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98火箭筒:生错了时代的“屠龙宝刀”

最近新的无后座炮的传闻可谓是愈演愈烈,有关PF98 120mm火箭筒去留的问题也逐渐升温。其实这款武器从服役之初开始,就一直饱受各种争议。它的支持者认为,PF98是现役口径最大,破甲能力最强,射程最远的火箭筒,同时完美替代旧的78式82mm无后座炮,值得继续装备;反对者则认为,PF98对比同等量级反坦克导弹(如红箭8)全方面落后,重量又比PF89式一次性火箭筒大得多,占用编制,因此不如淘汰,反坦克部队配备反坦克导弹,一般部队则改成一次性火箭筒。两派在军事论坛争论了15年,谁也说服不了谁,恐怕在这次换装最终落地之前,这种争论还会继续下去。那么,到底PF98是“服役即落后”的武器,还是一款“理解出了偏差”的武器呢?今天让我们来简要讲讲PF98的前世今生。
老规矩,我们从PF98的需求端和供给端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目前环境做一个总结。

PF98的定位——有效加强单兵分队对抗苏联T-72系列坦克的机动反坦克武器

需求端:正常作战距离击破T-72BV坦克
在配备PF98式反坦克火箭筒以前,我国主要的步兵反坦克武器分为两类:北方步兵班持有的69式火箭筒(苏联RPG-7仿制型,占用2人编制)以及营、连级的78式82mm无后座炮。这两种武器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都有不俗的发挥,而且因存量较大,一直在我军服役到2010年以后才彻底退役(78式82mm无后座炮参加过唐家山堰塞湖阻塞体的爆破,69式火箭筒和67式手榴弹一直服役到军改以前)。不过,到了1980年代,随着T-72坦克大量配发苏军,中国部队的反坦克压力骤然加强,部队急需一种能够击穿T-72A、T-72B和T-72AV/BV系列坦克(苏联解体前中苏边境没有T-64和T-80)的反坦克武器。因此中国新的反坦克武器自然是以1986年开始服役的T-72B/BV坦克作为标准。


1985年,苏联军队结合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的经验,开发出了T-72B这款划时代的坦克。长期以来,T-72一直被认为是昂贵的T-64/80的劣等替代品,价格也仅有20万卢布(T-64B在1978年达到可怕的55万卢布,约合120万美元,堪比M60A3和XM1坦克各一辆),但在1985年T-72B上,一切得到了改观。首先T-72B炮塔用上了“刀片”NERA装甲系统,外观变得非常圆润,美军外号“超级多莉帕顿”(这位女影星可以百度);其次,T-72BV装载了苏联第一代爆炸反应装甲接触1型,外观有些像穿了鱼鳞甲的“铁浮屠”。获得自身装甲和爆炸反应装甲两者加持后,T-72B本体炮塔对抗破甲弹就可达到惊人的600mm,车体首上也达到了500mm,而加装接触1后更可以抵消掉破甲能力300mm的RPG-7反坦克火箭弹。这套组合在车臣、东乌克兰迎接了战火的洗礼,在当地武装的RPG和反坦克导弹轰击下,平均都顶住了8枚破甲弹的打击。这样一来,无论是69式火箭筒还是78式82无(破甲能力都在300mm-400mm左右),都无法撼动T-72B的正面装甲,中国新的反坦克武器必然要以打破T-72BV为前提条件。

供给端:反坦克火箭弹是解决重型装甲目标最理想的选择
在指标定为击破T-72BV后,摆在设计师面前的破甲弹设计就一目了然:串联式战斗部破甲弹。串联式战斗部主要用于抵消接触1反应装甲的冲击波,主装药负责打破后面坦克本体。根据破甲弹的破甲深度和药罩直径的理论,在炸高、药罩均匀程度、爆炸同轴度、药罩密度等所有的条件都吻合最优水平时,破甲弹理论最大穿透距离是药罩直径的7倍。再考虑到破甲弹射流穿孔较小,为了取得足够的后效,射流长度应当大于装甲厚度10%以上。换句话说,如果想正面打穿抗破600mm的T-72B(假设爆炸反应装甲已被串联战斗部的前部引爆)正脸,理论上破甲弹药罩最小值也得突破100mm,因此中国选择了120mm口径,以确保一定的冗余。

破甲弹的口径定下来了,但它的质量和尺寸也明显比起过去仅有82mm的无后座炮炮弹和69火箭弹大得多。这样一来投送也变得麻烦起来。如果采用美国M40 106mm无后座炮那样的设计,其整备重量会突破200千克,是78式82无的6倍重量,只能选择车载。而车载的话,就不如使用红箭8反坦克导弹了。因此中国权衡之后,决定采用120mm的大口径火箭弹的模式研发这种步兵机动反坦克武器。

