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禁书商君书,愚民洗脑奴性的来源!统治帝王不会说的秘密

提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国,很多人就会想到让秦国走上强国之路的商鞅变法。小时候历史课本中的商鞅奠定了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被称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这似乎已经成为了国人的一种历史常识,但有时候越常识的东西就越偏离真相。有人说,商鞅就像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恐怖幽灵,是误闯人间的魔鬼。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商鞅和被称为是“天下第一禁书”的商君书。

商鞅,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人,原本是卫国非嫡系的庶出公子。这里卫国的“卫”是保卫的“卫”。战国时期卫国领土狭小、国力孱弱,再加上商鞅是庶出,深知留在卫国很难有大好前途。于是在成年后,来到了战国七雄的魏国,给相国公叔痤做了门客,成为了公叔痤的中庶子。
商鞅从小就喜好钻研刑名之学,也就是法家学术,而且头脑聪明。公叔痤很快就看出了商鞅的才华。但还没来及把商鞅引荐给魏国君主之前,公叔痤就一病不起了。在临终前,公叔痤跟魏惠王说,自己的门客中庶子商鞅可以接替自己的职位,继续给魏惠王出谋划策。可魏惠王怎么可能把相国这么重要的职位交给一个毛头小子呢。 公叔痤也看出了魏惠王的意思,于是就接着说,如果不重用商鞅,那就一定要杀了他,不能让他为他国效力。显然,彼时的魏惠王根本没把商鞅放在眼里,既没有重用他,也没有杀了他。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当时的秦国还是北方落后的蛮夷之国, 经济落后,文化粗鄙, 被中原诸国轻视。秦孝公即位后,试图改变这一状况,于是面向天下,广求贤士。就这样商鞅辗转来到了秦国。第一次游说秦孝公时,商鞅试探性地从三皇五帝讲起,还没说完,秦孝公已经打起了瞌睡。让商鞅回去了。第二次商鞅再次游说秦孝公,又从王道仁义讲起,这次秦孝公的兴致虽然比前一次好些了,但仍然哈欠连天。经过了两次的试探,商鞅彻底明白了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根本不感兴趣。只有短时间内能兵强马壮的政策才是他想听的。于是在第三次面见秦孝公时,商鞅畅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得十分入迷,这就是商鞅变法的雏形了。
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之下,商鞅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在秦国实施了两次彻底而系统的改革,使得秦国在十余年间迅速崛起,成为了他国口中的“虎狼之师”。战场上,秦人的军队所向披靡,开疆扩土。普天之下,除秦国之外,已无强国。但是商鞅魔术般的改革政策背后也有着极大的副作用:秦国统一六国之后便迅速灭亡。偌大的秦国,没有一个百姓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包括商鞅自己。而根据商鞅思想所编者的《商君书》如今被很多人认为是国人噩梦的开始,人民奴性的根本来源,余毒遗留至今。那么商鞅变法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 商君书
《商君书》虽然以商鞅冠名,但目前公认此书并非有商鞅一人完成。因为书中还涉及到了一些商鞅逝世后的所发生的事,所以推测应该是后世的法家学者根据商鞅的思想和变法内容汇编成书的。现存的《商君书》,总计二十六篇,但其中《邢约》和《御盗》两篇只有题目,内容已经遗失。全书虽然只有三万多字,但内容是相当的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等各个方面,堪称法家历史上的一部惊世奇书。但同时也是一本不允许老百姓阅读的禁书。因为它暴露来了中国2000年封建专制体制的不传之秘,历代君王们就是靠着《商君书》把百姓治理得服服帖帖。
(商君书26篇: 更法,垦令,农战,去强,说民,算地,开塞,壹言,错法,战法,立本,兵守,靳令,修权,来民,赏刑,画策,境内,弱民,外内,君臣,禁使,慎法,定分)

