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2005设定翻译】骷髅岛地狱水族馆2
(三)鱼类专章

极微海粟(Morsel Ofella Perpavulus),长得有点像鲻鱼/胭脂鱼(Mullet)的棕色骷髅岛水道常见鱼类。极微海粟是骷髅岛水道里最普通的原生鱼类之一,也是一种很小很小的鱼--从名字之意“沧海一粟(Very small Morsel)“即可得见此处的”极微“应该是指相对于骷髅岛整个水族体形(都偏大)而言,如果放在岛外,极微海粟的体形应该就不算是“很小很小的鱼”了。另外极微海粟的名字可能也正说明了它们的数量巨大,供养着包括辘肠水蛇鳗(Rapanatrix Wootteni)等掠食者在内的整个骷髅岛水生生物链。


煦日鳍(Sun-Fin,Heliolepis Pinnula),一种鱼鳍呈黄色的骷髅岛常见鱼类。原生本岛、长得有点像非洲蝶鱼(African Butterfly Fish)的煦日鳍,是骷髅岛水域的靓丽风景线之一--尤其是在它们高速振动着“呈色若和煦暖阳一般”的蝶翼状鱼鳍,飞出水面捕捉各种昆虫时。


走鳍面甲(Ambulolepis Scutops),一种血红色的暴眼怪鱼。原生于骷髅岛水道的走鳍面甲,以其血红色的肌体、凸暴的大眼以及宛如中世纪欧洲宫廷骑士或行刑官面具一般毫无表情的覆甲头部,唬住了不少不明就里的掠食者。当然,如果诡异妆容恐吓效果不佳的话,走鳍面甲能飞快逃逸--眨眼间就消失在枯叶、水草、烂枝条淤积的水道中,而它们血红的体色,正好能与前述的天然色融合得天衣无缝。走鳍面甲的鳍可能是用于伪装保护。游还是能快的,只不过活动地点必须是靠近植物丛的水域,这样,如果“惊悚妆容”效果不好,它们也好就近钻进植物里掩盖行踪。

镰鳍微鲷(Sicklefin,Sicililepis Minimus),骷髅岛常见原生鱼类,背腹生有镰刀状的鱼鳍,肌体整体轮廓略似蝙蝠鱼(Batfish)。

赤血鲤(Bloodfish,Sanguichthys Rufus),通体呈热烈血色、牙齿锋利的现代骷髅岛主流鱼类。赤血鲤是一种栖息于骷髅岛死水河道(Backwater Canals)与活水峡湾(Freshwater Estuary)的鲤鱼(Cyprinid),其如最鲜活的动脉血一般的体色令人惊艳,但它可并不是赤血鲤穿来走T台秀的”高级定制“,而是一种目前还属于待解机制之一的伪装体征,让赤血鲤能无忧无虑地安居于昏暗的骷髅岛鞠酸水质环境。和骷髅岛的部分哺乳动物一样,赤血鲤并非骷髅岛原生物种。其祖先原本是一种外来的无须魮属(Puntius Genus),初入骷髅岛时完全处于边缘化、非主流的生态位。据推断,赤血鲤的祖先是在约8000年前,由希望在此定居的原始马来人(Proto-Malayan)--很可能起先是作为一种供人类食用的鱼苗而引入的。早期骷髅岛民是如何将这种外来生物运进本岛的,目前还是个待解之谜,但赤血鲤的大量繁殖佐证了骷髅岛人在水产细分养殖技艺上的高超造诣。随着赤血鲤祖先的到来与落户,很快便有”漏网个体“堂而皇之地迈进了骷髅岛的主流水道。当时,骷髅岛最丰富的原生鱼类是二叠纪肺鱼(Lungfish Permian)的”遗孤“,双鳍鱼属(Dipterus)。由于此前长期与世隔绝的演化,双鳍鱼属对赤血鲤的入侵毫无准备,白热化的食物竞争和外来疾病的侵染,让大部分双鳍鱼属很快被赤血鲤击溃,大规模走向灭绝。原生双鳍鱼类仅得著名的巨大鲳齿鱼(Piranhadon Titanus)和相貌怪诞的奇貌潘氏鱼(Panderichthys Malus)两种存留。在逐步逼绝大部分的原生鱼后,赤血鲤属迅速成为了骷髅岛水域的新主人,同时也衍生出了更加多样化的种类。是以,骷髅岛水域被一举清扫干净的各个生态位,很快变成了为各种奇异新贵占领的秀场:从臃肿笨拙的缓步腥尸鲶(Stink-Fish,Foetidichthys Hebeo),到凶悍的针尖嘴鱼(Needle Mouth)以及---荣享极乐的赤血鲤自身,等等等等。赤血鲤在骷髅岛淡水生态系统的秩序维持工作中,也占据着与它们”骷髅岛水域主人翁“身份相匹配的重要地位。例如,赤血鲤以自己的杂食性,确保了水域中各类昆虫的繁衍有序。每逢高针吻巨蚊、死亡拟蜂(Mortaspis)等巨蚊属以及蛮人叮(Savage Gnats)、利针叮(Needle Gnats)等其它吸血昆虫的繁殖季节,成群的赤血鲤会协同号称”死水池塘区舰队“的岛仰泳靖一起,对这些聚集到水面的吸血昆虫发动进攻,掠食它们的幼虫以及来不及提防的成虫。而当这些昆虫迁徙离开水体时,赤血鲤则会以它们背部、腹底的倒钩嗜刺,积极地将河床上容易滋生蚊虫的各种碎屑清理干净。当然,”鱼在江湖,身不由己”,占据骷髅岛水域食物链重要位置的赤血鲤自己,也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其它生物存活所需携掠的资源--赤血鲤是骷髅岛各种中型食肉两栖类的最爱;而死灵娱科(Neopedes)中的一两种,其食物则几乎全以赤血鲤为主;骷髅岛仰泳靖和号称“死水池塘区两栖航空兵”的塘面桩蚊,常常集结赤血鲤必经之地,静候鲤群“向它们献上自己的鲜血”。尽管,在可预见的未来,曾为适应骷髅岛生活的赤血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却仍难逃因勝岛环境剧变造成的灭绝命运--但至少,以它们广泛的宜居性、整不驯和不易被逮的灵活。。。赤血鲤仍能活在当下,把握命运。(PS:鲤鱼果然在除了原产地的地方,都扮演着强势的生态入侵者啊)


