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托孤君可自取到底是什么意思?
先来看看《三国演义》是怎么理解的
“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诸葛亮听了以后啥反应?
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如果托孤真的是君臣典范,为什么罗贯中/毛宗岗父子要改成“汗流遍体+手足失措+叩头流血”?
有人说了:这是三国演义,正史中是“君可自取”,意思是选取,不是取而代之!
哦?是这样吗?我们看原文
前半段是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拿季亮比是曹丕,这是选取吗?
再来
《三国志·张昭传》注引《吴历》:“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复不克捷,缓步西归,亦无所虑。”
张昭传也有个托孤,相同的记载,还不够是吗?
孙盛认为是取而代之
《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孙盛语:“备之命亮,孰乱甚焉!”又说:“诡伪之辞,非讬孤之谓。幸值刘禅闇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谓之为权,不亦惑哉!”
康熙皇帝认为是取而代之
康熙皇帝批注:“昭烈(指刘备)于亮,平日以鱼水自喻。亮之忠贞,岂不深知?受遗时何至作此猜疑语?三国人情,以谲诈相尚,鄙哉!”
古往今来,刘备说的“君可自取”,就是让诸葛亮取刘禅而代之的意思。千百年以来人们一直都是这样理解的,错不了。
最后补刀
中州出版社1995年版的《三国志文白对照》中对“君可自取”的白话翻译就是“您可以自己取代他。”
所以刘备托孤不存在什么君臣典范,有的只是尔虞我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