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废话文学是怎么兴起的?
hello大家好,我是分析热点的半藏。
最近打开各种社区app,刷到了很多“废话”视频。

听你放屁就像在听放屁一样。
每呼吸60秒,就过去了1分钟。
十年生死两茫茫,五年生死一茫茫。
千里江陵一日还,五百里江陵半日还。
类似“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的评论越来越多。
这时候突然发现,原来说废话也可以很爽。

这种看起来重复,实际上也重复的语言,那就是语言啊。
这些语言还有个别称,废话。
更神奇的是,还发展成了废话文学。
那么废话文学到底是怎么兴起的?
小编也很想知道啊,小编也是很震惊呢。
这里用了小编体。

01
这还得从公众号说起。
上次聊到了微信,微信难用,为何12亿人还在用?
微信是一个生态,单单是公众号,就颠覆了传统媒体,养活了不知道多少人。
公众号的崛起,让不少平台都很眼红。
某搜索引擎也推出了某家号,对标公众号,之后在搜索引擎里搜索的内容,十条里有5条是某家号的内容。
专业术语叫内容权重,某家号的权重很高,因为是自家的产品。
背后的原因也很复杂,就不细说了,关键字:医疗广告、魏则西事件。
此消彼长,公众号、知乎的崛起,让搜索引擎的存在感变弱,某家号推出的意义,是希望在内容上夺回一些阵地。
然而错失移动互联网,对于某搜索引擎是致命的,从昔日的三巨头愣是沦落为计量单位。
互联网的出现,算是破坏式创新,但是也存在缺陷。
为了点击量,出现了很畸形的现象,震惊体。

当你带着好奇的心理,去搜一些东西的时候。
各种震惊的小编,会把你带入一个新世界(坑)里。
这种营销号文章的标题,一般是三段式的,比如下面这种:
家里没人才敢偷偷看的4部动画片,3部堪称神作!看过的都成年了
中国人为何不吃猫肉?李时珍早已告诉我们答案,原来古人早尝试
幼儿园孩子书包“重”,结果打开一看,被爸爸追了3条街
夸张的标题,让人点击进来,引人遐想的图片让人阅读,短短的文章让读者可以百分百阅读完文章。
甚至更可笑的是,还有专门的废话生成器。

第一次看还好,就是感觉被耍了。
第二次、第三次看到的时候,相信很多人会烦的不行。
看了一堆废话,最后啥都没有,密密麻麻的全文,只看到了“震惊”两个字。
本来就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现在还充斥着各种广告和无效信息,真的是非常反感和头疼,但是又无可奈何。

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老子也来玩玩梗。
既然你们那么喜欢“震惊”和“废话”,那我要更“废话”。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话。
关于明天的事情,我们后天就知道了。
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不崩的。
02
个人认为,废话文学之所倚能流行起来,除了好玩跟风玩梗。
潜意识或者说本质上,其实是我们对无效信息的无奈和讽刺。
而一个梗或者说“文化”能够大火,大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征:魔性洗脑的记忆点,可以模仿、可以改变的,最好是能直接套用的模板。
比如,废话文学就可以沿用到各种对话场景中。

比较有意思的一点,这些互联网热梗,其实也养活了一批"解梗"的博主账号。

但是由于模式过于雷同,解梗的博主账号似乎也卷起来了。
有一些账号一天更新 40 条,这速度比我看视频还快,太离谱了。
一个梗的流行,一种文化的流行,背后是年轻人的共鸣,玩梗更是一种情绪表达。
品牌方要理解这一点,才知道年轻人在想什么。
才能融入年轻人的狂欢。
才能用脑洞和二创,去收获更多的流量。
关注公众号 半藏同学
回复 “简历” 获取简历
回复 “录音” 获取李笑来泄漏录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