炎纹渺鲤(Igneucutis Pertenuis,Very small Fire-side),一种头背披着红焰纹理、腹部雪白的骷髅岛常见鱼类。和极微海粟一样,炎纹渺鲤是骷髅岛水道原生鱼类之一,外观与骨舌鱼科的过背金龙(Bonytongue,Osteoglossidae)略为相似。吻部很有骨舌鱼科特征,就是体长和亚马逊河流域的巨骨舌鱼相比不会太大(再大也没有用,面对自带板甲的肉食水栖蜈蚣也只是块大鱼排)。。。

蛮流大隐鱼(Invisufurcifus Innatopiceus),一种白中泛红的骷髅岛常见鱼类。作为骷髅岛的原生物种之一,蛮流大隐鱼能放心大胆地畅游于骷髅岛各处水域,秘诀,在于它们的颜色。事实上,蛮流大隐鱼的红体色仅集中于下腹部及尾部,主体均为近乎透明的亮白色--在骷髅岛夜间时昏暗、光线充足时即泛黄的水流中,几乎形同隐身了一般。不贴近了瞅的话,就算它们成群地游动在你眼前,你也看不见它。正是这种极其独特的体色,让蛮流大隐鱼躲过了骷髅岛绝大多数掠食者的监视。

盗钩缓鲱(Segnix,Segnichthys Incurvus),一种桃红粉色的小鱼。盗钩缓鲱是一种小巧玲珑、泳技优雅和缓的骷髅岛原生鱼类,其名字缘于它们那歪斜不正、形似詹姆斯·马修·巴利(James Matthew Barrie)笔下、小说《小飞侠彼得·潘》中“霍克船长铁钩”一般的后半段肌体与尾巴。

辘肠水蛇鳗(Rapanatrix Wootteni),一种银、黄、绿色相间,鳗鱼状的骷髅岛常见凶猛掠食鱼类。骷髅岛原生生物,形态轮廓与小刀鱼(Knifefish)相像。常可见它们追着比自己小的生物(比如说极微海粟)“吃吃吃”。

死灵锈鲷(Idolonichthys Ferrugo),一名“食尸鱼(Ghoulfish)”,一种淡绿与棕红色相杂的骷髅岛常见鱼类。死锈灵鲷/食尸鱼是一种骷髅岛原产的凶猛掠食鱼,外观、习性等均与斧头鱼(Hatchetfish)相近。

