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伏天养正气,冬病夏治顺时顺利

盛夏六月,虫鸣鸟叫、成片蛙声、阵阵知了的聒噪汇聚成夏季交响曲,伴随着翻滚的热浪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酷热难耐的三伏天里,度假的人们开始奔赴自己理想中的避暑胜地,去滨海城市消暑纳凉,吹着海风,踩着沙滩,踏着海浪,沙滩音乐节送来最酷爽的音乐;或者自驾去云贵高原甚至藏区避暑,探访美丽而又神秘的风土人情;或者独辟蹊径远赴边疆,骑上骆驼,浩浩荡荡仿佛古代出征的军队,不断飙升的温度加速了人们的逃离,催促大家投奔诗情画意和远方。
《苦热诗》节录
南北朝. 何逊
昔闻草木焦,
今窥沙石烂。
愿以三伏晨,
催促九秋换。
一首《苦热诗》道尽了古人经历三伏天时的痛苦挣扎,身处全球气候变暖局势下的我们,情况则更为艰难,今年由于夏至到立秋之间有5个庚日,导致中伏有20天,三伏天便延长成了40天,由7月11日一直持续到8月19日,这将是一年中最闷热、潮湿的时段,7月21日到8月9日的中伏阶段尤为炎热,夏季40度高温现象已有常态化趋势,高温热浪事件频发,中暑、热射病等带来的健康隐患屡见不鲜,避暑消夏成了头等大事。虽然我们有空调、风扇可以带来清凉,饮食有冰淇淋、雪糕、圣代等可以解暑,但是安然度夏可不只是简单的降温,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中医又讲究冬病夏治,如何好好利用好三伏天让身体更加强壮,成为了养生达人们关注的话题。

首先空调尽量不吹,避免空调直吹身体,空调温度不要低于26度,阳虚体质或者寒湿重的人群还可以选择晒背的方式,来提升身体的正气。根据中医经络理论,脊柱正中叫督脉、伴行于督脉两边的是膀胱经。督脉又名阳脉之海,膀胱经则有助于调节和补充督脉的阳气,晒背可以在短时间内提升阳经阳气。而三伏天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候,中医上有‘取天之阳,补人之阳’的说法,因此,晒背可令人精神振奋、身体轻快,晒背虽好,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阴虚火旺或者热性体质人群以及孕妇、幼儿和年老体弱的人群,对紫外线过敏的人群,有基础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等都不太适合。
其次饮食不要贪凉,冷饮、西瓜等要控制,脾胃虚弱人群更要少吃慎吃、避免生湿伤脾,这个时节人体阳气浮于外,脾胃运化功能较弱,饮食宜以清淡、滋润、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原则,多吃养脾、祛湿食物为佳,比如芡实、茯苓、莲子、百合、陈皮、白扁豆、甘草等,还可以选用甘草芡实代用茶帮助祛除湿气、提升脾胃运化功能。应多吃些性味平和或性偏寒凉的食物,如丝瓜、茄子、番茄、白萝卜、菠菜、苋菜等蔬菜,苦瓜、黄瓜、南瓜等瓜类,以起到清暑热、护脾胃的作用;适当补充肉类,其中鸭肉和羊肉为益,鸭肉性微寒,清补不上火,羊肉性温,以热制热、排汗排毒,将体内湿气驱除。

天气炎热,暑湿较盛,人体的新陈代谢旺盛,最后提醒大家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一包桔梗百合代用茶是不错的选择,融合中医药食同源养生文化和茶文化,小小一包冲泡一杯,红酒般色泽红润的茶汤散发着淡淡的茶香,品一口回味甘甜,饮一杯平衡内在。
三伏天是提振正气的好时节,此时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地下,冬病夏治正当时。中医讲究冬病夏治通过温阳方法加上阳气最盛的外部环境,驱除体内寒气,调理改善体质。在炎热的三伏天播下一粒正气的种子,顺势而为滋养正气,待到冬天就能拥有更为强健的体魄。消暑纳凉的时刻,静潜少动、轻轻的摇起蒲扇,感受着丝丝缕缕的清风,参悟心静自然凉的禅境,平和心态、阳气生发,养足正气生活更惬意。#青青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