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推荐李天佑提成都军区司令,却被林总否决,李为何无怨言
四野战将系列39:李天佑(一)
作者:桅杆
说李天佑是林彪的第一爱将,可能很多人会不服气。林彪惜才、爱才、育才,对手下有前途的将领,大多关爱有加,比如对杨成武、对刘亚楼、对李天佑,等等。林彪沉默寡言,不善交际,甚至有点不近人情。这其中,对李天佑的培养和提携,可谓用心良苦,关爱超乎寻常。本文就说说这个话题。
李天佑(右二)、林彪(右三)
(一)进军东北之前,两人交集并不多
在江西苏区时期,李天佑一直在红3军团任职,长期在彭德怀麾下作战。直到长征到达陕北以后,李天佑才转入林彪麾下,但时间也不长,断断续续。
进军东北之前,李天佑只有两段时间在林彪的指挥下:一是东征期间,只3个多月时间,回师之后,林彪就去抗大任校长了;二是八路军时期,李天佑先后任115师686团团长、343旅代旅长,可林彪1938年3月被晋军误伤,在前线也就半年多点时间。此外,1938年底林彪出国治伤,李天佑赴苏学习,两人在苏联有过交往。
总体上,在进军东北之前,两人在工作上的交集并不多。当然,人与人交往,彼此之间是不是欣赏,与交往时间长短并无多大的关系。
日本投降后,1945年8月底,延安安排林彪等人赴山东。9月中旬到达濮阳时,接到延安“万万火急”电报,林彪一行随即转向东北。这一行人中,就有李天佑,并从此在林彪的直接领导之下工作,直到四野南下,时间长达4年多。
(二)担任攻城总指挥,结果在四平吃了败仗
1947年2月,李天佑接替万毅担任1纵司令员。这既是回自己的老部队任职,1纵部分部队就是在686团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他展示军事才华的大好平台和机会。担任司令员后,李天佑总体表现是不错的。但上任4个月,李天佑却指挥了一场败仗,就是四平攻坚战(三战四平)。
1947年5月,东联发动夏季攻势末期,兵锋直指四平。当时以为四平约2万守军,但实际上有3.5万人,指挥官为71军军长陈明仁。林彪的部署是:1纵、6纵17师、邓华纵队并配属5个炮兵营,约10万兵力攻城,指定1纵李天佑为攻城总指挥。林彪则统筹攻城和阻援全局。应当说,担任东联首次大规模城市攻坚战的总指挥,体现了林彪对李天佑的器重。
由于战略地位重要,防御体系完备,加上一个能打恶仗的陈明仁,四平是难啃的骨头。从6月14日发起总攻,到29日晚撤出战斗,历时半个月时间,东联付出13000多人伤亡的巨大代价,四平却没能攻下来。
此战无疑是败仗。失败的根本原因是轻敌:因为轻敌,导致判断有误,攻城兵力没有形成足够的优势,后逐步次增加兵力,形成“添油战”;因为轻敌,攻城准备不足,外围未肃清、炮兵未进入阵地、友邻部队尚未协同,就仓促发起总攻。应当说,此战失利,李天佑是负有主要责任的。战后,李天佑背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
血战四平
(三)四平攻坚失利后,仍然关爱有加
作战失利后,林对李有批评、有鼓励、有帮助、更有信任,真是关爱有加,超乎寻常。7月13日,林彪专门给李天佑写了一封信:
一是批评他“不够实际……表现缺乏思想和见识”。
二是鼓励他“你是有长处的,有前途的”。
三是帮助他在军事上“要发挥战斗的积极性,而同时必须从能否胜利的条件出发。凡不能胜的仗,则断然不打,不装好汉”。信的最后说:“以上原则,有益于进步,望深刻体会之。”同时,林彪在总结时称“完全由我负责”。
更重要的,是林彪不因四平作战失利而放弃李天佑。9个月后,1948年3月四战四平时,李又担任攻城总指挥,一天解决战斗。在同一个城市,由前次指挥失利的将领再次担任战场总指挥。这在我军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一种莫大的信任!
林彪这样关爱一个打了败仗的部下,确实超乎寻常,在四野、甚至在全军都是极少见的。一般领导或非特别器重的部下,是不可能做到的。在四野将领中,享受过这种待遇的,除了李天佑,没有第二人。正因为如此,有人说李天佑是林彪的“第一爱将”。是否准确,可以讨论。
一般情况下,打了败仗,不撤职或降职就不错了。在东野可以对比的是:3纵仗打的不好,司令员曾克林被调到7纵当副司令员;8纵在辽沈战役期间连续出了3个问题,司令员段苏权被降职;还有一些仗打的不好的纵队司令,被调到后方或地方。林彪之所以对李天佑特别关爱,有观点认为是因为李天佑的性格和作战风格与林彪很像,或许是惺惺相惜吧。这点可以专门讨论。
但笔者认为:这种关爱,不是出于私利,更不是培植一己势力,而是对部下军事才能的认可和培养,是工作上的帮助和提携。再看一个林对李“另类”关爱的事例:
1960年,贺炳炎在成都军区司令员岗位上病逝,总政推荐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李天佑接任,但被林否决。林认为,“成都一号”的职位,一直由红二方面军将领担任,应当承认并照顾这个历史。对于这个提升机会,林彪推荐了红二方面军出身的黄新廷。林彪的这次“关爱”,让李天佑的升职晚了2年(1962年升任副总长,大军区正职),还错过了大军区司令员这一重要的岗位经历。李天佑后来得知这一消息,不仅没有抱怨,还非常赞同林彪的决定。
笔者认为,这体现了林、李二位的格局,这既是理念的认同,是对“自己人”不用多解释、只可意会的特殊默契关系,也是一种真正的关爱。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林对李的关爱并不是搞小团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