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尽头真的是“玄学”?——浅谈「科学与灵修」& 附赠赛斯《个人实相的本质》
“你的世界就是由你自己一手所创。真理就只有这一个。明白这个,你就明白了创造的奥秘。”
—— 赛斯《个人实相的本质》

(一)
17世纪,牛顿完善并统一了经典物理学,成为了现代科学的主要奠基者。随着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发展出的思想理论和其他古老观念的大幅修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以及看待这个世界的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如今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结构以及我们在其中所处位置和日常生活的一切信念,几乎都引申自牛顿的物理定律和学说。甚至现代医学和生物学都依循于牛顿定律。然而,近百年来的基础物理学却一直停滞不前,它似乎是陷入了一个死胡同,越是想证明一个确定性的结论,会越陷入更细致严谨的观察论证,就越会发现微观世界本质的不确定与不稳定性。牛顿定律和唯物论学说所代表的分离与固化属性的世界观,已经难以解释论证更多的微观现象。
另一方面,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我们对科研观察对象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比如:我们知道光的速度,却不知道为什么它会以这个速度传播;我们能描述光具有波和粒子的现象特性,却无法解释它为什么具有波粒二重性。不可解释和超越理解的事物并不代表不存在,认知的局限无法回避。例如微生物才被科学界发现300年,然而它们在地球上存在了几亿年。另外,放射性物质“镭”在一段历史中曾经荒唐地被当时的医学权威认为是对抗癌有奇效,可以延年益寿的物质,也是一个令我们反思的例证。
科学探索越多,发现未知更多。许多现存的理论都还在不断推翻与重建之中。究其原因,现代的科学研究是对可观察到的物质世界的规律性探索,它只是一种基于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并非结论。某种程度上,它是一定范围内的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
(二)
如果在物质表相之下,这是一个具有更深逻辑和多维并存的世界,我们也许就不必把物质现实当作一切存在的模式和准则,并为更多未知事物找到一个探索和研究的方向。事实上,双缝干涉实验、量子力学和超弦理论早已证明了观察者能改变被观察对象,意识能改变物质,且任何互动都可以不受时空限制。
20世纪初,当量子物理先驱们——薛定谔、海森堡和玻尔瞥见了物质的最深层核心,他们对于所见都大感震撼。最细小的物质组件,根本不是我们所知的物质,甚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某种东西”。它会在不同的时间变换,也可能在同一瞬间变成多种不同的东西。不过重要的是,只有在与其他一切事物产生关联时,这类次原子粒子才有意义。一旦产生接触,万物便跨越一切时空,始终相互连接。
也就是说,宇宙万物并非是分离和固化的,更像是一个相互关联和动态的粒子空间网络。这些先驱们对于微观世界的奇特发现实质上颠覆了基础物理学之根基。为了设法理解其中所含的深奥真理,他们转求哲学典籍,试图在其中找到世界的本质及其更深的意义。同样曾在形而上的哲学领域寻求答案的还有爱因斯坦,他晚年的研究成果揭示了“万物本质上都是能量,且都处于振动中”、“场即唯一的实在”。
清华教授施一公以及其他国内外前沿科学家的观点也颇具开放性和启发性。他们说:“我们所身处的世界并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的。因为我们所了解的世界,都不过是源自身体五官经由神经系统传达给大脑的狭窄的电磁波段信号。而这些经五官过滤后的信息,未必代表了全部的真实世界。目前最先进的科学观测仪器能观察到的领域只占全部空间的4%,其他都是未知。”他还说:“如果把宇宙历史缩短到一个月,人类文明的历史只有一秒多,相比之下,个体的认知更是极其有限和狭隘的。”