《商君书》的内容虽然庞杂,但核心思想围绕两个字“农战”,也就是农业和战争。“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一句概括了农战的精髓。在当时连年战乱的大环境下,国家想要强大,首先要发展农耕,让人民得温饱。其次要开疆拓土,防止他国侵略。商鞅认为,农战是富国强兵的唯一途径,其他的都要为农战让步。善于治国的君主要设法使民众只专心于农业和战争。农战成为民众获取官爵利禄的唯一途径,而对于从事其他行业的人员,譬如学者、说客、商贾和手工业者,不但不能让他们有获取高官厚禄的机会,还必须予以严厉打击和制裁,使他们不得不复归于农战。否则的话,民众就有了各种诱因以逃脱农战,这样的教化,必定会导致国削兵弱。
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强调农战无可厚非,可问题就出在,商鞅围绕农战,搞出了个驭民五术和强国五术,让秦国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

● 驭民五术
所谓驭民五术包括,愚民、弱民、疲民、辱民和贫民。

● 愚民
愚民这里并非是指不让民众受教育,而是指让民众只受一种教育,只接受一种思想,一种观点。其他思想都是邪恶的,都是异端,所以应该被清除掉。这样以来,民众就会对统治阶级唯命是从,说白了就是统治阶级对民众的洗脑。
《商君书》 “算地篇”中说到:民壹则农,农则朴,朴则安居而恶出。意思是只会种田的人往往思想都很朴实,但这种朴实其实也是一种愚昧。人民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 ,只能成为农民 。个体的天赋和发展空间的都被挤压,最终让一个民族失去了活力,只能成为君主的生产工具。

● 弱民
愚民之后,就是弱民之道了。《商君书》认为,“有道之国,在于弱民”。有秩序的国家一定要削弱人民的力量,国家要战胜人民,压制人民。商鞅变法中的强秦并非建立在百姓富足安乐的基础之上,而是直接把百姓和国家放在了两个尖锐的对立面。在个体方面,为了农战,商鞅还是提倡“增强体质、保家卫国”的。但在思想意识上,需要让百姓时时刻刻都没有安全感,担心外敌的入侵和威胁,更不能使他们强大,有知识。这样一来,百姓才会对君主有强烈的依附感,全心全意地为君王效命。

● 疲民
所谓疲民是指让百姓疲于奔命,无暇顾及他事。商鞅变法中有一条非常有意思的法令,那就是禁止父子兄弟居住在同一屋檐之下,成年之后必须要分家。这点放现在来看很正常,可古人一直是按族群的方式在一起居住的。商鞅变法之前,被称为蛮夷之地的秦国甚至能看到父母子女儿媳同睡一床的奇观。商鞅强制要求分家的法令从某种程度上避免了一些有伤风化之事的发生。而于此同时也加重了百姓的赋税。因为秦朝不是按人头,而是按户口缴纳赋税的。分家而立会增加户口,户口越多交税的人自然就会增加。如此以来,家中的主要劳动力为了养活一家大小,不得不日不出就作,日落了还不息,终日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上忙忙碌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其他事。而且百姓分家之后,为了增加家中的劳动力还会多生孩子。随着人口的增多, 服兵役参军的人也就更多,军队实力大大提升,可谓是一举多得。

● 辱民、贫民
最后 辱民和贫民,不能让百姓有富余的粮食和财产 ,不能让他们有体面的工作和生活的尊严。赖以生存的物资要由国家分配,违背统治者的意愿就得饿死。商鞅实行的“连坐制”法令,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 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一旦发现有不遵纪守法之人,需要立刻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 百姓每天都生活在恐惧之中。
除此之外,商鞅还提出“重刑轻赏”的观点。在商君书《去强》篇中说到:如果百姓犯错了,刑罚要重一点,相反,如果立功了,则赏赐的轻一点,这正是君王热爱百姓的表现,百姓会也愿意为君王去死的。但如果重赏轻罚的话,百姓就会得寸进尺。乍听之下这逻辑简直太荒谬了,但细想这和心理学上的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有异曲同工之处。百姓的生死操控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给他们一点点好处,他们便不胜感激,唯命是从,甚至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与驭民五术相对应的还有强国五术。(《去强》原文:重刑轻赏,则上爱民,民死上;重赏轻罚,则上不爱民,民不死上。)