因此,在中国军工人的努力下,携带串联式战斗部,能击穿T-72BV的120mm火箭筒最终在1998年服役,就是我们看到的PF98火箭筒。




PF98火箭筒发射筒6.8千克,破甲弹6.3千克,多用途弹7.5千克。原本列装在连、营火力排的火箭班,替换了78式82无后座炮。在实际使用中,通常是2-3人为一组使用,1名发射手背负发射筒本体和瞄准具,两名弹药手各自背负2枚火箭弹,如果是连、营级还需要携带三脚架。后来,随着我军机械化提高,在现在的我军中型旅的乘坐08式装甲运输车的装甲步兵班里,PF98的3人组改为1名射手、1名弹药手和1名持有95式步枪的步枪手(负责警戒),构成一个完整的3人火力组。


但是,这样一种看似非常具有性价比的武器,却在出来后迎来了极大的争议,存废之争争论不绝。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它遇上如此的局面呢?

PF98的尴尬:苏联解体后全球“去坦克化”导致无坦克可反

1991年,苏联轰然倒塌。伴随着《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签署,苏联50000辆坦克大多化为废铁。同时,由于苏联不复存在,中国和俄罗斯也恢复了良好的外交关系,黑龙江畔已经不见互相对准的炮口。这样一来,原本以T-72BV为主要敌人的PF98式自从诞生起就面临“无龙可屠”的尴尬境地。
PF98的尴尬是多方面的。第一,它的破甲能力虽然能够打穿T-72BV以下所有的苏联坦克,但对于最先进的T-72B3,T-90A,M1A2等坦克来说,最大破甲能力800mm串联战斗部(实际上这里折算了串联战斗部抵消接触1的200mm破甲能力,单独120mm药罩主装药破甲能力在600mm-650mm)并不顶用(现代坦克普遍防破甲弹能力可达1100mm以上);第二,虽然最大射程达到了800米,但是这是对抗早期只有光学瞄准系统的苏联坦克而言,对于拥有良好的热成像和火控计算机的三代坦克而言,步兵小队隐蔽的再好也会被锐利的电子侦察设备在1公里外捕捉到;第三,PF98虽然有攻坚弹,但比起08式一次性攻坚火箭笨重很多,而且无法带弹机动(必须先瞄准后装填),对于敌方设置的较为犄角旮旯的碉堡并不灵活;最后,PF98的发射筒和备弹尺寸都过于巨大,士兵携带发射筒和备用弹后没有位置可供携带自卫武器,这对于未来的城市作战和山区作战的混乱环境非常危险。
这样一来,过大,过重,目标尴尬的PF98式火箭筒就成了各路“公知”口诛笔伐的牺牲品。但是这把武器的设计初衷是没问题的,只不过未考虑到冷战后环境的飞速改变,在目前的环境下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了。

当前环境下,单兵反坦克导弹和轻便无后座炮可能是最有效的组合



中国2015年以来的陆军合成部队改革诞生了一大批“中型旅”,虽然外观近似于美国“斯崔克”旅,但仍然在装备上各有千秋。我国的ZBL-08式车族相比斯崔克来讲,尺寸和重量都要大于低于20吨的斯崔克,车载火力比起仅有遥控武器站的斯崔克还是要强一些,能够携带30mm机关炮、外挂反坦克导弹(目前考虑到成本通常是红箭73,但理论上可以加挂红箭8甚至红箭12),这使得我军中型旅的装甲步兵的车载火力要明显优于美国斯崔克旅的车载火力,因此我国发展中型旅的装甲步兵时就不需要照搬美军火力组的模式(美国斯崔克旅9人步兵班分为2个4人火力组,一个火力组分为组长(步枪+下挂榴弹)、班用机枪手(M249)、班用机枪副射手(步枪和额外的子弹)和技术专家(M14EBR或者FGM-148标枪导弹)),应当侧重于加强火力的灵活性。考虑到我军车载火力和支援火力已经有着不错的反坦克实力(11式突击车的105可以有效对抗二代坦克,未来也可能会加入轮式红箭10发射车),本人认为可以把目前的PF98式火箭组换成一个新82无小组,把弹药提升到4-6枚,并为组员配发自卫武器。这样一来,我军下车步兵的火力的持续性和灵活性都可以比当前大幅提高,应对遭遇战的能力也可以显著加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