很大程度上,我们真的需要对未知保持敬畏、开放和包容之心,放下教条和偏见,跳出“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之思维模式,才不会被在世这短短几十年获取的匮乏偏颇的、带有个人主观色彩的认知所束缚。
300多年前的牛顿学说把这个世界描述成有形且固化的、由物质分子各自遵循特定定律来运动的机器,而身处其中的人类则像是以求生思维出发的机械生物。冷酷、孤寂、竞争与分离的概念渗透进当下的生活形态和教育理念中,然而至关重要的、真正的知识——生命的意义、存在的本质和死亡的真相——却几乎从未提及。生命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我们难道只是出生于肉体中的那种生物吗?从我们的双眼朝外看的是谁?生活不该仅仅是为了生存,我们存在于此是为了某些更重要的事情,远比追求物质积累和感官享乐重要得多。
(三)
若有心探寻接纳未知,将会发现,几千年前便已存在的佛学道家和其他主流教派的原始教义以及新时代的各种灵性知识理论之中,潜藏着一套具有深层一致性和互补性的成熟的哲学理念架构。它们能够完全解释现代科学无法解释的万事万物存在及发生之本质,解答了一切宇宙未知真相和生命哲学问题。事实上,近代许多大师也一直在以各自不同的阐述角度和表达方式不断地推广这些知识,力求扩展大众意识,使之更好地运用生命的同时,帮助转变这个世界。
在这套灵修理论中(霏爸个人阶段性总结的较简化版本,尊重不同理解,以下仅供参考),意识永续,每个个体本质上都是不同振动模式的能量体,具有多次元属性,身份和意识在地球形成之前就已存在,所谓的生和死只是一定层面内生命形式的过渡和切换。在更深领域里,所有意识个体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互相连系,万物合一,同时每个个体的内在都拥有扩展至整体的全息潜能。
整个宇宙充盈着被老子称之为“道”、被耶稣称为“god”、被佛陀称为“空”、被赛斯称为“一切万有”、被欧林称为“宇宙心”的智能粒子,这无形无相之本源力量,使得万事万物以自发性的完美秩序运行。“完美秩序”之本质即是无条件的「爱」和「善」,它们超越物质化价值观和二元对立而无处不在:鸟鸣花香、阳光雨露、风卷云舒… 很重要的是,心灵、意识与这些智能粒子的连接远比物质的连接紧密得多。而灵修的精髓即是学习以思想力量顺应宇宙秩序,一个人内外的丰足亦取决于它。
这是一个以意识和心灵能量为根本基础的多维宇宙,物质世界是其中的一个微小次元,或可称之为一个供萌芽意识成长的学习系统。在其中,二元对立是学习工具,时间空间和因果轮回是系统设置,身体是载具,五官感觉则是过滤器,当前的自我只是用于适配系统的表层意识的“小我”,并非真正本质的我。动物们没有小我,过于认同小我是人类痛苦的根源,易使意识层次更偏向于负面低频。同频相吸适用于所有领域,于是个体的生命体验将永远匹配其意识层次和内在状态。
真正的进化是心灵成长,真正的成功是内在健全,真正的求知是自我发现。灵修哲学的主旨,即是反求诸己。这是个有理可循的宇宙,没有意外和偶然,也没有人是受害者。一定意义上,每个人都需要对其身上所发生的事情完全负责,因为他收获什么,仅仅取决于他对外给出什么——思想、情绪、语言和行为。不论个人还是群体,这些对外的投射,包括所有动机和意图,在高维层面都无可遁形,也都是反射回自身的能量“回旋镖”。
于是该哲学的因果理念可以如此延伸理解:一切只关乎于自己的内在,不假外求;对他人所做之事本质上即是对自己做的;正面信念吸引正面情境,反之亦然——虽然时间的存在往往让人忽略前后之间的因果关系,但其真实性能够在觉察体认中被生活自证。
所有外界境遇,需要用更大的架构来理解,它们既是个体内在意识的映射,也在为个体的演进而服务。觉察和自省是转化的开始,而冥想静心,将觉知带入生活的每一刻,释放小我的内在冲突和执着,充分审视并接纳和爱自己,将从源头提升一个人的生活境遇和生命质量,同时加快演进的进程。所谓的开悟、涅槃,本质上即不断扩展意识层次,提高自身振频,使之跨越次元间的藩篱,进入更广阔的实相系统和更高善的自我实现。
灵性文化和灵修知识有时候被戏称为“玄学”,但也经常被当作迷信看待。科学教人不迷信,而人却迷信科学。在尊重当前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必须了解它的研究结论是有时效的,是有应用边界的。它只反对可证伪的迷信,并不反对不可证伪的东西。对于无法解释的事物,科学的态度不是否定,而应该是坦承「不知道」。
