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日常笔记(30)

2023-07-13 12:39 作者:Amadeus-Hikari  | 我要投稿

读完了《寻求失去的时间》(《追忆似水年华》)。

这套书给人的最初印象就是很厚重(字数实在太多了),加上文字比较细腻,缺少跌宕起伏的剧情,所以尽管很多人都想读,却始终望而却步。

我觉得,如果想要领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却又畏惧这本书的厚重,那么只需要去读这部作品前20%的内容即可(也就是读完第一卷+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字数大概是五十万的样子?),这样做的性价比很高,因为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几乎都已经呈现在了这20%里面,后面的部分更像是它的不断延伸和发展。

在半年前,我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其中的描写无比震颤。但半年后再读,虽然发现了许多之前没发现的东西,却不再似当时那般感动了,不知为何,也许是情感更加迟钝了吧。在自己有意识去写了一段感情经历之后,再看普鲁斯特写的,既叹服厉害,又觉得自己写的东西无比拙劣。不过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确实涌现了很多新的idea。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截面是“性嫉妒”。在心上人对其他人友好的时候,会感到嫉妒,这也许是因为她向别人展现出了我们没有占有对方的东西,又或者说,我们想要完全占有对方,却没能完全占有对方,为此,我们感到嫉妒。

联系到现实,人毕竟都是独立的,哪怕对方对你无比忠贞,哪怕日夜相处在一起,我们也没法真的完全占有对方的心灵。以及,即便再聪明,也无法完全看透一个人,因为总是会有知觉无法把握的成分,甚至这部分连那些人自己都不知道。

这就联系到这本书的人物刻画。比如说《人间失格》吧,我能用一段话来概括主角,但这本书里的很多角色,他们的本质是我无法定义和描述的,不能描述他们本身,而只能描述他们的思想和他们的行为——就像我们既无法完整把握一个人,也无法完整占有一个人。

这本书全程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便是“找寻失去的时间”——这也是我觉得直译要比“追忆似水年华”这个翻译好得多。“似水年华”这个表述也许文雅,却因为文雅而丧失了最直白的东西,在虚浮之中丧失了文字本应有的力量。同时,追忆这个词也未必正确,正如原文所言:

往事也一样。我们想方设法追忆,总是枉费心机,绞尽脑汁都无济于事。它藏在脑海之外,非智力所能及;它隐蔽在某件我们意想不到的物体之中(藏匿在那件物体所给予我们的感觉之中),而那件东西我们在死亡之前能否遇到,则全凭偶然,说不定我们到死都碰不到。


再简单摘几句话吧:

看到在我脚下,其实即在我身上有那么多年年岁岁,我感到天旋地转,好像我是在成千上万米的高空中。

这句话的意思大概是说,在空间中,我们任何一个人都是渺小的。但随着我们的年岁增长,我们身上其实积累了很多过去的岁月,这样看来,我们又是高大的。


笔记文学怎样才能具有某种价值呢?既然它所记录的都是琐碎小事,现实便如它所指出的蕴含在这些小事里(在远处的飞机轰鸣声中和圣勒里钟楼的线条中的伟大,在马德莱娜点心的滋味中的往昔等等),而倘若我们不把这些现实清理出来的话,那些小事本身则并无意义。逐渐保留在记忆中的是那些不确切的词语的连接系列,我们的真实感受荡然无存,这些感受才构成我们的思想、我们的生活和对我们而言的现实。而正是那种谎言一味复制所谓“情节真实”的艺术,它同生活一样简单平淡,没有美,我们的眼睛所见和我们的才智所确认的东西被令人生厌和徒劳无功地一用再用,不禁让人纳闷,从事这种使用的人在什么地方找到的欢乐和原动力的火花,使他精神抖擞地推进自己的工作。相反,真正的艺术,诺布瓦先生会称之为文学爱好者的游戏的艺术,其伟大便在于重新找到、重新把握现实,在于使我们认识这个离我们的所见所闻远远的现实,也随着我们用来取代它的世俗认识变得越来越稠厚,越来越不可渗透,而离我们越来越远的那个现实。这个我们很可能至死都不得认识的现实其实正是我们的生活。真正的生活,最终得以揭露和见天日的生活,从而是唯一真正经历的生活,这也就是文学。这种生活就某种意义而言同样地每时每刻地存在于艺术家和每个人的身上。只是人们没有察觉它而已,因为人们并不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他们的过去就这样堆积着无数的照相底片,一直没有利用。因为才智没有把它们“冲洗”出来。我们的生活是这样,别人的生活也是这样;其实,文笔之于作家犹如颜色之于画师,不是技巧问题,而是视觉问题。它揭示出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时所采用的方式中的性质的不同,这是用直接的和有意识的方式所做不到的,如果没有艺术,这种不同将成为各人永恒的秘密。只有借助艺术,我们才能走出自我,了解别人在这个世界,与我们不同的世界里看到些什么,否则,那个世界上的景象会像月亮上有些什么一样为我们所不知晓。幸亏有了艺术,才使我们不只看到一个世界,我们的世界,才使我们看到世界倍增,而且,有多少个敢于标新立异的艺术家,我们就能拥有多少个世界,它们之间的区别比已进入无限的那些世界间的区别更大,不管这个发光源叫伦勃朗还是叫弗美尔,它虽然已熄灭了多少个世纪,它们却依然在给我们发送它们特有的光芒。

这段话的一个理解方式是,你把自己一整天的行为都记录下来了,但你只是记录下来了琐碎的生活,而不在于现实。现实是在那些琐碎之事背后更为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感受)。摄像机可以拍下你一整天的行动,但那并不是现实,或者说只是表面的现实,而真正的现实,是有待真正的艺术去揭露的。

满足于“描写事物”、满足于只是可怜巴巴地给一些事物的线条和外表作些记录的文学,虽则自称为现实主义,却离现实最远,它最能使我们变得贫乏、可悲,因为它突兀切断现时的我与过去、未来的一切联系,而过去的事物保持有本质,未来,它们又将促使我们去重新品味这种本质。正是这种本质才是配称作艺术的艺术所应该表现的内容,而且,如果它表现失败,我们还能从它的虚弱无能中引出教训(在现实主义的成就中却丝毫都汲取不到),须知这个本质部分地是主观的和不可言传的。

这里的现实是指一种更为本质的东西。因为《安娜.卡列尼娜》是在写一大堆贵族之间的故事,没有描写劳苦大众,所以托尔斯泰的作品不现实——这样一种论断方式是错误的,因为那只是表象,而关键则在于心灵。

就像贝多芬在《庄严弥撒》手稿提词上所写的那样,伟大的作品往往

出自心灵,但愿它能达到心灵。


日常笔记(30)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