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2年11月到2023年2月读书记录

2023-03-12 10:31 作者:南鹰白  | 我要投稿

2022年11月读了四本书

读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道林在去鸦片馆的路上,想着以更大的感官刺激治疗自己的灵魂。马车上,他的喉咙在燃烧,漂亮的手抓的更紧了。


读到此处,我突然觉得这人可怜。这人英俊的不可方物,富家子弟不愁钱财,在伦敦的上流社会曾收到热烈追捧,现在他亲手杀了自己的好友,初恋女友因他一时任性而自杀。我不知道此后书中情节将指向何处。他将注定死亡?还是因某种机缘活了下去?那不重要。我觉得此处已是他悲惨的顶峰。


他到底做了什么?他只是认识了一位金句大师,罗德亨利,这位年轻人随时随地能讲透着邪气的俏皮话,让他的听众受到智识的挑战,戏虐的快感,高人一等的叛逆。


道林这位无心无脑的年轻人拿这些俏皮话当人生指南,加之他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没能给他足够的爱和善,他只是靠外祖父的财产过着不用做事的花花公子生活,他的生活相当孤单乏味,甚至冰冷。


这些背景,加上王尔德编织的一些巧合,让我们的主人公走到这样一种人生惨境。


而,我的同情,对道林格雷的同情,说出来可能非常可笑,可能让有些人想骂我,那就是:活着,有时候富人也很可怜。


道林这哥们,帅,有钱,他咋活成这样了?这得找王尔德算账。但,我们看看各种电影文学里那些有钱人的后代,那些从小不需要为生计动脑筋的人,他们都干啥了?


《战争与和平》里继承了巨额遗产的私生子皮埃尔,稀里糊涂跟最漂亮最放荡的女人结了婚,又离了婚,好在他天性淳厚,迷迷糊糊晃荡了一段日子以后没有跌落人生的悬崖,当然这跟托尔斯泰的淳厚也大有关系。


雷蒙德钱德勒那些硬汉小说里那些好莱坞大佬的女儿们都在干什么?反复结婚,酗酒,乱交。


了不起的盖茨比先生到底在干嘛?以一种拙朴又奢侈的方法追别人媳妇。


《追忆似水年华》那些上流社会的群像,在普鲁斯特笔下虽然妙趣横生,但说到底也是一种自己给自己打气后的假装出来的兴致勃勃后的空虚。


《苦月亮》里那个无所事事不用工作的男人,只好幻想自己是个作家,结果他干啥了呢?还是泡妞,还是发疯,枪杀。


我只是想象,要是有花不完的钱,人一定会幸福吗?嘿嘿,当然这个问题很傻。《上帝是巴西人》那部电影里上帝就说:人类的一大缺陷就是总想找一种叫幸福的东西。


《怀疑者年鉴》里数学家对儿子说“其实幸福连真正的概念都算不上,象爱情一样,稍微有点怀疑精神的人甚至都搞不清它究竟是什么意思。”


太过沉重的负担固然能压死人,太过轻逸,又会象《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描写过的人生一样,轻到脱离重力这种基本负担,窒息在稀薄的空气中。(我记不清原文,胡乱发挥一下)


至此,关于道林格雷的胡说八道结束。


第二本书,《伟大的历史》,作者勒内格鲁塞,这是一部简略的中国史。用外国人的眼光看我们熟悉的东西,这是近几年我觉得最有意思的事。

他论述的儒家和朱熹让我有新收获。有时候逃开那套玄之又玄的话语,用朴素的外国话反而能说出来一点东西。


第三本书,《伤疤1945-长春背影》,作者陈锐是长春本地报纸的记者,当然长春本地的《巷报》和《新文化报》早就停刊了。

我在长春混了二十多年,总觉得不远不近,特意找一点东西,找一种感觉,把自己装进历史空间里,想象一点沧桑浪漫的东西。顺着这种思路也找了一本司马辽太郎的《鞑靼风云录》,日本,满洲,高丽,大明,看着挺热闹,还没读完。


第四本书,《家园》,作者玛丽莲罗宾逊,这是作者基列系列三部作品中的一部。

小说没多少人物,没什么惊心动魄的情节,但看的我惊心动魄。


节选一段:

你必须先宽恕才能理解。在你能宽恕之前,你挡住了自己获得理解的可能性。。。。。如果你宽恕了,他常说,你可能依旧不能理解,但你做好了理解的准备,而这是仁爱的姿态。


基列系列三本书都是跟牧师家庭有关的故事,宁静,内敛,听得见生活中细小的杂音,不经意的涟漪,让人想起爱尔兰作家托宾。



2022年12月读了五本书


《莱拉》

基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故事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莱拉是个被流浪女偷走的小女孩,在语言功能还不完全的时候开始了流浪生活,经历着世界的奇异,缺少家庭关爱的同时,她也逃离了人类日常的规驯,她以一种动物般惊奇的眼光观赏这个世界。当她随着一群流浪汉走到基列小镇的时候,她不知道自己的流浪生活将在此结束。

偷走她的多尔,也是一直照顾她的多尔,此时已经老了,自顾不暇,也不想拖累莱拉,不想被照顾。这群流浪者看起来粗野不羁,但其实非常自尊,有时候甚至锱铢必较。莱拉此时已经是个大姑娘,孤僻,漫不经心,坚忍的应对着这个世界,而且拥有完全不同世人的节奏感,完全不同的视角,在我看来,她是诗意的小野兽。

在基列的教堂,她遇到了老牧师,一个英俊耐心的老人,最后与之结婚,生子,不可思议的情节,又好像是别无他选,世界本应这样。

基列三部曲,不像其他宏大的小说,或者精心构思的精巧故事,这三本小说仿佛是无中生有,淡淡的,描述着空气的摩擦,心思的涌动,安宁的诗意,虔诚的拙朴,是可以在其中休息的小说。你会想到李叔同为什么会说宗教生活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生活。你在欲望野心中漂泊,总会厌倦,疲累,宗教能给你一种单一性,无需多想,休憩,凡是需要思辨推理论证的其实已经跟宗教无关了(某种程度某种方面)。忘了哪本书里写过,难道上帝要你跟他讨价还价?信之前,要婆婆妈妈说服你?


《猎民生活日记》,加格达奇,根河,额尔古纳,漠河,这些地名就让我开心。八十年代,作者为了拍照跟鄂伦春,鄂温克人生活在一起,记录了这些游猎民族最后的生活细节。他们必将消失,或者说,他们已经消失。

他们是一群欢乐的酒蒙子,可以生吃鹿肝,也是抑郁症患者,常年在深山老林孤零零的活着,经常半夜发狂。

《那些忧伤的年轻人》,十多年前买的书,封面能看到许知远僵硬的脸孔。现在他好多了,柔软了不少。

十三邀我认认真真看了不少,直到高圆圆那期,再也没看。

书如其人,他说话口气,那种痛心疾首的态度,喜欢用一些大词儿,都是典型七零后特征。

我喜欢许知远。他真,柔软,开放。讨论问题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讨论问题真的是在讨论。

我是2000年左右发现这个人的,那时候我在大学整日逃学,混迹录像厅和图书馆,发现了一本不合时宜的杂志,《书城》,它开幅巨大,不像杂志,像是把一叠报纸直接订了起来。我在上面发现这个比我大一岁人居然已经能骗到杂志社的稿费了,其实我们干的事有共通之处,那就是在校园里闲逛,看漂亮姑娘发白日梦,半夜跳出寝室喝酒。但是这家伙可以把自己这些事冠以更多学术名词,什么狄奥尼索斯尼采叔本华,可以扯上《大西洋月刊》《纽约客》《哈泼斯》,当时我读来极其兴奋,这可以为我的无所事事的生活正名啊,这种兴奋类似读米兰昆德拉《在别处》,原来,流浪,泡妞,无所事事,这些都是正经事,心慌,思春,游走,这都是大道啊。我爱你就像拳击手爱蝴蝶,就像恶汉爱村姑,就像小提琴爱压路机。

顺便说说十三邀。

马东那期,这家伙相当无礼,为了表现自己的机智,把许老师怼了。许老师非常无奈,但他仍然不失礼貌温柔,笑问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个节目?我因为这种态度更喜欢他了。

李诞那起,许老师说自己的人生终极理想是喝着美酒死在女人身上。他如此单纯认真的口气,把李诞逗坏了,而且还指导他如何面对摄影机,面对大众。但许老师这种憨,这种真,正是许老师的魅力所在。