现代科学理论奠基于对观测对象的实证经验和逻辑推理,根据发现的事物来创造出相应的“事实”。当发现有所改变,科学的事实也会随之改变。科学也许将一直随着发现而改变,而真理不会改变。灵修哲学理念未必是现代科学的对立面,而很可能是有待未来验证与规范的,科学未知段的延伸,或可称为“更为进化的科学”。也许未来的某一天,那将是众所皆知的知识。
(四)
“意识为先”、“多重空间”、“万物一体”等等颠覆性概念在当今世界仍有很多争议。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内心的真相,都有自己所认定的现实。个人真理亦如科学之定义,是个流动的变化中的事物,它也是主观和个人化的。在探寻真相这件事上,所有人拥有完全的自由意志,而立场、经历、角度、认知,以及思辨开放的态度都会带来它们的迁移或蜕变。对于各种不同的观点,应该包容和尊重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理解和表达,而非树立权威和批判。
对于现代科学理论与灵修哲学知识之间的分歧,也应该着眼其互补而非对立的一面。霏爸的理念是,以活跃和弹性的思维方式随心而行,在用自己的切身体验自证之前,允许对任何事物保留疑问,同时也对一切新事物新理念保持开放之心。不如试着用圆融统一、超越差别的「中道」思维来看待各种不同的观点,既然矛盾和分离在这个三维领域内无法避免,那么更高层面的体悟就需要抛开非此即彼的二元性思考模式。
当然,我们不能否认如今取得的各种科学技术成就,我们也确实在技术上创造了一些令人惊叹的产物。然而,地球上仍旧充满了许多分裂、混乱、痛苦、疾病。个人与群体的各个层面上,国家到种族性别之间,充斥着批判、歧视、冲突、对立。许多现代人追求速成效果,透支人类未来、破坏环境、沉迷享乐。社会形态似乎愈发偏向以自身立场和短期利益为目标。
我们需要更多的和谐共融与人文关怀,把目光放在精神层面上。也有必要了解生命和存在的真正意义,才不会如此困惑茫然,如此短视。一个人对于他所处世界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感受和行为,灵修知识能够让人们换一个更广阔的视角,或者说,通过另一个根本的哲学基础来看待世界和自己的一切状况。如果看待事物的方式变了,感受与行为表达也就变了,他的整个生命体验和他的整个世界亦随之改变了。
如果我们清楚自己将永远存在,我们的眼光将更长远,行动也会更具前瞻性和建设性;如果我们了解每个人身处世界的氛围仅仅来自于内在的信念,我们将学会真正的接纳和珍视自己;如果我们不再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生活观念也从以成功为目标转化到以喜悦为目标,我们对金钱的需要会大大减少,也将生活得更自然而感性;如果我们明白个体之间的互动唯有正向和治愈性的,才是有价值的,就不会在无意义的生活议程上耗费时间,并能让自己的生命乃至整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21世纪将是心灵的世纪,我们正生活在意识时代的黎明。科学最前沿的新观念纷纷出现,挑战我们对这世界和自己的定义。许久没有突破性进展的基础物理学正在酝酿新的革命。情绪、信念和思想力量的重要性会越来越被重视。人类由追求物质和科技层面的进步,终将演进到注重心灵和精神层面的探索。
***
PS. 假如你也想探寻宇宙&生命的真相,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以完善运用自己的生命,除了研究佛学道家典籍和基督教原始教义以外,阅读更通俗易懂也更贴合现代生活的新时代灵修书籍也是不错的选择。(公z号「叶子旅途」菜单{个人分享}页面里可获取霏爸推荐的优质电子书)
佛学道家的理论架构更为系统完整,灵修书籍则良莠不齐,需要更多的阅读和思辨来甄别。目前公众号内提供的书摘和相关电子书是经霏爸筛选后,现阶段较为认可的较纯粹的内容,其中不含二元性权力斗争、竞争批判元素和恐惧内涵。当然,本人也是求知者,也可能犯错,恳请读者求同存异,体谅宽待。

「叶子旅途」公z号内最近分享的三本电子书如下,欢迎前往获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