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狂仁日记3 一些废稿

2023-01-27 00:10 作者:老仁与海_  | 我要投稿

一些东西本来是很好的,可是写着写着就写乱了或者写不下去了,但白白删了又觉得可惜,所以发到这里,反正也没人看。

废稿1

在十八岁生日这一天前后,我的生理与心理几乎不会改变。但或许几年后,时过境迁,我指不定变好或者变糟。虽然最近一段日子里消沉不少,但总的来说我还算是个美好的少年。今天且记录下我的一些方面,给以后的我看看。 第一篇 思想与成长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我的成长中,思想的萌芽与发展是十分十分十分重要的。我先简要概括一下历程:高一,思想仍然比较原始,脑袋还很死板;高一暑假到高二下学期初,思想出现爆发,理性思维迅速深化发展,人文情怀开始萌芽;高二下学期中到高三上学期中,将思想实践到生活中并不断改善,用心生活;之后便是在疫情冲击下凌乱的生活了。 首先讲我的理性思维与科学观念。 “在对待真理上我们是不朽的,无须害怕变化,也无须害怕意外。” 我是一直很崇尚科学与理性的。但最初我把它们想得过于高深莫测了,所以初入高中时我仍然局限于成绩与分数,将考试定为我学习的目的,因而我的学习相比现在显得机械而麻木,填鸭式地给自己灌输知识点。 转折出现在分科后第二个学期,随着学习的深入,我真正迷恋上了数学与科学本身,我也在学习过程中似乎望见了那理性思维,原来它们不是触不可及的。于是,我将学习的目的改为它本身,纯粹地去学习数学与科学,用心体会它们内涵的逻辑联系,就能让我慢慢体会到那好似缥缈的理性思维。我真的很享受这个过程。我认识到数学与科学是简洁的而非复杂的,它将各种事物的本质从纷繁的表象中抽析出来,将我们所处的这样一个复杂的自然世界,以一种极为统一而抽象的语言描述出来。这应该是其他方法做不到的。可以说,理性思维让我跳出了自以为是的圈套,允许我站在另一个极为客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我所处的一切,我不会再随意以一句从来如此、书上说的而搪塞掉一些事情,反而,我会质疑为什么是这样的。任何事物如果不加科学的检验,我是不愿默认放过的。 如果你也有这样的理性思维,我猜你也会和我做出同样的选择。我不愿再为成绩考试什么的而学习,我愿为知识、科学、真理而学习。成绩并不能反映一切,投机取巧也能搞出一些题目,那样拿到的高分不是我想要的,我想要的是缜密的逻辑、科学的精神。所以也不必为成绩而学习,不妨纯粹一切,尽情享受学习本身,可以是认真勤奋的过程,可以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这样是很爽,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我如何使我自己确信这样是正确的。之后,我偶然地在物理课本中迎来了我的答案(见下图)。多年以后,面对科学,我将会回想起初读这段话的那个遥远的下午。这段话不仅解释了我的疑惑,更进一步引导我确立我学习的目的——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不必去追求有什么新发现或成就,仅仅去探索感悟这个美丽的自然世界就足够我为之付出一生。 然后谈我的人文情怀。 “太阳升,万物明。” 其实我也明白把以下这些称为人文情怀是不准确的,但我实在是不了解这一领域,所以姑且找个名词代称一下。 人文情怀的萌芽是晚于我的理性思维的。那时刚经历理性的迅速发展,我沉浸于自己的进步并沾沾自喜,接着变成了盲目自大,自以为理科才是真谛,用一种极端的眼光漠视社会生活以及人际关系,直到我真正结识了我的“人生导师”。起初我是不怎么在意的,但交往一段时间后我就被他的性格打动了。正直、坦诚、热心、乐观等等,这些词汇我从小就听说但久而久之就忽视了。然而,当我在生活中真真正正地接触到它们时,那种青春洋溢的冲击感深深地感化着我。我明白那是我一直以来缺少的激情与正气。我固然是爱科学,但科学不是呆板枯燥;更何况我还是个少年。所以我“拜师”,渴望培养起我那荒芜的人文情怀。 我认为人文情怀对我的影响是很深层很内在的,但是不明显不代表不重要。我大致分成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学习上的。偶然一次与“人生导师”交流考试作文,他对我说作文不是弄虚作假说空话,你就写出来你怎么思考这个问题的就好。我恍然大悟,这确实是十分合乎逻辑的。并且,我加以延伸,在阅读理解中我抛弃那些我并不明白的套话术语,力图真实地写出我对文章的感受和认识。我觉得这是一种很朴素很纯粹的做题方式,我确信这是合理的。 第二个是人格上的。我要重塑我的性格。我想成为真诚而坦荡的人,想成为正直而温柔的人,想成为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人。我不再是一味地独尊科学与理性,而是开始注重我的道德与素质。总之,我渴望拥有健全的人格。 第三个就比较杂了,我不太会概括,可以说是对力与美的追求。过去我曾轻视体育等等,觉得不过是个消遣的手段。不过渐渐地,我开始被它们的力与美吸引住了。扣球杀球远射,吊球放网过人,短跑与长跑。它们有着人体力量的极致展现,或拈弓搭箭射九日,或四两之力拨千钧。体育运动的力与美不需要过多复杂的解释,它宛如我们细胞最原始的兴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第二篇 孤独与陪伴 我需要孤独,也需要陪伴。万幸的是,现在我都拥有。 “孤高的灵魂不需要羁绊之地。” 高一到高二上学期中,我在思想的迅速成长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思考与疑惑,但我羞于将它们说出来。于是,我独自思考探索一些问题,或许是关于科学,或许是关于生活中的许许多多。久而久之,我也不太愿意把它们讲出来,而且感觉也没必要讲出来。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很新的孤独感。之所以叫新,是因为它明显不是小学时的害羞怕生也不是初中时的标新立异,而是内心深处灵魂的孤独。它也不是寂寞,我也并不寂寞,有很好的人一起玩一起聊天的。只是在一定思考深度上我找不到很多人交流诉说。 孤独与以往那些状态不同的重要一点是,我感到的是平静,只有像湖水一样的平静。所以,我并不讨厌这种状态。孤独时,我可以沉浸式地思考,探索琢磨一些问题,或者三省吾身重新审视自己的作为;还可以放飞我的思绪,随意想象一些乱七八糟无所谓的小事,或者状态好时很偶尔地灵光乍现,蹦出来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这是一种我从未接触过的境界,但一接触我就爱上了这种感觉。为了保持这种状态,我戒骄戒躁,保持平静。有时我甚至会像苦行僧一般刻意清心寡欲,却并没有察觉到这是病态的。 “这世上到处都是害怕主动迈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 在与“人生导师”越来越熟悉后,我发现了另外一种生活态度。他的生活似乎有一种随心所欲不逾矩的感觉, 第三篇  遗憾与失败 第四篇 杂谈 梦 改造我们的学习 理想教育 第五篇 希望

