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被自己折腾灭绝的动物“鸮鹦鹉”

2023-04-17 15:09 作者:它萌世界  | 我要投稿

   鸮鹦鹉(学名:Strigops habroptila)体长59 - 64厘米,体重950 - 4,000 克。有一对相对短的翅膀,并缺少了鸟类控制飞行肌肉的龙骨,不能飞。新西兰人叫“kakapo”,这是当地的毛利语,kaka即“鹦鹉”,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译成鸮鹦鹉颇为神似,因为鸮鹦鹉的脸盘的确酷似夜间活动的猫头鹰。是一种夜行性鹦鹉,全身披上黄绿色的细点,是新西兰的特有种。它面上有鸮形目独有的面盘羽毛排列,有独特的感受器-羽须,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脚,翅膀及相对地短的尾巴。它的不同习性使它成为一种相当独特的品种-它是世上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体型冠绝同类。

   夜行性、草食性,表现出两性异形的身体结构,基础代谢率缓慢,雄性不负责照顾幼小,也是唯一一种实行一夫多妻制、并实行求偶场交配制度的鹦鹉。主要是草食性,吃原生的植物、种子、果实及花粉等。它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之一。属极危物种。分布于新西兰南部、司图尔特和其它岛屿。

   形态是一只体型肥大的鹦鹉,有翅膀但不能飞,缺少鸟类有的龙骨,鸮鹦鹉(学名:Strigops habroptila)体长59 - 64厘米,体重950 - 4,000 克。有一对相对短的翅膀,并缺少了鸟类控制飞行肌肉的龙骨,不能飞。新西兰人叫“kakapo”,这是当地的毛利语,kaka即“鹦鹉”,po的意思是“夜”。中文翻译成鸮鹦鹉颇为神似,因为鸮鹦鹉的脸盘的确酷似夜间活动的猫头鹰。是一种夜行性鹦鹉,全身披上黄绿色的细点,是新西兰的特有种。它面上有鸮形目独有的面盘羽毛排列,有独特的感受器-羽须,大而灰的喙,短腿大脚,翅膀及相对地短的尾巴。它的不同习性使它成为一种相当独特的品种-它是世上唯一一种不会飞行的鹦鹉,体型冠绝同类。

   鸮鹦鹉的习性跟猫头鹰的习性有些相似,它身上会散发出一些特殊的香气,这个是 鸮鹦鹉成为掠食者的搜索鸮鹦鹉的一种手段, 鸮鹦鹉从来不怕陌生人,看到陌生人会一动不动,有时会爬树上,但因为不会飞,有的会摔死,快灭绝也不是不无道理!!!!

种族历史

   自1840年起欧洲殖民者在新西兰出现后,更多更广阔的土地被他们改为耕作及放牧等用途,鸮鹦鹉及其生境进一步被侵害。他们带来了更多的狗只及多样的哺乳动物,包括家猫、黑鼠及白鼬等。直至1845年,英国动物学家乔治·罗伯特·格雷(George RobertGray)对其皮毛进行首次描述前,欧洲人对鸮鹦鹉所知甚少。自此之后,欧洲的殖民者开始学习毛利人,利用狗只搜捕鸮鹦鹉。在十九世纪后期,基于对科学研究的好奇及狂热,鸮鹦鹉变得广为人知,引致数以千计的个体被大规模地捕捉,以作为动物园、博物馆及收藏家们的囊中物。大部分被捕捉的个体往往在一个月内就会死亡。

   1880年,为了减少入侵物种野兔的数目,大量鼬科动物(如白貂、雪貂及鼬属的不同种)被引进到新西兰这片国土上,但同时他们也干扰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极多数的原生物种如鸮鹦鹉等亦成为其捕食对象。一些草食性动物如鹿等,也与鸮鹦鹉竞争食物,甚至令某些鸮鹦鹉爱吃的植物灭绝。载至1894年,于北岛旺阿努伊河(Whanganui River)上游仍有鸮鹦鹉的纪录,但在1895年,最后一头于北岛凯马纳瓦山(Kaimanawa Range)的鸮鹦鹉被当地原居民捕获后,就再也没有鸮鹦鹉于北岛出没的记录。

