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共32讲 2019年秋

【杨宁】文学理论课
(新开一个坑,笔记持续更新整理,喜欢的可以收藏)
【教师简介】
教师:杨宁
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大众研究
相关课程及研究内容:
1.文学理论
- 文学理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LE411e7NE?p=2&share_source=copy_web
- 杨宁老师的文学启示课https://www.bilibili.com/cheese/play/ep6875
2.美学原理
- 美学原理2020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7411u7j8?share_source=copy_web
- 美学原理2021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P54y1G7EW?share_source=copy_web
3.大众研究
- 耽美小说(对价值观的构建的影响 )
【课程导言】
教材:《文学理论教程》(第五版)
其他参考书目:
👉🏻陶东风 编《文学理论基本问题》(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美] 勒内·韦勒克 等著《文学理论》(新修订版),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美] 乔纳森·卡勒 著,李平译《牛津通识读本:文学理论入门》,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美] M.H.艾布拉姆斯 著《镜与灯: 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英] E.M.福斯特 著,冯涛 译《小说面面观》,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年版。
绪论: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文学理论?
一、何谓理论?
1.理论≈哲学
理论:对现实的抽象分析和概括(非系统化、碎片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2.学习理论所需要的能力:
①深入思考的能力(反思、批判):是什么?是否?
(常识就是十八岁之前形成的各种偏见。——爱因斯坦)
质疑看上去不那么可疑的事物:
- 王者荣耀,成瘾机制:你想玩游戏还是有人想让你玩游戏(推荐一个讲游戏让人成瘾机制的视频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Va4y1i7eX?_source=copy_web)
- 新闻app,大数据推送:你想看新闻还是别人想让你看新闻
- 选举,大数据分析:你做的选择是你的选择还是被操控的选择
❔质疑:人的自主意志还存不存在?
- 超市定价:4.99元比5元的销量高很多
- 《楚门的世界》:走出那扇门,勇敢面对真实的世界
👉🏻 人的选择是脆弱的,如果人缺乏反思能力,对很多事情不去加以质疑,而是一味的接受,那么人会失去自我
【老师警言】
作为一个学习人文科学的人,尤其作为一个学基础学科的中文系的人,要保持一份在这个社会当中一份清醒,一份独立,一份自我就需要具备深入思考的能力,反思能力,这个能力需要不断地训练才能获得。学习理论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层面,而是进入问题更深入的层面。
②分析现象背后本质的能力(解读、阐释)——对反思再进行反思:为什么?何以至此?
质疑很重要,但一味质疑,会陷入到质疑的循环中,毫无意义:
- 美国通过同性婚姻合法化:基于对异性婚姻的反思上升到多人婚姻甚至不同物种之间的婚姻的反思
❔再反思:为什么到今天有人提出要有同性婚姻?为什么以前婚姻是异性的事情?这个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所谓的宗教、习俗、道德从某种程度上讲,永远都有一个非理性的边界,人类文明可能就是建立在这些非理性之上的
一味地反思可能并不重要,我们需要阐释、解读现象背后的本质这需要庞大的理论知识的背景。
- 买橘子和苹果:做选择前的你和选择后的你不是同一个你。
- 《红玫瑰与白玫瑰》:如果娶了红玫瑰,红的会变成蚊子血,白的会变成窗前的明月光 ; 如果娶了白玫瑰,白的会变成嘴角的黏米饭,红的会变成胸口的朱砂痣
👉🏻 人永远是非理性的动物,人非理性的层面永远比理性的层面大得多
3.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关于“理论”的四个定义:
①理论是分析的话语
②理论是对常识的批评
③理论具有反射性(反思性)——关于思维的思维(再去思考一下思维到底是由什么构成)
④理论是跨学科的
二、何谓文学理论?
1.文学理论≈文学的“哲学”
什么是文学→下定义
文学理论研究的问题举例:
文学语言和日常语言有什么区别?
在讲故事的时候又没有一些套路,套路为什么称为套路?
