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玻璃

古人相信,月亮是玻璃做的。
不过,此“玻璃”可不是今天的“玻璃”。
“玻璃”在古代典籍中也写作“颇黎”、 “颇梨”或“颇胝”。
"颇黎/玻璃/颇胝"其实都源自同一个词——phaṭika(颇胝迦)。
巴、梵语中的 ṭ 和 ḷ 都是卷舌音(弹舌音),发音位置相同,常变来变去的,phaṭika(颇胝迦)就可变成 phaḷika(颇梨迦)。
颇胝迦phaṭika ⇔ phaḷika颇梨迦
颇胝迦是什么东西呢?
据《大智度论》卷十记载,“颇梨”产于西域山窟,为千年冰所化。
《翻译名义集》卷第三:“颇梨,或云塞颇胝迦。此云水玉,即苍玉也,或云水精,又云白珠。”按:这里的“塞颇胝迦”对应梵语sphaṭika,而phaṭika(颇胝迦)则是巴利语。辛嶋静志教授认为“玻璃”译自印度俗语的phaliya。
有的译者将“清净颇胝迦宝”译为“clear crystal”:无色透明的水晶。现代辞典一般也都将“颇胝迦”释为“水晶”。
但近来也有人根据唐代出土文物上的墨书题记,认定“颇黎”为“无色蓝宝石”(钢玉)。(http://www.doc88.com/p-2542405537032.html)

在唐代,经丝绸之路输入了很多西域的奇珍异宝,其中就有这个“颇黎”。作为可以把玩的神奇宝物,它深得我天朝人喜爱。大诗人李白甚至为小儿子起名“颇黎”。
今天,还有人起名叫“玻璃”的吗?(张玻璃、王玻璃?^v^)
唐宋诗词中也常见到“颇黎”这一宝物:
温庭筠《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
温庭筠《春江花月夜词》
漏转霞高沧海西,颇黎枕上闻天鸡。
今天的美人还愿意睡“玻璃枕”吗?太硬,太凉了吧?(古人也不嫌硌得慌?^v^)
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
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松叶:酒名。庚信《赠周处士》:"方欣松叶酒。"颇黎:宝玉名,此指玉杯。
郑嵎《津阳门诗》
象床尘凝罨飒被,画檐虫网颇梨碑。
自注:“温泉堂碑,其石莹彻,见人形影,宫中号为颇梨碑。”(罨飒:公主名字)
“颇黎”也用于描述江河湖海的水色:
皮日休《太湖诗》
……千顷颇黎色。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王正之右司吴江观雪见寄)
造物故豪纵,千里玉鸾飞。等闲更把,万斛琼粉盖颇黎。
玉鸾、琼粉比喻雪花,颇黎比喻江水。
唐诗中也有用“玻璃”的,如:
李贺《秦王饮酒》
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
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
……
这就要说到月亮与玻璃的关系了。
“羲和敲日玻璃声”被公认为这首诗的“诗眼”。
李贺号“诗鬼”,想象奇诡,他曾描述俊马说:“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历代注家大多以为,本诗中的“敲玻璃”也是“脑洞大开”的纯想象。
但实际上,这并不完全是诗人的想象——根据佛教经典,太阳真的是“玻璃”作的。《俱舍论》说:
日月徑量幾踰繕那?日五十一。月唯五十。……日輪下面頗胝
迦寶火珠所成,能熱能照。月輪下面頗胝迦寶水珠所成,能冷能照。
“颇胝迦宝”不就是“玻璃”吗?
根据《俱舍论》所说,太阳和月亮都是由颇胝迦宝构成的——太阳是个直径五十一由旬的圆盘,其下面由颇胝迦宝火珠组成,所以炽热;月亮则是个直径五十由旬的圆盘,其下面由颇胝迦宝水珠组成,所以清凉。(一由旬yojana就是牛车走一天的路,约等于11公里。)
你也许会问:李贺读过《俱舍论》吗?
但李贺肯定是熟悉佛教经典的。他在《赠陈商》中说:
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楞伽堆案前,楚辞系肘后。
李贺为什么不说“敲日金石声”、“钟鼎声”或“雷霆声”,而是“剑走偏锋“,别出心裁地用了“玻璃声”,这说明他知道,太阳是“玻璃”作的。
羲和“敲日”发出的是“玻璃声”。但这绝不是敲“玻璃窗”或“玻璃器皿”之类所发出的微弱而清脆的“哒哒”或“叮玲”声,而是“黄钟大吕”之声——直径五十一由旬(600多公里)的颇胝迦宝大圆盘,敲一下怎生了得?一定震撼天宇吧?
同样由玻璃做的月亮虽小些,但也是个直径五十由旬的颇胝迦宝“大锣”啦。
羲和的同行,月之御者“望舒”有没有想过要敲它一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