   1891年,新西兰政府将峡湾区内的雷索卢申岛定为自然保护区;1894年,政府委任理查德德·亨利为当地负责人。作为一名自然爱好者,亨利很早就发现纽西兰的原生鸟类的数目正不断下降,因此他尝试将诸如鸮鹦鹉等不能飞的鸟类从不同地方转移到这片净土上。六年间他为雷索卢申岛带来了200只以上的鸮鹦鹉。但在1900年,相当数目的白鼬游过大海并占据了这片土地,在另一个六年,它们再一次赶绝了还是新移民的鸮鹦鹉。

   1903年,三头鸮鹦鹉移离雷索卢申岛而被送到另一个自然保护区,位于奥克兰东北的小巴里尔岛(LittleBarrierIsland),但流浪猫的出没令这个小岛不再见到鸮鹦鹉的影踪。1912年,另外三只鸮鹦鹉被放到首都惠灵顿西北部的卡皮蒂岛(KapitiIsland)上。其中一只顽强的鸮鹦鹉一直活至1936年,尽管在这期间流浪猫一直都在这个岛上横行。

   1920年时鸮鹦鹉已在北岛绝迹,而在南岛的数目正不断下降;严峻的峡湾地区是它们最后的避难所。踏入1930年,鸮鹦鹉的出没人偶有报道,可能是听到它的声音,或是被猎人及修路工人所捕获。1940年起,有关发现鸮鹦鹉的报道已经几乎绝迹了。

   1950年,新西兰野生动物署正式成立,以搜索鸮鹦鹉为目标的野外考察持续进行,地点多在峡湾地区,今卡胡朗吉国家公园(KahurangiNationalPark)一带。于1951至1956年间共7次的野外考察只找到零星的数量,直至1958年才捉到第一头鸮鹦鹉并在邻近的米尔福德峡湾释放。   1961年多找到6只,其中一只被实时释放,而另外5只则被转移到北岛上邻近马斯特顿(Masterton)的雀鸟保护中心的鸟舍内。可是其中4只在月内即告死亡,而第5只亦在4年后死亡。在接下来的12年间,多次的考察对保育并无成效,只印证出鸮鹦鹉的数目逐年下降。1967年捕捉到的唯一一只已于翌年去世。1974年尾,科学家再次找到少数的雄性,并首次科学性地观察到鸮鹦鹉的求偶呜叫。这次观察令唐·默顿(DonMerton)首次推测出鸮鹦鹉的求偶场交配制度行为。

   1974至1976年间找到的14只,及1977年找到的18只,全部均是雄性。当时有不少人相信所有雌性已经死亡,鸮鹦鹉已经是功能上灭绝了。此外,所有由新西兰野生动物署于1951至1976年间发现的鸮鹦鹉,均是在被冰川重重覆盖的U形峡谷上的陡峭岩崖上找到。这些险峻的地势减慢了草食性动物入侵的进度,使不少原生植被得以保留。1976年,当这些险峻地区仍然无法阻挡小巧的鼬类的入侵后,只有少数雄性得以在最险要的峭壁顶端苟存下来。

   虽然新西兰政府在斯图尔特岛上曾接到鸮鹦鹉出现的报告,但在1977年上半年以前,并没有野外考察活动在该地进行。1977年尾,一次野外考察活动中的首天就找到鸮鹦鹉求偶时制作的圆盘及小道;之后,在近8000公顷的灌木丛林地及森林中找到为数达100至200只的鸮鹦鹉,并相信当中有雌性存在。鼬科动物并没有成功入侵斯图尔特岛,但流浪猫却有不少。一个统计资料指出,每年被猫所杀害的鸮鹦鹉数目,其掠杀比率可达56%。在这个高比率下,没有鸮鹦鹉能够存活下来,因此一系列深入透彻的猫只控制计划在1982年执行,自此之后再没有鸮鹦鹉被猫只杀害的案例发生。虽然如此,但要确保鸮鹦鹉能够继续存活,科学家仍认为应把鸮鹦鹉带到一片没有捕食 者的海岛上,并在1982至1997年间完成全部的移离活动。[4]

   截止2012年,鸮鹦鹉的数量有126只,其中包括78个养殖体成鸟。


被自己折腾灭绝的动物“鸮鹦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