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伟大的海
——海就在这里,见证过无数伟业与史诗
与其说是一篇变形走样的书评,不如说是一篇似随笔般的读后感,可是仅仅只看过一部分的我却无法抑制住“指点”一番的心。
中国的历史,我们大多能耳熟能详,一个王朝的衰亡至少需要兴盛来铺垫,可是呢?又有谁会记得历史夹缝之间的尘埃?宗周封侯两百年、春秋尊王三百载,被简牍、金石所记者,不过寥寥数尔,但那些所谓“野人”的部落呢?止为牛氓。
而这才是所谓历史的常态,无论书上是如何记载的,被“眷顾”的幸运儿终归是少数。
抱着这样的心态来看着这本书,也不免有些唏嘘:从有人类活动开始,无数的民族在地中海周遭交汇,在这个并不算大的舞台上留下自己的身影,他们有的是农夫、有的是海员、有的是商人还有的是牧民,但历史并未给予他们太多时间,聚光灯一闪而过划过他们并不丰满的身形,有的民族只存在于“别人”的转述中,而有的民族甚至连文字都未来得及留下便消失在阴影里。
海的周围从不缺少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但地形、民族、气候却将他们分割开来,通过贸易又将他们串联,如同一枚做工极为精湛的齿轮啮合着每一个凹槽,但其本身又极为脆弱,稍不留神便会被破坏——摧毁他们的原因多种多样:疾病、饥荒、战乱、天灾,而在下一个时代,所有人又会自然而然的通过自己感知而恢复这个脆弱的循环……
环地中海最有名的故事恐怕就是存在于史诗与神话之间的特洛伊之围了吧?有人总结,这场在荷马笔下,双方都拥有神明帮助的、且为期只有十年的战争,其实是浓缩了关于迈锡尼(希腊的先人)对爱奥尼亚(这里泛指土耳其西部海岸的各部族)长达数个世纪的征服过程。可是“真相”,却是“特洛伊第六文化层”毁于一场惨烈的地震,而我们熟知的“特洛伊第七文化层”(特洛伊)在其立足未稳的情况下(被天灾、以及战乱频频骚扰)被来自各个文明的流浪武士、商人、海盗给覆灭的,而特洛伊本身也正是这些流氓的主要产出地之一。
是的,国籍在那个时代并非十分重要,仅仅因为一个目标,不同文化的人便可以一起行动起来,虽然看待历史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出发,或许这与明朝中晚期的“倭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作为一个现代人的我仍然不好评价这种行为,而这是否是历史的真正的真相呢?我也不确定,毕竟大家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那么又如何看待书呢?这或许又与每个人自己的见解有关……
至于使“精神罗马人”狂喜的罗马,对于我来说有着太多遗憾与不解:为什么君主制没有在大陆彼端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我想这或许并非在本文讨论的话题中,如果硬要说那也只能期期艾艾道:时也,命也。而对于海来说这一切重要吗?它见证了这个城邦的兴盛,也目睹了帝国的覆灭,在最后的一四五三之前,突厥人的战舰就已经跨过“白海”(Akdeniz,土耳其人对地中海的称呼),当“我们的海”(Our sea罗马人对地中海的称呼)不再属于“我们”时,这个国家的命运其实已经显而易见了,这个国家一直都有忠直之士呀,可惜他们都被淹没在时代的浪花中……
在我踌躇写这篇文章前听到有人信誓旦旦的说,美国永远不会灭亡,且永远如此强大。这个笑话坚定了我写文章的心——没有什么国家是永远不灭的,就连星辰的光辉也不可能永恒。如同两极中的另一端苏联曾经也如斯强大,可如今也不见踪影,那么美国的消亡,那也并非不可接受之事吧?决定国家命运的并非虚无缥缈的“神佑”而是人,不接受改变的人又何谈存续呢?
文明的火焰燃点了自然的荆棘,原本的游牧、采集已经被耕种代替,历史的长河并不是无限长的,历史的进步不应由纯粹的牺牲堆砌而成。人,正因为有思维的能力,所以才应该不断反思过往的错误,修正轨迹,正因如此,人类才能在有限的长度中留下了足够多有意义的东西……
从兴盛到衰亡,从纷争到和平,由海来见证,但如今它只风平浪静……
——二零二二年五月三十
《THE GREAT SEA》读后感
唯一一注:
最后我才想起标注所谓“伟大的海”是希伯来人对于地中海称呼的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