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为何有些人、有些事越来越被人喜欢?


你是否在生活中遇到过因他人态度的转变而对某人或物转变了看法?又是否遇到过无论如何管教都收效甚微的"熊孩子"?不妨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则故事:工业区大院里有个大旧油罐,每天晚7点孩子们都喜欢在罐子里蹦蹦跳跳,声音震耳欲聋,大人们越管,小孩反而愈加闹腾。一天,一位老爷爷说,我们来打个赌,谁跳的最大声,谁就可以拿到一把玩具枪,最终获胜者成功拿奖。第二天,老爷爷把礼物改成了两颗奶糖,孩子们便没了多大兴趣,敷衍的跳了跳,胜者拿走了奶糖。第三天,老爷爷把礼物改成了两颗花生,结果孩子们不愿意了,纷纷表示"不玩了,不玩了,没意思,要回家看电视去"。这就是一则经典的运用阿伦森效应的故事,阿伦森效应的本质指的是人对人和物的态度会随着奖励减少而逐渐消极,随着奖励增加态度逐渐积极的心理现象。阿伦森效应也指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不断减少的人或物。如同故事中的老爷爷和孩童一样,老爷爷首先对孩童的行为表达了认可并对该行为给予玩具枪作为报酬,之后逐步的把报酬减少两颗奶糖最后到两粒花生,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把在罐子中蹦跳与奖励建立了联系,关注点逐渐从玩乐转移到了奖励上来,所以当奖励减少的时候孩子对奖励失去了兴趣连带的也失去了对在旧油罐中蹦跳的兴趣,现在对于孩童来说在旧油罐中蹦跳已经失去了原本的价值,他们会感受到付出与回报不对等。
在阿伦森的实验中他将实验人员分为4组,并对某一人给予不同的评价,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好感。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此实验对数十人进行过后,发现绝大部分人对第四组最具好感,而对第三组最为反感。故事中老人的行为属于第三组先褒后贬,使得孩童前后心理产生巨大的落差,从而产生了抗拒心理。
在职场中常常见到一些新入职的员工开始非常努力,承担超额工作,广受好评,但他本身并不具备应有的实力,一段时间过后他们的积极性会消退恢复成自己正常应有的表现。这中间会产生落差使同事和领导对他的看法由好转坏,甚至比那些刚开始来的时候表现不佳的青年所持的印象还不好。他们先给了他人一个能力强积极性高的刻板印象,自然他人会提高对他的要求和标准,在高标准和高期待下他的变化会非常显著。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开始时的勤奋工作可能被领导和同事重视并得到赞扬,但日子一长,从局外人逐渐成为局内人,领导的表扬没了,同事的赞赏少了,他会感到不自在,感到自己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产生挫折心理,所以工作积极性大受影响,没有初来时的那股干劲了。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的错误印象。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最后,欢迎您关注我们,我们将致力于输出专业的心理科普,提供真正专业的心理服务。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您可以直接私信我们或者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公众号“幻夜心理”,我们会第一时间回复。祝看到这里的你心情会好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