翼尖效应,翼尖前部压力变小,后部压力变大,气流流动中受到这个更大的逆压影响,更容易倒流,使边界层分离。综上,在迎角逐渐增大时,翼尖部位会先于翼根失速。虽然翼尖部分较小,不太影响总升力,飞机此时仍未到达临界迎角,但操控性已经下降,出现抖动,称为抖动迎角。大部分后掠翼翼尖较短,翼尖涡效应不明显,下洗流不明显,有效迎角更大,加剧了飞机性能的下降。
为了推迟翼尖失速,我们有以下几种做法:
3、三角翼

三角翼同样有较大的前缘后翼角,因此同后掠翼一样,也会有气流的S型流动和翼尖翼根效应。但与后掠翼不同的是,三角翼的前缘(也是侧缘)很长,下表面高压气流很容易翻到上表面来,降低上下表面压力差,导致升力下降,这就是三角翼低速时机动性下降的原因。
但是迎角也不能太大,迎角过大是,左右两侧的脱体涡相互靠近、干扰、破碎,机翼失速。
脱体涡中气流相互耦合,流速稳定,能提供稳定的负压区,产生额外的升力,称为涡升力,从而部分弥补气流上翻导致的升力下降,改善大迎角飞行性能,还能不断为边界层输入能量,显著增大临界迎角(可达30~40度)。
在接近地面时,机翼下表面气流受地面阻碍作用流速变慢,压力增大,还会导致一部分本应从下表面流过的气流改由上表面流过,上表面流速增大,压力减小,综上,飞机在靠近地面时升力会显著增加。

供稿人:可控猴聚变
参考文献:【1】柳文林,康小伟.飞机空气动力学【M】北京:北京
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