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费穆】历年真题、考点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答案解析
一、费穆(名词解释)
我国著名第二代导演、编剧。在“联华”拍摄了处女作《城市之夜》,由此开始了辉煌的导演生涯。费穆一生恪守儒家传统以及人道主义,形成了他对于珍视和护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忠贞和执着,形成了他屡受挫折而始终不渝的忧国忧民的士大夫情结。他擅长细腻的内心描写和情绪的刻画,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哲理性的探讨。在艺术处理上,镜头凝炼、构图优美,形成了他独特的作者电影风格。代表作品有《人生》《香雪梅》《天伦》《小城之春》等。

二、费穆空气说(名词解释)
导演要制造“空气”, 借此“使观众与剧中人的环境同化”费穆认为可以用四种方式制造“空气” :摄影机本身、摄影目的物本身、旁敲侧击和音响,这里“空气”的理念便在《小城之春)中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体现,“墙” 是阻隔,而“空气”则沟通墙里和墙外是一种“不隔”,它使得电影具有一种打破界限的氛围,引起观众的审美感应,生发抒情意境,充满了诗之情。
注:空气说就是要感受电影中的空气,空气无所不在,它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它会随着人物的情绪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是很细微的,所以我觉得空气说不如说是一种氛围说,费穆的意思就是通过调动场景中的元素,来改变画面中的场景氛围,他不同的氛围会在银幕上显示出不同的感觉。
三、费穆电影的创作风格(简答题)
①在思想内容上,费穆的电影是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上得到满足,他关心的不是政治上变动,而是人生哲理的思想内涵。他的作品都是从不同侧面对人的生存价值、人生的目的和意义进行哲理性探索;
②在艺术情趣上,是相当中国式的,属于雅文化的范畴,与“影戏”中常见的市井平民的思维方法有很大不同;
③在艺术形式上,他力求寻找符合中华民族雅文化中的审美意识的表现手段来表现这种民族的社会心理和道德心理,并努力把写意与写实、主观与客观以虚实结合的方法统一起来,追求一种意境美的创造;
④在情节上,他把冲突和情节进展集中建立在人物的内心活动上,扣住人物间的情感冲突来展开情节,用影像来捕捉和传达中国传统艺术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和神韵;
⑥费穆还非常注意影片思想内涵表现的含蓄性,成功运用迂回的手法,给观众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和审美想象。
四、小城之春(名词解释)
《小城之春》是费穆导演的以“文华”的名义发行的一部影片。由于影片在艺术上取得了高度的艺术成就,使之成为这一时期不同于“影戏”风格的非主流电影创作的一个突出代表。《小城之春》描写的只是一个小家庭中的一段情感波澜,通过一个平淡且并不曲折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一些知识分子和市民观众的苦闷心情。这部影片一方面是费穆一生艺术创作探索的高峰,另一方面也代表着近代中国电影在人物心理刻画和民族风格探索所取得的成就。影片中的情节结构、场景、人物设置等都被最大程度地加以简约化的处理了,从而得以腾出更大精力来细腻地揭示影片的思想内涵。《小城之春》的影像风格在近代中国电影中也是独树一帜的。它以其舒缓的节奏,富于变化的长镜头和空间表现直接传达出大量叙事难以表达的思想信息,因此使这部影片显得特别耐人寻味。
五、《小城之春》的艺术特色(简答题)
①在美术设计上,情调景与情间的交融关系。
②在影调气息的营造上,把重场戏都安排在夜晩,月光衬托人的心境;
③在镜头调度上,大量采用长镜头(运动移镜头)慢节奏;
④在视觉信息构成上,强调景深,较多运用全景和中全景;
⑤画面组接上,大量采用化入化出(溶接)方式,而抛弃那种必须经过切割而实现对话的正反打镜头;
⑥表演上,戏剧化表演搭配慢动作;
⑦剧作上,首尾相联的环形结构,叙事视点上,主动视点,旁白贯穿始终。从而在音画之间营造出一个对比、对话的空间,从而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六、《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简答题)
①有别于其他电影的特质就在于某种诗化形态的影像表现,叙事在这里已不太重要,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主要内容。与叙事为主的影戏传统形成明显区别。
②探索了以心理剖析与情感波澜为中心的结构模式。全片以情感的碰撞波澜和心理的起伏表现为主体,它所用的表现手段都在展现情感变化的来龙去脉和心理起伏的内在根据。影片在拍摄风格上吸取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其间反复出现的破败的城墙、荒芜的乡间小道景致与人物的内心世界相互交融,出色地烘托出人物的心境,
③创造中国传统美学是情境美的电影化范例。中国传统美学追求情境统一的意境,重在造境,无疑与传统美学相通。
④电影化的节奏表达。镜头的流动感,画面的动态感,色彩的对比感上显示了传统美的电影化表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