👉🏻 文学理论本质上是一种文学研究,要求你有极为冷峻的目光
(1)作者之意VS读者之意
- 高考的阅读理解:记者认为作者对自己文章的意义具有绝对的、权威的解释性。但是其实作者写出了他也意识不到的东西。
- 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由一个作者认为的婚姻的不忠者彼岸为读者眼中女性意识的觉醒者。
-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谈:“笔自己在动”
👉🏻 一个优秀的小说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反映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以作者的个人意志而转移的
👉🏻不要拿作者本人的意愿去衡量、去对照、去绝对化一个作品的意志
(2)“你是否看到一只鸡?”(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物质现实的复原》)
- 你是否看到一只鸡:一部描绘高楼大厦、灯红酒绿的大都市生活的电影短片,在非洲土著人看过后,只兴高采烈地讨论里面的一只鸡。这只鸡在电影里出现的时间低于八画格,一般人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的。因为他们只熟悉这只鸡。
👉🏻 认知差异、文化背景差异、人生经历差异导致“我们看到的只是我们眼中的那只鸡”,导致争论
👉🏻争论是常态,争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研究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基于什么样的背景得出这样的结果
(3)随意解读VS科学解读
-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但不会把林黛玉理解为王熙凤
👉🏻随意解读不可取,要基于文本
(4)阅读为何?
1.反思性阅读:分析作品为何让你获得审美体验(接受阅读VS反思阅读)
- 青春校园小说的套路:男主高冷帅,女主傻白甜
- 武侠小说的套路:建构仇恨《神雕侠侣》、《碧血剑》
- 好莱坞电影:
《狮子王》背后有很多隐形的价值观:①精英主义②父业子继③女性慕强
❔追问:为什么这个套路得人心?为什么作为一个商业电影它屡试不爽?它背后的心理逻辑是什么,社会逻辑是什么?
2.评判作品背后的价值系统
👁🗨回应对中文系的质疑:中文系不培养作家,而是决定谁是作家(运动员—裁判)
👉🏻 大众的标准不足以成为标准,中文系的专业说了算
- 莫言和村上春树:获诺贝尔奖的标准,专业的标准和大众的标准不一样
👉🏻 中文系的两门课:文学史,文学理论(一整套价值系统决定谁能被写进文学史,分量如何)
- 李白,杜甫必须写一章,但杨万里可能就写一节。四大名著必须写一章,鲁迅得写两章,现代文学重要作家张天翼,张资评尽管写过长篇小说,也不比只写过短片小说的鲁迅分量大
👉🏻 文学理论系统在不同时代是变动的
- 陶渊明在今人看来地位非常高,但在魏晋时期地位并不高,在《文心雕龙》当中没提到陶渊明,钟嵘《诗品》将陶渊明的诗放在中品
👉🏻 喜欢不喜欢没有标准,但是一部作品的好坏有标准
3.提供解读作品的角度和方法
- 《地球最后的夜晚》:宣传和观众观感两级差异
👉🏻一切意义都是阐释的结果,没有阐释就没有意义,理论要解读文本背后更多深刻的含义
- 《流浪地球》:典型的好莱坞电影。“最后一分钟营救”、“长者形象”、“寻父形象”。另一种解读:男权主义电影,这部电影中,所有女性形象都是无能的,失效的
👉🏻 不同作品构成雅、俗关系,这种关系背后影射一个人的趣味
- 《百年孤独》需要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看懂,《小时代》不需要
4.文学理论具有跨学科性(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
👉🏻 文学就是一个世界,学文学很多东西都要知道
- 哲学——哲学思考(史铁生:存在主义角度解读)
- 心理学——心理动机(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用于分析作家潜意识)
- 语言学、社会学、人类学、宗教学等
❔举例反思:为什么当今社会中很多人对耽美小说感兴趣?
❔思考:是否和当今社会子女政策有关?
❔思考:是否和人们对于两性关系的某种失望和拒绝有关?
❔思考:耽美小说是以同性的方式追求一种更加纯粹的审美,是否意味着当今社会中缺乏这种纯粹之美?
❔再反思:为什么耽美小说以追求纯粹美为初衷,但是最后爱情却又沦为了色情?