● 强国五术
强国五术的第一点强调“以弱去强,以奸驭良,实行流氓政治,小人政治。”在商君书《去强》篇中有句话是 “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从统治者的角度出发,一个国家的百姓可以大体分为易于驯服的弱民和桀骜不驯的强民。商鞅的观点是,只有用弱民去消灭所有的强民,国家才能够强大稳固。这其中的逻辑细思极恐。因为如果用一部分强民去消灭另一部分强民,留下的还是强民。而用大部分的弱民去消灭小部分的强民,剩下的则全是没有独立思想易于统治的弱民了。除了“以弱去强”之外,另一种强盗思维是要以奸民来统治良民,也就是以奸驭良。因为善良的人是永远斗不过奸诈的恶棍的。如果让那些善良的老百姓去管理一个地方或者一个村落,国力一定会逐渐衰落的。
强国五术的第二点强调“壹教”,与驭民五术中的“愚民”相对应,就是只允许老百姓接受同一种教育和思想。具体到秦国当时的国情,就是向百姓灌输“农战”的观念。国家把控所有的资源,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各种生活所需都只能依靠一个渠道来实现,那就是在战时为国家大战,在非战时为国家种地。农耕同时也保证了前线的士兵们有充足的粮草和体力,让他们所向披靡。

强国五术的第三点强调要剥夺百姓的个人资产,千万不能让百姓富起来。无恒产则无恒心,百姓的生活将极度依赖于统治者的给予。
强国五术的第四点则再次强调了“驭民五术”的重要性,只有愚民、弱民、疲民、辱民和贫民,才能让百姓更加利于统治。如果驭民五术都试过了,依然存在一些不好管理的百姓,不怕,还有强国五术的最后一点,也是最让人毛骨悚然的一点,那就是“杀力”。

所谓“杀力”,简单来说就是发动战争,外杀强敌,内杀强民。《商君书》的《去强》篇说到,一个国家强大了之后,如果不发动战争,毒素将滞留于国内,礼乐虱害等对国家没有任何好处的人就会产生,久而久之,国力必将衰弱。这里的“毒素”一是指不易于统治的强民,二是指短时间内国家强大之后所产生的的一种无形的负面影响,需要找出口将这种负面影响释放出去。就像蓄力引弓之后,如果一直不释放的话,对弓本身也是一种持续性的负担。那么此时就一定要发动战争,一方面开疆扩土,削弱其他诸侯国;另一方面,在战场上也把自己国家的强民也都干掉了。
可以看出「商君书」的统治理论中,人民的幸福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之内。国家的目标就是一个:强大能攻。商鞅用这样一套理论来治理秦国,短时间内确实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可与此同时也为秦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正所谓,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而商鞅本人最终的下场也十分凄惨。