废稿2

最近总是不能静下心来坐在桌前写写字,也不能和人一起认认真真的说说话。对自己说话又很别扭,所以今天打出来发个说说,假装是说给你听的好了。 孤独 我已经记不得我是从什么时候意识到我是孤独的了,可能是我在成长中逐渐感觉自己和很多人想的不太一样,又不好说出来一辩雌雄,久而久之这种不一样就越来越深了。 我说的孤独不是寂寞,事实上我也不觉得自己寂寞,有好几个好兄弟能一起扯皮一起玩。孤独是心灵深处的孤军奋战,是在灵魂上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因而只能自己思考一些深邃的问题。它无关表象,日常中很难会触及灵魂,心灵深处的问题也很难表露出来。只是可惜在我活跃地思考那些问题的时候我并没有记录下来,当我写这篇说说的时候我已经有相当一段时间没有深刻的思考了,所以这里也很难讲的清楚。 我认为我的孤独的来源主要是我的一些另类的心理,所以我现在也并不排斥这种情况。我很希望拥有自己的思维逻辑与生活哲学,所以我自己独立思考,逐渐养成我的思想,但毕竟是自己想的所以会另类一些。虽然目前我的思维逻辑和生活哲学还很粗糙,但我会慢慢打磨它,生活实践会检验出它的不足,然后我再打磨完善,再让它接受生活的考验。似乎这是个笨拙的方法,不过我觉得试错本就应该是一个必要的过程,怎么可能一步到位。 只是我还没有能力与经验能自己解决一切问题,所以这是目前我的缺陷。我觉得有时也不必非要自己钻研琢磨出来,或许可以多读一些书,或许可以与人生导师那样的人交流交流,总之是希望自己还要会寻求别人的帮助,不要太犟了。 成长 我觉得我在高中成长了相当相当多,有些我觉得堪称蜕变。 学习——理科,世界,思考 杂谈——梦,理想社会

废稿3

给17岁的自己 你已经17岁了,只有最后一年的时间让你享受少年时光了,之后就要当个成年人了。 首先,很庆幸的是,在16岁的尾巴,我找到了方向。在那些混沌匆急的日子里,突然出现了那么一刻,我说不清是怎么回事,但它让我眼里有了光,唤醒了我那份沉睡许久了的热爱——对自然科学的热爱。我曾险些失去了这份热爱,不过,真的很庆幸我再次拥有了这份热爱,并且比原先的更为热烈。 怀揣着这份热爱,我更加投入于自己的学习了。我敢说,我很享受深度的投入思考。我看到了我的局限,见到了自己半小时做不出来的道威棱镜,也经历了圆锥曲线压轴题的折磨。直到期末,我也没有完全克服这些难题。我明白了我先前的自大傲慢,知道了我并不是充满天赋。而思考不仅限于解出某道题,更是对一些事的认识。在思考中,我的认识得到渐渐的深入。这不就是我所追求的吗,去认识这个世界。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追求这个,也许只是我的细胞的原始冲动。不过这就够了。顺着这份冲动,继续下去,去深度思考,去认识这个世界吧。 随之而来的,便是未来。我不曾有过对未来的规划,在初中时班主任让我讲讲自己的梦想,我当时胡诌了些,说要成为科学家。现在看来,我那时竟说对了。我喜欢数理化,也渐渐的有了一些逻辑,是有大词小用,不过就这么个意思。我无法想象除了自然科学我还能从事什么,我喜欢自然科学,喜欢它的逻辑,喜欢它的严谨,喜欢它的纯洁。碰巧我有了对自然科学的热爱,那以后也去研究它吧。现在我不需要鼓励自己什么的,那对我没有意义,因为这是我自己选择并热爱的事。我要对自己嘱咐几句。

狂仁日记3 一些废稿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