三、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
1.文学四要素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
世界
↑
读者← 作品→ 作者
2、文学理论研究五要素
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哲学追问)
文学活动论:世界要素
文学创作论:作者要素
文学文本论:作品要素
文学接受论:读者要素
- 作品:解读作品是核心(形式、结构、语法、修辞等问题)
- 作者:创作者的创作经历对作品的影响(知人论世)
- 读者:意义是作品和读者在交互过程当中产生的,而不是本来就存在在那里。读者创造的意义具有时代性。(接受美学)
- 世界:一个文学作品就反映了一个小世界(涉及文学、法学、社会学等问题)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文学是什么?
【主题阐释】
文学是什么,其实追问的是一个问题:文学跟非文学之间的界限到底在哪里?(元问题)
❔核心问题: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是什么?
一、文学的“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本质主义:现象背后有本质(要去追问本质)
反本质主义:现象背后无本质(要去追问背后的原因,但原因至少不能用一句话概括)
本质:一个事物存在的根据,一个事物区别于另一个事物的特性、
反本质≠无本质:反本质反的是教条性的本质,即用一句话概括本质
【小结】
基于本质主义和反本质主义的探讨,要找出文学与非文学的界限不能简单的用下定义的方式来区别文学与非文学,关于文学的定义无法用一句话概括,但可以通过搭建框架的方式来进一步理解
二、文学性
文学本质:文学性
文学性:使得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特性 (由俄国形式主义者雅各布森提出)
- 新闻报道:决定新闻报道是否是文学的不是新闻报道的这个形式,而是新闻报道的内容。
- 文学类型:报告文学
(一)文学的存在方式:文学不以物质性方式存在的,而是以一种观念性的方式存在
- 物质性 ×
- 精神性 √
(二)文学性的四个维度
维度1:审美、文化
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审美性(真、善、美)
(1)文学与“真 ”
- 《三国志》与《三国演义》
❔文学求真吗?
👉🏻 文学创作的真实不是与事实相符的真实,文学追求的是真实感,而不是真实本身
(2)文学与“善”
- 《安娜·卡列尼娜》出轨、《麦田里的守望者》逃学、《洛丽塔》恋童
-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和薛宝钗
文明的开始是压制自我本能的欲望,但随着文明的发展,本能被压抑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会变得虚伪。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差别就在于薛宝钗代表的是一个被文明规训的人,而林黛玉体现了人行的光辉。
❔文学求善吗?
👉🏻 文学不以善为最高目的,而以美为最高目的,美是人的最本能的需求
(3)文学与“美”
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一门学科
❔美学研究的是什么问题?
- 宿舍六个女生买衣服看上同一件衣服:有审美问题,美的问题,但是没有美的问题?
- 为什么六个人不约而同的认为那件衣服很漂亮?:美学问题
(美学原理知识点补充,详细内容可以参考《美学原理》笔记)
👉🏻美学就是要对这些审美文化它背后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它的社会历史动因、意识形态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加以更深入的追问
👉🏻美学探寻的是规律背后的“规律”,而不是规律本身
👉🏻“ 什么样的人长得美?”“ 怎样穿搭是美的?”等生活中的形而下问题都不在美学研究的范围内
❔什么叫做美,美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 朱光潜《谈美》 :三种不同的人(科学家、木商、画家)对待一棵古松的认识和看法
👉🏻 美的一个很重要的本质是无功利的(脱离实用目的的东西,往往是具有审美性的)
A.康德“三大批判”
《判断力批判》专门研究美学问题,提出了审美本质的四个契机,即关于美的四方面定义(下面列举其中两个)
👉🏻 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 无概念而具有普遍性(在审美上倾向于追求认同)
B.黑格尔
👉🏻 审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本质力量: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品质)
- 《美学》中小男孩打水漂时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通过外在事物来证明自己的本质力量
👉🏻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 → 柏拉图)
①洞喻
