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排队枪毙到散兵作战,19世纪军队图解百科,近代化战争的变革时代,

最近在网上看到指文系列的新书,感觉非常棒所以就在双十二活动时买了一本,在此给大家安利一下这本书。
丛书介绍:指文图书正版引进的世界军服百科图解系列,聚焦于历史上数个重要的时期,如罗马战争、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战争、19世纪中的重大战争及两次世界大战,以精美的图文,介绍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国家和民族的军服、兵器、战术。该系列不仅是难得的军服目录,也是展现各个时期内政治、军事和社会背景的壮丽画卷。
《19世纪军服图解百科:克里米亚战争、德意志与意大利的统一、美国南北战争、布尔战争、殖民战争》描绘了19世纪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的多元军事文化。一方面,19世纪,工业迅猛发展,新旧文明剧烈冲突与融合,几大强国——德意志、意大利、美国,以战争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历史性的大一统。另一方面,19世纪,毫不客气地说是属于欧美列强的世纪,是强者睥睨弱者,掠其血肉的冷酷时代!这个世纪的争霸战争、统一战争与殖民战争,创造出了华丽的军服艺术。本书以几大战争为基线,以国别为单位,按兵种一一罗列出了各个时期英国、法国、俄国、普鲁士、奥地利、意大利、美国、非洲、印度、中国等在战争中使用的军服、武器与军事标志,并仔细梳理了各自的战斗体系,清晰地展现了人类文明在19世纪战场上穿着的各类军服。
作者简介
凯文•F.基利:美国军事历史作家,毕业于西点军校军校,曾是一名美军军官。他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尤其是各国军服与兵器研究。另有作品《拿破仑战争中的炮兵(1792—1815)》《拿破仑的将领与战役(1800—1815)》《美国独立战争军服图解百科》等。
迪格比•史密斯:1951年加入英国陆军,1961年服役于皇家信号兵团,在德国驻扎10多年。1979年,他从陆军离职,此后在德国、沙特阿拉伯和俄罗斯从事后勤工作直至1995年,并一直进行军事和政治课题的研究工作。
杰瑞米•布莱克:活跃于英国历史学术界的专业学者,埃克塞特大学教席教授。他在军事史、外交史和地图史上的建树享誉国际,曾荣获帝国勋章。
译者简介
北府组:为五名文史爱好者与一名服装设计从业者组成的翻译团队,成员有周执中(《拿破仑时代》的合著者之一)、张潜(曾在《战争事典》发表文章)、彭柏安(文史爱好者)、温一只(服装设计从业者)、陈中、陈劲光。
刘萌:辽宁昌图人,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对航空史和兵器战术史怀有浓厚兴趣,译有《现代空中武力:经典飞机识别指南》一书,并发表多篇军事历史类文章。
19世纪是一个囊括了争霸战争、统一战争与殖民战争的世纪:英、法联合奥斯曼阻止俄国扩张,德意志与意大利完成统一,美国南北战争爆发,英国侵入南非、干涉埃及事务,印度沦为殖民地,义和团运动失败……这样一个多元冲突与相互渗透的世纪,创造出了绚烂多彩的军服文化!各个参战国家的军服、装备与部队编制,一一为你道来。
UP主个人的评价,这的确是本不折不扣的“百科”,书中的内容非常全面,我在读的时候大概数了一下,至少包括前言部分19世纪各国社会背景分析、各大战争爆发的原因、一些有特色的战例,以及后面几章里对多个国家军队制服、徽章、装备等物品的介绍。总的来说,这本书介绍得相当全面,彩图也很精彩,绝对是本值得推荐的书。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比较在意的地方,虽说此书是说介绍19世纪军服,但是从1815年拿破仑战争结束至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这近四十年时间被一笔带过了,理由是欧洲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事(其实欧洲在1848年就爆发了大革命,各地都在打仗),并且军服几乎没有变化(个人感觉其实也可以介绍的),然后是对美国南北战争到篇幅太多,足足占了书中三分之一的内容(对发生在同一个时间段的南美洲巴拉圭战争(1864—1870)是只字未提,死亡人口和战争规模不亚于南北战争),还有就是对殖民战争的的介绍,除了非洲祖鲁和布尔战争还有印度战争,对东亚地区的军事也是没有提及(中国的洋务运动与西方列强的战争,日本幕末与列强战争,戊辰战争和明治维新),如果以后此书重新改版,非常希望可以把这些内容补充起来。









个人补充部分克里米亚战争时期的图片
































个人补充一部分19东亚地区和南美洲的军事战争
19世纪中叶亚洲
丙寅洋扰是指公元1866年(按干支纪年为丙寅年)法兰西帝国武装侵入朝鲜王朝的历史事件。这次战争的原因是朝鲜发生“丙寅邪狱”,9名法国籍天主教传教士被******,引发了法国驻华代理公使伯洛内的强烈抗议,于是他与法军中国海舰队司令罗兹决定出兵“膺惩”朝鲜,并获得法国政府批准。战争主要在当年10月进行,法军虽然成功登陆朝鲜江华岛,但遭遇了朝鲜的顽强反抗后撤退。法国在撤退时掠夺了无数金银、书籍而去,这些战利品的归还问题长期是韩法外交的一个争论点。


辛未洋扰是指公元1871年(按干支纪年为辛未年)美利坚合众国武装侵入朝鲜王朝的历史事件。继法国入侵朝鲜的“丙寅洋扰”之后,美国为了追究1866年“舍门将军号事件”的责任及打开朝鲜国门,派军队于1871年5月开赴朝鲜,6月与朝鲜军队发生冲突,取得军事上的胜利。随后美军退至海上,并试图与朝鲜政府通信,要求其谈判缔约、打开国门。在发觉朝鲜政府的严拒态度之后,美国不得已撤军。辛未洋扰后,朝鲜全国各地竖立起“斥和碑”,排外情绪达到顶峰。



















日本戊辰战争(幕末时代至明治维新)
1867年日本孝明天皇死,明治天皇即位。1868年(戊辰年)1月3日,天皇发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废除幕府,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1月8日及10日,德川庆喜在大阪宣布“王政复古大号令”为非法。1月27日,以萨、长两藩为主力的天皇军5000人,在京都附近与幕府军1.5万人激战,德川庆喜败走江户,戊辰战争由此开始。天皇军大举东征,迫使德川庆喜于1868 年5月3日交出江户城,至11月初平定东北地区叛乱诸藩。1869年春,天皇军出征北海道,于6月27日攻下幕府残余势力盘踞的最后据点五棱郭(在函馆市),戊辰战争结束。













第二次鸦片战争
是1856年至1860年间发生于中国本土,英国与法国联手进攻清朝的战争。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运动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的战争,所以被英国人称为“亚罗号战争”(TheArrowWar)。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或“第二次中英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中俄《瑷珲条约》等条约,中国因此而丧失了东北及西北共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镇压了太平天国,维持统治,清史称同治中兴。




巴拉圭战争
是1864年至1870年由巴拉圭军事强人弗朗西斯柯·洛佩斯对巴西、阿根廷、乌拉圭3国同盟的战争。
这场战争又被称为三国同盟战争,是南美历史上耗时最长、最为血腥的战争。
有的历史学家把这场战争称作近代战争与现代战争的分水岭。这场战争的一个特点是,使用了步枪、机关枪、高爆炸药、大炮等现代武器,电报、侦察用的热气球也投入使用。很多后来在一战中使用的武器和装备,已经在这场战争中亮相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