耀星鳍(Sparkleside,Micocallum Pearci),一种通体闪烁银光,形似鳟鱼但习性却与大马哈鱼/三文鱼/鲑鱼(Salmon)相近的骷髅岛主流鱼类。归属骷髅岛蝶鱼家族(The Skull Island Mullet)的耀星鳍,一生大半时间都聚居于骷髅岛峡湾之中。但每逢繁殖季节,它们便会像鲑鱼一样,以跳跃动作横跨各段河口,逆流而上前往繁殖地。归乡路途漫长而艰险,但即便到得了浪漫的求爱与产卵区,无数对耀星鳍夫妇仍然可能面临着“求爱未捷,先生离死别”的局面--同样与鲑鱼一样,此时,耀星鳍会一大群一大群地挤满骷髅岛的内陆水塘。而就像今天的棕熊一样,以红冠水行龙(Ambulaquasaurus Cristarufus)为首的食鱼恐龙们或其它以鱼为食的生物,会趁着耀星鳍热闹但无序的“求偶盛典”召开之时,轻松地收获数都数不过来的鲜美鱼肉。然而,数千万年过去,一代代耀星鳍还是义无返顾地,行进在这条“血泪求爱路”上。


灵巧黑胆鳍(Bililepis Catus),一种通体主色为黑、有着硕大背鳍的骷髅岛常见鱼类。

耀鞭冥判(Rhadamanthichthys Luminoscutica),一种食人鱼(Piranha)形态的骷髅岛掠食性鱼类,生有形似鮟鱇(Angler Fish)或毒蛇鱼(Viper Fish)的那种发光诱饵钓鳍-只不过,耀鞭冥判的这个器官是从它们左鱼鳃盖中伸出拖曳的。对于不明真相的中小型鱼类看来,一点一点地闪耀炫目荧光的某个物体不是“天堂之光”就得是“美味佳肴”--但只有当它们被这个物体吸引到一张满布碎肉利齿的大嘴跟前时,才意识到这个发光物其实是这张嘴的主人耀鞭冥判的诱饵钓鳍,才为时已晚地发觉自己已经深陷饥肠辘辘的耀鞭冥判所设下的陷阱,无力回天。(PS:从发光这点来看这种鱼大概是穴居或者夜行鱼)

奇貌潘氏鱼(Panderichthys Malus),骷髅岛双鳍鱼属、纯正潘氏鱼(Panderichthys rhombolepis)的棕色“遗孤”后裔。曾几何时,奇貌潘氏鱼是骷髅岛水域的统治族群,但赤血鲤的到来颠覆了前者在骷髅岛水道的统治地位,使得奇貌潘氏鱼再也无法重振当年雄风。现在它们只能在泥泞的犄角旮旯里逞威风。

荆棘猛鱼(Ichthyspineus Celox),眼睛特大、身体瘦得皮包骨的骷髅岛常见鱼类。

疾速标枪鱼(Aclys Festinus),一种活像“被压路机碾长了的海豚”的骷髅岛常见鱼类。除和长吻雀鳝属有点亲缘关系外,对于荆棘猛鱼和疾速标枪鱼这两种骷髅岛原生生物,我们所知不多。

蓬毛贪食鱼(Estrichthys Hirsutus),是一种以淡棕为底色、从脊背至肋两侧纵向排列着深棕色条纹的骷髅岛常见鱼类。独特的树叶状鱼鳍和看似烂树枝的触须,让蓬毛贪食鱼能利用水底的各种植丛伪装、掩盖自己的行踪不被敌人发现之同时,还能埋头大吃海藻、鲜嫩水草及各种浮游生物。(PS:其实多数鱼类是杂食性,只是更爱吃肉吧。骷髅岛真是个死角地儿。)

缓步腥尸鲤(Stink-Fish,Foetidichthys Hebeo),一种以释放带有恶臭的“生化武器”反击敌袭的骷髅岛赤血鲤属常见鱼类。缓步腥尸鲤,是骷髅岛水域名门望族赤血鲤属的分支之一。由于赤血鲤属皮嫩肉厚,即便“本质上也不是善茬”的赤血鲤自己--也是长期受到(包括同属赤血鲤一系的针尖嘴鱼在内的)掠食者们喜爱的“唐僧肉”。是以,缓步腥尸鲤每天的生活里,也总少不了“被死敌紧追不舍”的经典戏码。武器与战术:然而,缓步腥尸鲤从不打算为上述威胁而惊慌失措,但也不会坐以待毙:原来,和庞巴迪甲虫(Bombardier Beetle)类似,一旦遭到掠食者侵袭,缓步腥尸鲤会突然从泄殖腔处剧烈喷射一种化学物质,其味闻上去若腐尸、似毒气,恶臭程度就连不少吃惯了腐肉的掠食者也未必忍受得了。趁着敌方被这种“生化武器”恶心得阵脚大乱之际,缓步腥尸鲤便可甩尾溜之大吉。(PS:放屁鱼肯定有来不及发射就被吃了的例子。最恶心的是已经吃到嘴里了,然后……)情商:纯粹的原发性动机。外观:貌似与油鲶科猫鱼(Catfish,Phractocephalus Hemioliopterus)“同模塑造”,成年后体长在约0.61-0.91米之间。


