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后恢复得慢?先把这口痰化掉!底子虚的人特别注意了!痰从哪里来?关于这次新冠的病
阳后恢复得慢?先把这口痰化掉!底子虚的人特别注意了!痰从哪里来?关于这次新冠的病机,中医界基本已经形成了共识,是“寒湿疫”。而痰就是阴寒的东西,是阴成形的产物。 身体受寒,津液凝结在一起,就像水结冰,痰大多是偏白偏稀的清痰或泡沫痰;若身体积热,津液被损耗,痰就是偏黄粘稠的; 还有朋友只是干咳,并不意味着没有痰,大多是肺阴亏虚、甚至肾阴亏虚,且燥,痰越烤越干越粘稠。 再回顾当年刘良教授团队的新冠患者尸检报告: 肺部切面出现灰白色黏稠液体,气管腔内见白色泡沫状黏液,右肺支气管腔内见胶冻状黏液附着。 这些黏稠的液体中医叫痰湿,所以新冠痊愈一个极为重要的点就是——化痰祛湿。 在中医看来,咳嗽和痰也是分不开的,为什么很多人喝了止咳药也不管用?有的人是喝过了一段时间又复发? 这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止咳”的病因——身体里有口痰一直没化掉,余邪在肺,肺宣散肃降功能失灵... 这次1月5日最新印发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清肺排毒汤在中医治疗方案中又被单独拎出并被放在首位。 可用于轻型、普通型、重型患者,甚至危重型患者,而它效果这么好的重点就是——此方重视祛湿化痰。 服法: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各1次,饭后40分钟服用,3天一个疗程。患者不发热则生石膏用量小,发热或壮热可加大生石膏用量。 方中包含了多个祛湿化痰的药方,包括五苓散、射干麻黄汤、苓桂术甘汤、橘枳姜汤、茯苓杏仁甘草汤、二陈汤等。这些药方合用,湿可祛,痰可化,符合新冠肺炎痰湿壅滞的病机。 除了食疗方,在这里再给大家分享五个穴位,帮助大家赶走身体里的“痰”。 1.天突穴 取穴:位于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方法:拇指垂直于穴位按揉,以出现酸胀感为宜;每次按压5~8秒、10~20次。 功效:可起到祛痰、宽胸理气、降痰宣肺等作用,尤其适用于调理肺脾气滞所生之痰,患者常睡卧不宁,肠胃不爽,饮食受影响。 2.水突穴 取穴:位于喉结旁,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总动脉搏动位置下一横指处。 方法:大拇指按住水突穴,然后拨按穴位周围的痰结,每次1~3分钟。 功效:特别适用于治疗热痰,患者咳出的痰偏黄而稠,吐而不畅,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腻。常按此穴可减轻咽喉肿痛、痰多咳嗽、气喘等问题。 3.云门穴 取穴:在胸前壁外上方,肩胛骨喙(huì)突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锁骨下窝凹陷处,身体左右各一。 方法: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按揉同侧的云门穴,并做环转运动,每次按摩3分钟,每日2次。 功效:常按此穴同样适合调理热痰的一些症状,有助于宣肺止咳、化痰散结、调畅肺脏功能。 4.丰隆穴 取穴:丰隆穴是化痰要穴,位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距胫骨前缘约两指宽处。 方法:用大拇指点按丰隆穴1分钟,然后沿顺时针按揉该穴2分钟,最后用大拇指沿丰隆穴向下单方向搓2分钟。 功效:用于治疗热痰、湿痰、燥痰等病证,尤其适合喉咙里很难咯出痰的人,经常按摩,有助于痰液轻松咯出。 5.肺俞穴 取穴: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处。 方法:患者趴在床上,按摩者将两手拇指指腹放在两侧肺俞穴上,逐渐用力下压,按而揉之,使穴位产生酸麻胀感。 再用手掌正面拇指根部紧贴于肺俞穴,稍用力下压,摩擦穴位3~5分钟,每日1次。 功效:适用于各种痰邪病证,可使肺通气量、肺活量及耗氧量增加,降低气道阻力,有助痰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