对话徐皓峰,俩人根本不是一个频道的,许知远这种西方知识体系无法相信徐皓峰那些玄之又玄的东西。这一期完全尬聊。

对话冯小刚,冯小刚一直讨厌记者,而且觉得许知远跟自己不是一个咖位,年龄也比自己小。有点傲慢。

对话一个上海老美女,名字忘了,许老师当面直说,你可太好看了,然后认真的看起来。哈哈,美女很淡定,她们大概之前认识,了解他的。



《中亚行纪》,这三年不适合看游记,脚痒还出不去。

这书值得一说的很多,此处只讲一个笑话。

作者是女作家,在哈萨克斯坦乘坐卧铺的时候遇到一个男子,在她对面的中铺,偶尔火车把他摇醒了他猛灌两口一个瓶子里的液体,继续睡,打鼾。

等他完全醒来,在车厢里休息时用俄语跟作者讲述了他的经历:退伍前,他是军队里的上校,在阿富汗服役七年,在车臣一年,最后,他觉得这些战争毫无意义。

列车行经中转站,该男子问作者最喜欢什么水果。作者说,苹果。男子下车买了两袋当地特产,青苹果,上车后,他挑了一个最大的苹果,用强硬的命令口吻说,吃苹果。她婉拒。他异常强硬,吃一个。她接过,咬了一口,苹果确实好吃。男人说,喜欢吗?作者点点头。他说,这两袋,全给你。作者拒绝,说这些苹果我永远吃不完。但他不听。

半夜,睡梦中,作者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摸她的背。她用手机照亮,发现是对面上校的手。上校闭着眼睛,没打鼾。作者把他的手放回他自己的床铺。上校没有拒绝。

第二天一早,上校下车,没有告别,直接拎走了那两袋青苹果。


《重读》,读书旅行看电影,都像是在自己脑海里做拼图游戏,随着读书旅行看电影数量的增加,这幅拼图日益扩大(但永无止境),某些局部地区像素在增加。

而唐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就是一个同时给你一把放大镜和一架望远镜的人。




2023年1月读完五本书。

《米格尔街》《局外人》《橘子不是唯一水果》《白夜》《阅读的故事》。都是十号以前读的,现在回想印象模糊,怀疑自己到底读没读。

奈保尔一直在我阅读计划里,因为喜欢不同国籍的作家,像集邮一样积攒作家的国籍。印象中奈保尔是印度裔,出生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用英语写作,脾气不好,经常怼这个怼那个。他父亲也计划成为作家,辛辛苦苦写了一辈子却一文不名,奈保尔很多故事是从父亲那继承来的。

脾气不好的作家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经常脱口而出,不能自控,所以我最想看他的游记,看看这个愤青如何点评他旅行的国度。他有名的毒舌。

《米格尔街》写了一群失败的怪人,亲切荒诞有趣,仔细吮咂,也是一个个悲伤但克制的故事。

《局外人》就是说身在局外,跟世界的关系已经不再亲密,不怎么爱妈妈,不想结婚,不怎么爱女朋友,不想上班,也没什么正经朋友,每天浑浑噩噩稀里糊涂。这让人隐隐约约想起卡尔马克思说的“人的异化”,马克斯韦伯的“人的原子化“,工具理性压倒目的理性。

读《橘子不是唯一水果》是因为刷短视频看到作者的一金句,大概意思是改变人生的事情需要冒险,只有小事才有可能计划周全。

书好看,我收集的文学脸谱里又多了一位苛刻的宗教偏执狂母亲。

《白夜》,预想中的巨大的压抑和悲惨都没来,这是一个玲珑剔透的小故事,如果去掉神经质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契诃夫写的。

个人日常阅读的偏食会导致营养不良,唐诺就是我的维生素,补充我每日所需,有点像广告词。当然也可能是安慰剂。《阅读的故事》列举作者想象到的当下常会被问到各种阅读问题(他也确实经常被问到,基本上他是一个职业读者,导读人)并尽心作答。

他是我现阶段的导师和导游。


2023年2月


《利马之梦》,为什么我要敲这些字呢?关于这本书各种网站也都有摘要和评论,为什么我非要再唠叨一下呢?不知道。


这本书的作者是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当他苦于博士论文,对刻板的学术要求感到虚幻无力,对政治学脱离现实感到失望,对内卷的职业前景无所适从的时候,他的哥们从秘鲁喊他去参加托莱多的总统竞选团队。


他的哥们是这么说的,你来了喝酒就行,当你结婚前的最后一个假期,至于工作上的公共关系的事,谁不能做?把你的头衔带来就行。(看来,牛津政治学博士也能唬一阵子)