针尖嘴鱼(Needlemouth,Acusos Cadaverosus),一种形似雀鳝的、骷髅岛赤血鲤属的常见掠食性鱼类。极其聪明、成群狩猎、成年体身长约2.74-3.96米的凶猛掠食者--针尖嘴鱼,广泛分布于骷髅岛河道各条支流中。灵活的身形与高超的机动能力,让针尖嘴鱼能够突破那些常被大量热带植物树叶、枝条堵塞的丛林河道,追猎它们喜欢的猎物--例如两栖类或(包括缓步腥尸鲤在内的)各种中小型鱼类。当许多水栖爬行掠食者还在小心谨慎地选择伏击猎物的地点与机会时,一般由3到9条个体组队的针尖嘴鱼已经在以“速度大招”对付同样以速度见长的猎物了。有记录的针尖嘴鱼瞬间速度,最大可达31-56英里/每小时;而更令人惊叹的是,它们还可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此等速度游动,直到把猎物卡死在针尖嘴鱼满是利齿的大口中为止。正因为如此,针尖嘴鱼才有了骷髅岛民给起的一个尊号--“骷髅岛河中鲨”。(PS:可是本书却没提到一种真正的鲨鱼……)


巨口东施鱇(Sepulcrostium Malus),疑似鲇科(Siluridae)的骷髅岛掠食性鱼类。这种成年后体长有约合1.219-1.52米)的奇丑怪鱼,是以其大得惊人的口裂而得到”巨口东施鱇“这个命名的--凭借着类似蛇一样的可活动下颌骨,巨口东施鱇能把满布锐利大牙的嘴巴扩张到足以一口吞下和自己体积同等大小的水栖猎物,与此同时,它们的整个胃也会最大限度地伸展开来,以安排出可容纳这些大型猎物的消化空间。当然,巨口东施鱇也不总是”一口吃一个“才能”充胖子“,”一口吃一群“也凑合。


骇人蝶魔鳍(Papiliomonstrus Opico),凶猛的骷髅岛掠食性鱼类之一,成鱼体长在约合1.219-1.52米)之间。尽管线条结构复杂多变,但通过对扇子形状的鳍肢和鳍翼的辨认,要把骇人蝶魔鳍同巨口东施鱇区分开来还是比较容易的。虽然不少体征与巨口东施鱇相近,但相比起各种鱼、鸟、两栖类,骇人蝶魔鳍更喜欢吃包括至毒布阱蜈在内的各种半水栖或水栖类昆虫。是以,骇人蝶魔鳍那口看上去非常吓人的海军匕首状上颌黑牙、下颌白牙,实际上更多的是用于在浪漫热烈的繁殖季节,让不同蝶魔鳍雄鱼进行高手间的格斗,博取每一位异性(总会有一位潜在的配偶)好感的。另外,骇人蝶魔鳍身上那些同样给人”斩肉刀般锐利“之感的宽大扇状或蝴蝶状鱼鳍,也并不是真的用来切割猎肉的--但,也还当然和捕食需要有关:借助这些强壮有力的鳍肢和鳍翼,骇人蝶魔鳍可以很方便地搅起水底大团的浊泥,扑棱着挖出一个大小合适的泥坑,然后把自己整个身体以继续翻搅过来的泥掩盖住,静待毫无防备的猎物路过它们的大嘴边。


疾步爪牙(Hamudon Festinus),一种骷髅岛杂食鱼类。资料不详。

巨大鲳齿鱼(Piranhadon Titanus),一种骷髅岛大型掠食性鱼类。生态学解构和奇貌潘氏鱼一样,巨大鲳齿鱼的祖先,原本是二叠纪肺鱼(Lungfish Permian)”遗孤“-----双鳍鱼属(Dipterus)中的一支。学者推断,巨大鲳齿鱼的祖先早在数万年前就已称霸骷髅岛淡水水域--当然,这也是因为双鳍鱼属当时是骷髅岛优势生物群的缘故。然而,约在8000年前左右,早期骷髅岛民(可能)为发展经济或单纯获取食材而引入的新种鱼苗,逐步发展壮大为新一代优势生物--赤血鲤属之后,骷髅岛双鳍鱼属就逐渐衰亡--大部分种类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灭绝了,但巨大鲳齿鱼的祖先却仍然存活了下来。而且,相比起至今仍一蹶不振的奇貌潘氏鱼,巨大鲳齿鱼的祖先顽强地适应了被赤血鲤属“重新洗牌”后的骷髅岛淡水世界,并最终铸造出了今天的巨大鲳齿鱼本尊。“巨大XXX”,从字眼上我们就能感受到它们的气势,联想到它们的样子--体格甚至比地球上现有的一些鲸鱼还要强壮的无匹大鱼。