● 商鞅之死
整个商鞅变法的过程也是一个强化王权的过程,与此同时也削弱了原本贵族阶层的权力。所以在变法最初遭到了秦国王公贵族们强烈的反对。有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人开始怂恿秦国太子驷触犯新法。他们以为太子犯法,商鞅是不敢处罚的。可没想到商鞅却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但太子是国之储君当然不能动刑,不过太子的过错与传授他知识,监督他行为的太子傅分不开。于是商鞅就对唆使太子违法的太子傅公子虔处以劓刑,也就是割掉了他的鼻子。对另外一位太子傅公孙贾处以墨刑,也就是在脸上刺字。
公子虔和公孙贾都是秦国的王孙贵族,最在乎的就是体面,如此刑罚还不如直接杀了他们。商鞅这么做为的就是以儆效尤,从那以后,秦国老百姓再也不敢做半点违背新法之事了。可是公子虔和公孙贾心中的仇恨就没那么容易平息了。在此后的10年里,他们二人就做了一件事,那就是等。等到商鞅的靠山老秦王秦孝公归西的那一天,就是他们重新出头之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驾崩,太子驷继位,成为了秦惠文王。紧接着,公子虔就上了一道奏折,说商鞅谋反。秦惠文王也早就看不惯商鞅了,他立刻下旨抓捕商鞅,商鞅潜逃。在他逃亡的过程中还有一段曲折的经历。当他逃到函谷关时,想要在旅店借宿一宿,那时他也不敢承认自己是商鞅。但是旅店的老板坚持住客需要出示「照身帖」,登记之后才能入住,说这是商鞅定下的法令,他不能违背,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商鞅无奈之下,只好打消了住店的念头,后来辗转逃到魏国。可此时商鞅在六国之中的口碑已经糟糕到了极点,再加上六国都畏惧强秦,无人敢收留商鞅。最终,落到了秦惠文王手里。商鞅没想到自己制定的严苛法律到头来诓了自己,“作法自毙”一词就是来自于此。
根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最后被处以车裂之刑,也就是五马分尸。这还不够,秦惠文王害怕商鞅的家族势力会报复,结果又灭他三族,包括他白发苍苍的老母亲也被处死了。

《盐铁论.非鞅》中记载,商鞅死后,为天下人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原文:卒车裂族夷,为天下人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意思是商鞅之死完全是他自找的,举国百姓没有一个为他落泪,反而都是嘲笑他的。
事实上在商鞅死前的五个月,赵国的一个读书人赵良就曾经一针见血地说出了秦国变法最大的弊端,“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一千个人对你唯唯诺诺,阳奉阴违地说你好。不如一个人真心地对你提出反对的意见。一个国家同样要容得下不一样的声音。高压统治下的秦国,人人敢怒不敢言。看来是稳固昌盛,实则不堪一击。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最终秦国灭亡也是因为陈胜吴广喊出了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振臂一呼,起义军前赴后继,其中就包括项羽和后来的汉高祖刘邦。

有人说《商君书》对于古代帝王而言是最伟大的发明,可对于百姓而言,它却是噩梦的开始。秦惠文王处死商鞅之后,并没有摒弃商鞅的法令,他在秦国继续着没有商鞅的商鞅变法。此后的每一代国君都毫不掩饰他们对于《商君书》的一往情深。秦朝以后,盲从和奴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在百姓心中生根发芽。《商君书》中扭曲变形的法家思想让君臣关系,君民关系走向了极端。这样体制下的国家就像高速运转的机器,极富力量,也极难驾驭。战争时期内部的矛盾还可以转化为外部的杀伐。可是和平时期,一个畸形的飞奔的法家社会,任何差池都会以百倍千倍的后果呈现。虽然汉朝开国之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重建社会,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到了汉武帝时期,甚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是自古以来统治阶级从来都没有真正放弃过《商君书》中的驭民之道。

不过如果你以为《商君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独创,那你就错了。1532年,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政治家、思想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撰写了《君主论》,被西方社会认为是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最独到、最精辟的解剖,甚至被列为和《圣经》、《资本论》等相提并论的影响人类历史的十部著作之一。

与《商君书》不谋而合的是,《君主论》的主要观点也是要建设强大的国家,必须要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要想做一个好君主,必要的时候就要抛弃道德准则。但要知道《君主论》可是比商鞅的思想晚了1800多年。
关于商鞅的功与过在历史上一直是很有争议,也很难评价的。在他极端君主派的变法之下, 秦国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乃至为后来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这点无须否认。可他的变法就像是用毒药来治病,最终也会因毒药而送命。反观商鞅将自己的一生,甚至是良知都献给了秦国君权,最终却落得个如此凄惨的下场。只让人感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