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刘宋风云 第十四章 我的江山,我定规矩

2022-07-18 14:01 作者:浅蓝色的幻想  | 我要投稿

新朝新气象,新人立新规。

这是每一位封建帝王都绕不开的话题。明君如汉武帝、唐太宗也好,昏君如隋炀帝也罢,他们都必须仔细慎重的考虑一个问题——如何巩固自己的统治?

自然,刘裕也没有可能逃开这个问题。况且,他作为开国之君,如何定下自己的规矩,让人们的思想从前代脱出,随他走进新时代,这个难题刘裕不可推卸。但凡把国家大体的秩序定下来了,传到子孙后代时就不会留下太大的压力。

具体问题具体化,巩固统治一事没有通解,没有模板。要想理解刘裕如是如何理政的,首先就要看时代背景。那好,如今在朝中,谁是最掣肘刘裕的力量?

答案呼之欲出:士族。从两晋遗留下来的世家大族,依然还是在国家大政的每一个方面起着影响。世家大族是很高傲的,他们不仅不与庶民通婚,保持自己高贵的血统,在朝廷中也紧端“金饭碗”,连皇帝也奈何不了他们。

刘裕要告诉世家大族们的是:时代变了。

晋朝的皇帝为何要迁就世家大族?可以想想东晋建立的基础——司马氏在南渡大族如王氏、谢氏的支持下重建了晋朝。等于说司马氏是被世家捧起来的。这样的话司马氏的皇帝必须要让着世族几分。而刘裕呢,从一介草根、一个寒门,通过自己的打拼,运用自己的军事天赋,积累到了即位的资本。江山都是自己打下来的,刘裕没有必要,也不会向世家大族低头。

宋初的这场官制制定,便很有意的排挤了世族的位置。

所谓排挤,不是把那些世族们全部杀掉或者从朝廷里面全部赶走,这样朝中就没有人干活了。刘裕要做的是和平演变,一步一步地替换掉世家大族的成分,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对国家制度的完善。

 

刘宋初年


在内,砸掉“金饭碗”。

刘宋的中枢机构,下分中书省、门下省、集书省、尚书省。

中书省里头的重要官员是中书监、中书令、中书舍人。其中中书监与中书令平日里面不掌权,刘裕便让世家大族充当此职。真正受到皇帝宠幸的是中书舍人,他拥有在朝廷里面比较大的决策权,刘裕便让寒门出身的人来担任。

寒门出身的人掌权,好处是很多的。刘裕本身是一个寒门出身的人,对于尊贵的世家大族。指挥不动。使唤那些寒门的人士反倒还方便一点,况且寒门的家底没有那么厚,如果皇帝想要铲除他,那也是相对容易。

中书省的变革是和门下、集书二省的改变一同进行的。门下、集书二省掌握的是审议的权力,其下有通直散骑常侍、员外散骑常侍、散骑侍郎、给事中、奉朝请等官。侍中与散骑常侍其实并不掌握实权,真正的掌权者是员外散骑侍郎和给事中。这两个职位又通常是由中书舍人兼任的。等于说,中书、门下、集书三省的大权全部落入寒门手中。

最后便是尚书省。历经了这两次的改变,尚书省的官员一般不参加政务的讨论和决策,而是作为决策的执行者。不过,作为朝中内外事务的交汇之处,其中的高级官员如尚书令、尚书仆射也是地位尊贵的人物。

可见,刘裕设计的制度里有两批人:一批是有名有权的,一批是有名无权的,通过把实权授予寒门的方式,刘裕实现了“寒门掌机要”的初步目标。

从刘裕开始,魏晋以来一度陷入低谷的君主专制制度又得到了复兴,东晋的门阀政治也开始走上皇权政治的轨道。

 

在外,夺掉“枪杆子”。

武力起家的刘裕,最为忌讳的也就是造反。东晋时期的大族如桓氏,把握荆州上游大权超过50年,最后酿成了桓玄之乱。这是刘裕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从他即位伊始,一场军事体制的改革已同步进行。

刘裕以北府兵起家,他当上皇帝之后北府兵也就成为了中央禁军。刘裕设置了领军将军、护军将军、中领军、中护军、屯将军等职位来进行管理。不过,与政治部门不同的是,武将的任命清一色都是寒门出身,门阀出生的人想要带兵,那就是做梦!

每当有军事行动的时候,尚书省或一些特殊机构的官员就会传达皇帝的意旨,对军队进行调动或派发。这样军队就由皇帝直接控制 下面的人只要听皇帝的命令乖乖打仗就行了。

因为这支禁军属于台城(建康城)内的皇帝,因此又被称为“台军”。

在中央,刘裕建立了实力较为强劲的台军。在地方,刘裕进一步削减下辖州郡的兵力。

比如说地方的州郡,最多只能有500人的官吏和5000人的军队,实力最强的荆州也只能翻个倍,限制在2000人和10000人以下,这样地方的军事实力就大为下降了,对于中央政府也就没有威胁了。

那么,如果州郡里有起义发生或者有敌人入侵,那可怎么办呢?刘裕的方案是:以后州里有要动干戈的,一律配以朝廷的军队,等到打完仗之后,再把兵权悉数交还朝廷就行了。

这就是说,以后刘宋国内有战争发生,都是由朝廷的军队出手解决。一般的州郡不能自行招募较大规模的军队。在此之后,如果地方要造反的话,只能现招民兵,战斗力一般不如台军,自然不可以反叛成功。

末了,刘裕依然不够放心。这一套措施下来,固然起到了打击士族的成分,但那些寒门难道就可以完全予以信任了吗?毕竟刘宋的统治者姓“刘”,对于其他异姓是不可能推心置腹地相信的。

思来想去,刘裕决定在地方上也要有宗室的成员来管理。

这就牵扯到一个很重要的制度——“宗室出镇”制度。也就是说,刘裕把自己的儿子们派遣到地方上的州担任刺史一职,如果直系子孙不够了,就派旁系的宗亲来代替。这样一来,从里到外都是刘氏宗室所控制。特别是荆、扬二州,刘裕规定只能由皇子和宗室近亲来担任,彻底断了荆扬之争的根源。

后来的帝王又在宗室上压了一个典签,典签专门监督刺史,时时刻刻向皇帝汇报刺史的举动。

 

由此,刘宋在刘裕的领导下,基本上形成了“寒门掌机要,士族居虚位,宗室镇要州,典签控州镇”的政治格局。虽然这套制度在后人的眼里确实是大有纰漏,但是谁知道呢?至少在刘裕看来,这套制度已经是完全符合当前皇权巩固的需要。

至于这套制度的弊端,后来的故事也会一一呈现。但在这里,我想只想说的是,人身处于这个时代,普遍地会陷入“身在此山中”的囹圄中。没有人是全知的,武功甚盛的如刘裕也无法明白他死之后,这个国家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都知道了,历史就不是历史了。历史是有血有肉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英明或失策,或者说这两者本身就不是完全对立的。总之,刘宋在刘裕的规划下找到了自己的道路,那么这个国家里的所有人,只能沿着这条道路,去探寻其所通向的终点。

时代需要刘裕做出改变,而这,便是刘裕的时代答卷。


刘宋风云 第十四章 我的江山,我定规矩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