②床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关于“洞穴”的比喻,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比喻。有一群人世世代代住在一个洞穴里,从出生起就犹如囚徒,被铁链锁在固定的地点,甚至他们被锁住了脖子而不能回头或四顾。他们的身后有一堆火,在火和囚徒之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举着各种雕像走过,火光将这些雕像投影在囚徒对面的洞壁上,形成各种变化的影像。但洞中的人并不了解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甚至连自己是什么模样也不清楚。由于众人已经习惯,因此并不觉得悲惨,也没有人想要脱离“困境”。直到有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移动脚步,转过头来,平生第一次见到了炫目的光亮。他克服了最初的刺眼的痛苦,走出洞穴,看到了阳光下真实的一切。他庆幸自己的解放,并怜悯自己的同胞,于是又义无反顾的回到了洞穴。但这个从光明回到黑暗的人却被他的同胞们嘲笑,认为他在外面弄坏了自己的眼睛不合算,在也看不清墙上的影像,在关于幻觉和真理、偶像和原型的激烈争辩中,他被不断激怒的人群怀恨,并且最终被他们用乱棍打死。
这个比喻里洞内和洞外分别比喻的是两个领域:
洞内:现象世界 → 反映
洞外:本质世界 → 真实 (理念)
- 形似or神似:画应该是对理念中的事物的描绘而不是对现实事物的描绘,通过对理念中的事物的描绘勾起人对理念中的事物的想象,不是画的越逼真越好,而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画的越逼真就意味着离理念中的事物越远,也就离美越远
维度2:语言、符号
“审美”不足以区分文学与其他艺术,“审美”区分艺术与非艺术,区分文学与非文学还要依靠文学的载体——语言
(1)语言的基本特征
①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A.索绪尔
【主要作品】
《普通语言学教程》:通过二项对立的方式提出了很多关于语言学的概念
【主要概念】
- “能指”与“所指”
能指:符号本身
所指:符号指称对象
👉🏻 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符号与其所指对象之间无必然联系,是社会所约定俗成的
- “语言”与“言语”
语言:词汇系统、语法系统
言语:日常个体语言活动
- “组合”与“聚合”
组合:横向的句段关系( “我 读 书” 横向来看主谓宾是一种组合关系)
聚合:纵向的联想关系( “我 读 书” 纵向来看主谓宾的替换产生一种联想关系)

B.罗兰·巴特《神话学》
能指(rose) 所指(玫瑰花)
↓
一级符号系统 文化
能指(rose=玫瑰花) 所指(爱情)
↓
二级符号系统
(rose=玫瑰花=爱情)
👉🏻 能指与所指组成一级符号系统,一级符号系统与其能指组成二级符号系统
- 1979《枫》:红太阳
C.语言本身就是一个世界
👉🏻 中文是表意文字,语音与文字分属两套系统,共同构建了一整套符号系统
- 很多没有读音的符号:“招财进宝”、“biang”
👉🏻 文字系统和语言系统的分离,造成了符号本身的意义越来越多
- 中国历史上“菊花”文化意义的演变:
《离骚》:“屈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高尚品格);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隐世品格);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重阳节象征);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悠悠岁月之感);黄巢《不第后赋菊》:“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冲天杀气);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品质为“淡”)
- 唐后无典:文化符号(文字)已经到了一个无以附加/难以承受的程度
- 李商隐《锦瑟》:没有主题的诗能不能是好诗?
👉🏻 主题本身可能并没有那么重要,文学的美感并不仅仅来自于主题本身
②语言与话语:
👉🏻 语言有其独特的规则和语境,这个氛围叫做话语,语言在话语中显现
“话语”理论 → 福柯
【主要作品】
- 福柯 《疯癫与文明》:研究精神病这个概念怎么来的?不同的年代对待精神病的态度如何?区分精神病与正常人的界限是不是始终如一的?精神病的概念是医学概念还是某种权力的规定物?福柯:精神病是人们区隔人的方式
- 《规训与惩罚》:人类社会的“微观权利”
边沁:“全景监视机制”(即上帝视角)
- 《知识考古学》、《词与物》、《性史》
【重要概念】
语言:一个交际工具
话语:大于语言,是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
- 《祝福》中祥林嫂想干活而不得,捐了门槛之后一句只得到一句“你放着吧”。:鲁迅不直接描写封建社会对祥林嫂的压迫,转而写祥林嫂想做奴隶而不得,“你放着吧”一话在不同语境下的含义不同。
👉🏻 研究语言更多的不是研究语言本身,而是其背后的话语系统
话语的五个要素:
- 说话人
- 受话人
- 文本
- 沟通
- 语境(语境对于文字的意义的产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小结】
语言第一个基本特征就是具有符号性,语言本身是一个符号世界,但同时语言也构成了一系列的话语,话语是语言的社会存在形态,语言在话语(氛围)中显现,因此话语对于语言的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的话语的研究也就更具意义。
评论区课代表总结的书单:
☞杨老师上课提到的书&文章☜(欢迎指正!欢迎补充!)
