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版银英动画考古——部分同盟建筑物

前情提要:
本系列专栏乃为怀旧之用,也可以作为对旧版《银河英雄传说》动画感兴趣但介于篇幅庞大而一时无法全部观看的朋友粗略了解旧版动画的切入点。
最高评议会大楼:

自由行星同盟最高评议会所在地,这里是同盟的政治权力中心。大楼本身分为左右两个部分,正中间由悬空的通道相连。在角度正好的时候,透过大楼中间的空隙正好可以看到自由行星同盟国父亚雷·海尼森的巨大铜像,这时的最高评议会大楼看起来就像是某种将亚雷·海尼森高高供起的神坛。


统帅本部大楼:

自由行星同盟武装力量的总部,以建筑的角度而言是及其宏伟壮观的。大楼的主体分为三个扇区,相互之间通过正中央的圆柱结构相连,虽然不知道这样的设计想表达什么寓意,但是从空中望去,它的横截面实在很像是核武器的瞄准图标*。
*所谓一语成箴……

因为统帅本部大楼距离海尼森空港很近的缘故,每一次同盟军将有大规模行动的时候,从海尼森空港密集出发的穿梭机集群总是会从大厦身边掠过,场面不可谓不壮观。然而,随着同盟与帝国之间战争的尾声的接近,这样的场景越来越难得一见,最终,另一幅曾经只在最糟糕的想象中才会出现的画面化为了现实……
帝国军来了。


作为同盟军的总部,统帅本部大楼的周边当然不可能全无防备,在大楼的周围密集地布置有不少对空迎击的武器,在平时它们都深埋于地下,只有在紧急时刻才会升上地表。不过,就和“阿尔忒弥斯的项链”的意义一样,在连统帅本部大楼都需要依靠这些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时候,自由行星同盟在战略上大概已经输的一干二净了吧。


实话实说,统帅本部大楼的建筑质量还是很过硬的,在遭受了核弹的直接攻击之后在地表居然还能剩下可辨形体的残骸。而大楼的地下部分在核攻击过后(或是之后不久)依旧能够正常地运作。




海尼森空港:

海尼森军港,可以说是海尼森连接地面与宇宙舰队的重要通道,这个庞大的建筑物可以一次性快速发射多架穿梭机,把一整支舰队的兵员运送到轨道上空待命的舰队中去(穿梭机当然也可以用常规的方式起飞,但这样做效率显然没有利用空港发射来的高)。




阿尔忒弥斯的项链:

阿尔忒弥斯的项链,同盟首府海尼森最重要的轨道防御系统,该系统由一共十二颗位于同步轨道上的战斗卫星组成,每一颗卫星都配备了从飞弹到光束炮在内的强大武装以及由厚重的镜面装甲组成的防护,为此可以说在单纯的舰队战中是很难摧毁它的防御的,也因此它的存在成了救国军事革命委员会在第十一舰队全军覆灭之后的心理依靠。为了彻底打消他们的侥幸心理,杨威利使用瓦普引擎加速巨大冰块到亚光速的方式,通过冰块本身的巨大动能一次性将十二个卫星全部撞成了碎片。







卡斯特罗普领的“阿尔泰米斯项链”复制品*:
*为动画原创设定,小说中并未出现

卡斯特罗普公爵的儿子马克西米连从费沙处秘密购入了同盟军的“阿尔忒弥斯项链”战斗系统,将自己的领地打造成一座防御坚固的要塞。帝国军最初派出的3000艘规模的讨伐军就是在这个防御系统面前饮恨而归。面对这个前例,第二次编成的讨伐军的司令官吉尔菲艾斯少将并没有选择使用常规舰队战的形式来攻破这个系统,而是实验性地投入了指向性杰夫粒子发生装置,将杰夫粒子散布到了卡斯特罗普领地星球的轨道上。
受引力影响,杰夫粒子十分顺利地散布到了小行星带之中,接下来就只等一颗火星……








露西亚娜造船厂:

以小行星“露西亚娜”为基础,掏空其内部建立起来的同盟军造船厂,其负责人为鲍斯科尔技术中将。工厂本身只具备建造巡航舰和驱逐舰的能力,但因其生产力和所处位置的缘故依旧有着不能忽视的战略价值。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第二次“诸神黄昏”作战行动中,这个工厂首先遭到了新帝国军的攻击。面对有着压倒性优势的敌人,鲍斯科尔技术中将下令让工厂内的舰船全部起航去投奔杨舰队,自己则留下来指挥防御为舰船的脱离争取时间。
技术中将本人和留守官兵很快就随着基地本身的毁灭而尽数阵亡,但他们的抵抗仍然有其意义:虽然帝国军在毁灭了这个基地之后立刻对脱逃的同盟军舰船发动了追击,但仍然有半数同盟军战舰成功与杨舰队合流。



塔杨汗补给基地:

与热衷于建造巨大要塞的帝国军正相反,同盟方面对于这种以小行星为基础建造的补给基地可谓是情有独钟,这些基地的构造大体上都遵循一个模式:在小行星中心打通一条圆形截面的隧道,然后将隧道建造成可供大量战舰停靠的港口。在小行星表面和内部则密集地建立起其它的设施。
这些基地在诸神黄昏作战行动中曾经为杨舰队的正规军游击战战术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在战后大量这样的基地随着同盟军武备的裁撤而被废弃,但塔杨汗基地因为被杨威利选中成为流亡舰队驻地的缘故仍然秘密地维持着运作。



卢卡斯补给基地:

卢卡斯补给基地是一个典型的同盟军补给站,其中储备有大量民用物资。在诸神黄昏作战行动期间,这个基地在面对缪拉舰队攻击时以“仍然将这些物资用于民生”为条件不战而降,为缪拉舰队及时回师救援莱因哈特本部节省了相当多的宝贵时间。

凡佛里特4-2同盟军补给基地:

这个基地是同盟军在凡佛里特星域会战期间在凡佛里特4-2上建立的一个后方补给基地,原本来讲,这个基地特地选了这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就是为了避开正面的战斗,但在阴差阳错之下,近乎被发配到角落里的帝国军格林美尔斯豪简舰队也来到了这里。
本来么,初来乍到的帝国军对同盟军的存在是一无所知的,但是同盟军此时的指挥官辛克莱亚·雪列布雷杰中将却并不这么想——顺带一提,他的本职工作是管理后勤事务,对战斗方面的事情一概不甚擅长。
于是他决定:派个人过去看看帝国军的情况。
然后整个格林美尔斯豪简舰队就都知道在这个小卫星的另一端还有个同盟军基地了*。
*当然,就帝国军方面的情况来看,留涅布尔克本人确实坚持认为这颗卫星上存在同盟军基地的可能性很高,并极力鼓动舰队司令官格林美尔斯豪简下令进行侦查。因此凡佛里特4-2的同盟军基地被发现应该只是时间问题,但在战争中,光是时间本身就已经足以决定许多事情的走向了。
与可以轻易动员整个舰队陆战兵力的帝国军相比,同盟军手头能够用来防守的部队实在是有些少(一个舰队动员起十万人的陆战部队还是很轻松的,相应地,同盟军方面的人手不过两万,其中还有不少是后勤人员),更别说,一旦帝国军决定让舰队升空彻底摧毁而不是占领这个基地的话,同盟军除了自求多福之外根本没有别的办法好想。
拖延时间等待同盟军舰队的救援于是成为了唯一可行的策略,不得不说,凡佛里特4-2同盟军基地的选址还不错,地面上的进出口地势都十分狭窄,帝国军虽然拥有数倍的兵力优势,却受限于地形不能将部队充分展开。结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帝国军实际上是在用添油战术和同盟军在交战。不过,就算是这样乏味的消耗战,到了最后也不可避免地将会以帝国军方面的胜利而告终吧。
事实上,在地面战斗的最后阶段,帝国军也确实成功地攻入了同盟基地的内部。若非同盟军舰队及时赶到的话,这个基地是断无幸存之理的。





卡普切兰卡基地:

总而言之,这个基地的存在完全是为了给帝国军添堵:卡普切兰卡行星上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了不让这些资源落入敌人之手,帝国军也好同盟军也罢都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此地驻军并派兵攻击对方的工厂。结果,这种你来我往的“回合制”战斗就这样枯燥乏味地延续了下来。

同盟军在基地的选址上还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背靠高山的同盟军基地可以免除后路被包围的隐忧,而正面相对狭窄的出入通道对防守也很有利。但反过来说,若是敌军以大军压境,把出入通道彻底封死的话,这样险要的地形反而会成为同盟军突围的阻碍。


宇宙历791年,帝国历482年,这个基地在帝国军的进攻下沦陷,不过对于帝国和同盟军之间的战争而言这只是一件毫无影响的小事:半年之后,同盟军又反过来攻占了帝国的基地,于是“你来我往”的又一个会合结束了,但这场拉锯战的终点还真不晓得要等到何时。


海尼森监狱:

海尼森监狱没有外围的铁丝网或是栅栏,取而代之的是及其厚重的监狱建筑物外墙和出入口。凭借囚犯自身的力量是不可能突破它们的。

艾柯尼亚战俘营:

艾柯尼亚上的战俘营,其结构非常规整。营地整体为矩形布局,从内到外的建筑物呈阶梯状排列,正中央是设置有大功率探照灯的高塔,这样就保证了整个营地基本都处于中央塔楼的视野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营地的外围还有两道栅栏防止俘虏逃跑,不过,在没有太空船的情况下,跑出去的意义也不大就是了。




海尼森铜像:

虽然说是为了纪念海尼森的精神而建,但这座巨大铜像的存在与其说是在纪念他的精神,不如说反而是在讽刺也说不定。自由行星同盟在最后的几十年里,从上到下的腐败与混乱已近乎完全失控,在海尼森上演了无数荒诞的剧目。如果说国父海尼森的精神果然能透过铜像观看到这一切,那他多半也就是在冥冥之中痛哭流涕罢了。
在新帝国占领海尼森之后,皇帝莱因哈特一世下令拆除了这座巨大的铜像,这倒不是处于对海尼森本人的仇恨(莱因哈特保留了海尼森纪念馆和海尼森的墓地),而是因为皇帝本人对以巨大铜像彰显权威一事深恶痛绝。


海尼森纪念馆:

悉尼歌剧院(大误):

海尼森国家歌剧院:

海尼森体育场:

这个建筑本身没有太多值得关注的地方,但是自从洁西卡·爱德华女士在这里被叛军杀害之后,体育场的门口就竖起了她的雕像。


艾尔·法西尔宇宙港:

冬蔷薇园:

皇帝莱因哈特在海尼森期间的下榻之所。

香格里拉大酒店:

在巴拉特合约签订后,此处被帝国军征用成为同盟领高等事务官府,蔷薇骑士正是在这里绑架了雷内坎普一级上将。

三月兔亭:

杨威利非常喜欢的一家餐厅,他的结婚宴就是在这里举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