原来南美洲风行竞选团队外包给美国人,他的朋友正好在为美国人工作。这本书就是作者在托莱多竞选团队时的一些杂记,一些片段。


他的朋友田麟是他的牛津校友,少年老成,早早打定主意要玩政治。


书读到这,我立马上头,一天就把书读完了。这哥们是实在人啊。现在的作家真是比以前实在了,余秋雨变少了,变老了。


摘录几句,让大家感觉一下本书的气质:


把政治学家比做诊断者,与其说是机智敏锐,不如说是落荒而逃。政治科学不像医学提供治疗方案。


对社会来说,客观性在于经久的对话,提出新的现实,要吵架,要反驳,要有摩擦空间,客观性才能从这样的缝隙里长出来。



大胆的时候,就那么几年,经过了社会的一捶,大胆就容易变成圆滑或愤世嫉俗。刚想敢做是有保质期的。


了解新事物,首先寻找文本和思想权威,以此作为认识基础。(春节回老家过年,在酒桌上我跟同学们发生争论,有两位同学对阴谋论深信不疑,而且还扯到了《货币战争》,上面这句话正是我想说的,首先要找一个靠谱的基点,以此开始。)


秘鲁社会像“无底三角形”,大众碰到压迫不会形成紧密的联盟,而是选择单独跟权力阶层媾和,因此精英阶层经久不衰,民众松散无力。


写着写着,我出去旅行,上面那些东西并没有在手边,所以在月终写当月读书回顾的时候,又重头写了下面这些东西:


本月共读六本书

  • 第一本《利马之梦》是牛津的政治学博士写的一本随笔,本书的作者在对学术志业感到失落,对未来的职业感到焦虑,对学术脱离现实感到无力的时候,他的好朋友从秘鲁给他发来信息,邀请他参加秘鲁的总统竞选团队,帮助前总统托莱多再次竞选总统。本书记录了竞选过程以及之后的一些故事和感受。真实的竞选跟政治学几乎完全搭不上边,但是作者顶着牛津大学政治学博士这个帽子,他的朋友告诉他,你只管来喝酒就行了,毕竟那些琐事谁都能搞,书中有很多趣闻。比如,两个人经常在秘鲁首都利马街头,到处找酒喝,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没钱了就去找总统要钱,总统从来没有跟他们要过发票。而且,总统也是一个酗酒之徒。总统托莱多,应该说是前总统,是秘鲁首位原住民总统,他的妻子是法国人,在总统竞选失败之后,总统去斯坦福大学执教,有的时候也在联合国的组织下到各国进行访问和演讲。当托莱多在中国演讲的时候,又跟我们的作者相遇了。

我只是挑了一些比较能引起大家兴趣的点说了几句,其实书中还有一半是非常学术化的记录,尤其是作者的理想主义跟他的朋友的实用主义经常发生碰撞,发生争吵,这些也都是非常有趣的点。

总之,这本书非常吸引我。

第二本书《荒原狼》作者是赫尔曼·黑塞,作者安排了一个场景把自己日常积累的精神上的矛盾危机幻想并行不悖的以不同角色的嘴陈述出来,顺便满足了自己所有的性幻想。

第三本书,陈丹青的《纽约琐记》,我不懂画,但是看过陈丹青的局部,他真的是说的比唱的还好听,他的口语,非常有节奏感,韵律,在文绉绉的时候突然会蹦出来几句脏话,听着过瘾。当你听过了他的节目,再读他的书,你自然就会顺着他的抑扬顿挫的习惯,在想象中配音,这个时候,读这本书也有意思了,而且,这本书也确实有意思。

 第四本书是狄德罗的《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这本书爆笑,智慧。

第五本书是《罗马日记》,这本书的作者是巴基斯坦裔的英语作家拉希莉用意大利语写的一本日记,日记记录了作者学习意大利语的感悟和种种障碍以及最后的收获。

第六本书是《全球真实故事集》,这本书描写了当下的世界正在发生的不公,矛盾,重新连接。其中有洪都拉斯的黑社会毒贩逼走公交车司机一家的非法移民美国又被撵回来最后家破人亡的故事,有波兰老人无人照管的故事,有南非白人和黑人之间因为用水紧张而意外重新发生连接的故事,有追踪非洲偷渡客沉船意大利的众多家属的家庭故事,有许知远在冲绳漫步讲述美军与冲绳的居民之间的矛盾和经济依附复杂关系,还有王梆写的英国乡村生机勃勃的社会生活,读书会,救助穷困,食物共享等等。



2022年11月到2023年2月读书记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