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十五课戊戌变法复习题

2023-06-27 11:03 作者:讲历史的齐老师  | 我要投稿

第十五课戊戌变法复习题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导致了中国的转型走向了一个更加艰难更加惨烈的道路,因为共和政体在中国文化传统里缺乏支撑的要素,不像西方文化里,有希腊的城邦与罗马共和政体这样的制度遗产。作者旨在强调

A.历史传统与政治制度建立密切相关

B.共和政体确立的过程漫长而曲折

C.君主立宪制更符合当时中国国情

D.戊戌变法导致了近代的动荡与徘徊

2.从近代化进程的角度看,维新变法运动最深远的历史影响是

A.确立了清朝君主立宪的政体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D.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1898年,落第举人王某见京师大学堂有生活津贴,于是报名参加。不料,有人写对联嘲讽他,“孝悌忠信礼义廉,一二三四五六七”,意为“无耻”、“忘(王)八”。王某懊悔“失节”,竟在京师大学堂开学前夜悬梁自尽。王某的悲剧从侧面反映了

A.传统文化良莠并存

B.“中体西用”思想盛行

C.维新变法阻力较大

D.民主革命即将到来

4.1898年,康有为主张废除科举制,引起了读书人的强烈反对,而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却未引起太大的反响。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式教育逐步得到认可

B.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C.出国留学影响不断扩大

D.清政府的强力推行

5.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说:“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江。内呼,令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意在

A.分析中日学习西方的根本区别

B.反对中国购买外国先进武器

C.为维新变法运动提供舆论条件

D.指出近代日本崛起的原因

6.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皇上勿去旧衙门,而惟增置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渐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最能反映维新派在变法中的态度是

A.要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B.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C.要使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要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7.资产阶级维新派人士指出“三权分立,然后政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为政府,出入纳王命……”。其主张实际上要求建立

A.总统共和政体

B.君主专制政体

C.议会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政体

8.戊戌变法法令中直接打击了封建守旧势力的措施是 

A.精简机构、裁汰冗员

B.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C.派遣留学生

D.提倡私人开办工厂

9.康有为在变法运动之前,做了很多理论准备。他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两部书。但是,那些正宗的儒家学者却把它们视为异端学说。这反映了

A.当时新旧思想的冲突

B.康有为托古改制的思想特点,

C.维新变法的艰难曲折

D.维新变法以儒家思想为指导

10.袁世凯为笼络康有为,召他主持清史馆。康有为力辞道:“我若修清史,则袁世凯首为罪人,如此必不为所容,因此不可赴任。”这反映出

A.威权政治下知识分子的艰难抉择    B.康有为对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不满

C.康有为坚持君主立宪道路    D.康有为无法原谅袁世凯逼清帝退位

11.美国史学家费正清说:“1898年事变的主要意义在于,这是激进派自上而下进行变革的一场实验,它仿照了日本明治维新的模式,但以失败而告终。由此看来,……按部就班进行改革则成功之日遥遥无期,相比之下,倒是剧烈的革命也许更有成功的可能”。作者旨在说明

A.维新变法对改变近代中国作用有限

B.改革失败之根源在于照搬日本模式

C.自上而下的变革不适合中国国情

D.革命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选择

12.梁启超在总结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说:“日本之实行宪法也,在明治二十三年;其颁布宪法也,在明治十三年;而其草创宪法也,在明治五年。当其草创之始,特派大臣五人,游历欧洲,考察各国宪法之同异,斟酌其得失;既归而后,开局以制作之。”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   )

A.日本推行宪法进程太慢

B.明治维新确定了共和制度

C.中国应效法日本立宪救国

D.只有君主立宪才能挽救中国

13.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历史根源是

A.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B.洋务运动的刺激

C.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成为新的政治力量

D.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14.1901年,清政府下诏实施新政,在光绪帝发布的上谕中指出:“大小臣工,清夜自思,即无拳匪之变,我中国能自强耶?夫无事且难支持,今又构此奇变,益贫益弱,不待智者而知。”这表明清政府

A.对积贫积弱局面进行了理性的反思

B.顺应世界近代化潮流主动推进改革

C.推行新政旨在应对空前的政治危机

D.进行政策调整以平息民主革命浪潮

15.在百日维新期间,谭嗣同自述:“京居既久,始知所愿者皆虚,一无可翼(期望)。概念横目,徒具深悲。平时所学,至此竟茫无可倚。”这段话表明谭嗣同

A.放弃了变法维新救国救民的抱负

B.脱离群众,找不到变法的出路

C.悲观失望,准备向顽固派妥协

D.对维新派不满,开始转向革命

二、材料分析题

16.(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戊戌变法的失败而消失其影响,相反,更加深入人心。……构成了中国现代化的逻辑起点。

——摘编自颜炳罡《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材料二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摘编自《回顾戊戌·重温历史》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对戊戌变法构成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不同认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你对戊戌变法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认识。

 

 

 

 

 

 

1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二

凡改革之事,必除旧与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北京街道管理改革的困难及启示。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C

6.B

7.D

8.A

9.A

10.D

11.D

12.C

13.C

14.C

15.B

16.(1)材料一着眼于思想观念,认为戊戌变法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系统方案。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材料二着眼于政治体制,认为戊戌变法触动了封建专制体制,为建立现代国家做出了有益尝试,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2)影响:①促进了民主意识的觉醒和爱国运动的发展;②有利于中国经济、政治的近代化;③在当时的中国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④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⑤形成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7.(1)西方的影响;政出多门,互相推诿;城市宜居性差,影响城市形象;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官吏贪污。

(2)困难:改革触动了一些官吏的既得利益;打破了百姓习惯。

启示:改革既要除旧又要布新,不可偏废;除旧弊难免触及多方利益;改革需要勇气和毅力;改革需要强有力的领导;改革应以人民的福祉为宗旨。


第十五课戊戌变法复习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