巨大鲳齿鱼是骷髅岛独具特色的水栖猎手,专业擅长对付那些跑来水边解渴的猎物。因此,它们往往更倾向于呆在开阔的流域--赋予巨大鲳齿鱼对敌采取灵活行动的空间,让它们在发动攻击前都能呼吸到最新鲜的空气;同时,也方便了巨大鲳齿鱼对岸边状况的全面监控。

由于雄性鲳齿鱼相比雌性个体显著的体形劣势,在鲳齿鱼一族内部,族群的统治权与独享交配权的获得,是靠格斗实力优劣来衡量的。不同的雄鱼必须进行一场场足以致命的厮杀,血淋淋地决出胜负。胜者,则可籍此向雌性族长证明“自己会是一个好丈夫”。而对于鲳齿鱼的猎物们,各种水栖鸟类、各种其它鱼类、两栖类、中小型恐龙或其它任何鲳齿鱼抓得到的东西来说--即便遭遇上的只是一条鲳齿鱼亚成体,

但出生时就已经能有1.52米长的它们--也足以对猎物们构成致命的威胁。情商:纯粹的原发性动机。武器与战术:巨大鲳齿鱼是擅长偷袭的掠食者,它们会先静静地潜伏在靠近岸边的河床上,以其敏感的触须探测任何潜在猎物的方位。由于视力很差,巨大鲳齿鱼仅能根据光与暗的变化来勉强分辨事物。发动攻击时,它们会随着躯体所带起的一股巨浪猛然钻出水面,以巨大而有力的上下颚咬住前方的猎物,一口将其咬死;或者直接飞身一头撞到岸上,冲溃群兽,或随便攫取一只或撞翻一特定目标,然后直接拖入水下享用。

不过,”飞身上岸“这招也并不总是用于杀戮。由于常年在水中活动,巨大鲳齿鱼和骷髅岛不少其它水栖生物一样,肌肉甚至血管中”暂住“了大量吸血寄生虫。为了好好解解痒,巨大鲳齿鱼会定期飞身上岸,以“自己觉得舒服”的姿势趴好,任由那些平时对它们的到来”战战兢兢“的鸟类(以多种苍鹭为主)、地栖蜥蜴、飞蜥、小型恐龙或其它任何”清道夫“靠到自己跟前--以吃掉寄生虫(代价是可以饱餐一顿)的形式,帮助巨大鲳齿鱼做个美容理疗。

巨大鲳齿鱼也会非常耐心地接受”服务员“们的按摩,直到比如说周围的湿度过低、天气热到”顾客“无法忍受,或者毁灭君王龙等大型兽脚类掠食者出现--构成威胁而迫使巨大鲳齿鱼返回深水区。。。为止。外观:雌性个体最大15.24米长,雄鱼很少见有约合6.1米长的个体存在。从头顶、背脊至尾部顶端多呈墨绿色,腹部雪白。巨大鲳齿鱼还存在着非常特别的混合型生物性状,例如:(1)有从头延伸至尾部的巨型利刺背鳍,已与负责产生推进力的尾鳍以及残留的腹鳍完全愈合为一体;体内存在可与鱼鳃共作呼吸之用的鱼鳔--而肺鱼及其近亲骨舌鱼科共享了这一系列特征;(2)胸两侧生有巨型偶鳍,用于为庞大身躯在水中的游动导航,同时亦具有肺鱼鳍足那样的支撑功能;(3)下颚两侧有残留的鳍足演变而成的感应触须;(4)与肺鱼吻合的厚齿板、前伸齿尖等特征;(5)与骨舌鱼科吻合的头部、颌骨等特征;(6)同时,还有着与逆戟鲸极为相似的捕食习性。


资料来源:http://tieba.baidu.com/p/4418594210?share=9105&fr=share&see_lz=0&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1.0.0.0&st=1578475468&unique=7AC8983EA959E7A62D784123145EB7C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