★绪论(理论&文学理论):
1.张爱玲《红玫瑰与白玫瑰》、《半生缘》
2.【俄】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战争与和平》
3.【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
4.【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传统》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
5.【美】塞林格《麦田守望者》
6.【美】纳博科夫《洛丽塔》
7.【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演义》
8.【西晋】陈寿《三国志》
9.朱光潜《谈美》
10.【德】康德《判断力批判》
11.【法】罗兰·巴特《神话学》
12.【法】福柯《疯癫与文明》、《规训与惩罚》、《知识考古学》、《词与物》
13.【加拿大】阿瑟·黑利《最后诊断》
14.许荣哲《故事课》
15.【魏晋】陆机《文赋》
16.【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17.老子《老子》
18.庄子《庄子》
19.【法】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20.【西汉】司马迁《史记》
21.【战国】《论语》
★第二章(文学与世界):
22.【法】阿尔都塞《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23.【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2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
25.【美】海明威《白象似的群山》、《老人与海》
26.【清】王国维《人间词话》
27.【德】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
28.【阿根廷】博尔赫斯《小径分叉的花园》
29.【英】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30.【西班牙】塞万提斯《堂吉诃德》
31.【阿拉伯】《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谭》
32.【巴西】若昂《河的第三条岸》
33.【英】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34.【清】曹雪芹《红楼梦》
35.【法】凡尔纳《八十天环游世界》
36.【法】罗兰·巴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37.【法】托多洛夫《文学作品的分析》
38.【俄】普多普《故事形态学》
39.【法】克洛德·布雷蒙《叙事的逻辑》
40.【元末明初】施耐庵《水浒传》
41.陶东风《文学基本问题》
★第三章(文学与文本):
42.【美】斯托克顿《美女还是老虎?》
43.黄春明《儿子的大玩偶》
44.【美】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
45.【奥地利】茨威格《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46.高行健《母亲》
47.【英】艾米丽·勃朗特《呼啸山庄》
48.【英】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
49.【美】海明威《杀人者》
50.【美】舍伍德·安德森《林中之死》
51.【英】伍尔夫《到灯塔去》
52.【日本】芥川龙之介《竹林中》
53.【法】热奈特《叙述话语》
54.【英】福斯特《小说面面观》
55.【丹麦】安徒生《老头子做事总不会错》
56.【英】沃森《别相信任何人》
57.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
58.黄凡《赖索》
59.史铁生《命若琴弦》
60.【意大利】卡尔维诺《寒冬夜行人》
61.【明】吴承恩《西游记》
62.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恋乐园》
63.【美】欧·亨利《忙碌证券经纪人的浪漫史》
64.童伟格《我》
65.【奥匈帝国】卡夫卡《城堡》
66.【法】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
★第四章(文学与作者):
67.【奥地利】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作家与白日梦》
68.莫言《丰乳肥臀》
69.施蛰存《春阳》
70.【加拿大】弗莱《批评的解剖》
71.傅道彬《晚唐钟声》
72.【法】罗兰·巴特《作者之死》
73.【英美】艾略特《传统与个人才能》
★第五章(文学与读者):
74.沈从文《边城》
75.钱钟书《围城》
76.【奥匈帝国】卡夫卡《变形记》
77.【英】夏洛特·勃朗特《简·爱》
78.【美】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79.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80.【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1.【清】程树德《论语集释》
82.【清】章学诚《知难》
83.韩少功《马桥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