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当尊重与保护冲突,我们该如何拿捏?

2021-07-01 14:28 作者:曼朗mindfront  | 我要投稿


在婴儿时期,我们的生存完全依赖于父母,因此,我们也无法区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差异。随着成长与接触面的逐渐增大,我们慢慢建立起“我”的概念,开始在许多事情上有自己的看法与态度,包括选择在内的各种自我意识也逐渐萌发。


在这种情况下,“尊重孩子的自主意愿”和“维护孩子的最大利益”,并不永远完全的一致。那些愿意视孩子为完整且独立个体的父母,需要为此重新审视自己的选择,并慎重地做出筹划。



触发焦虑的新闻频发。歧视、嘲讽、羞辱、漠视、孤立、疏远……各种校园暴力带来的阴影被家长的关注和谨慎无限放大,深深覆盖他们的选择。有些家长只想带孩子远远规避危险,在慌不择路的状态下,把“一味顺从”当作捷径而失去了自我。


但也有家长,在面对自己就读小学的儿子提出「想穿裙子去学校」的念头时,选择了尊重和给予帮助。这一经历也被这位父亲记录在知乎上。



经过我和老婆商量决定,既然他想尝试,那OK啊,我们晚上就带着儿子去了商场,他自己挑了一条裙子,中间他妈妈还挑了几条,儿子觉得丑,要不就是太女孩儿了(小纱裙或者全是亮片的)。

最后他自己选了一蓝色的裙子,还试了一下,觉得太爽了!而且感觉自己很好看!我作为一个老父亲,看着自己儿子挑裙子,真是五味杂陈!但是似乎也没有什么理由反对。结账回家,路上我和老婆就和儿子说,你确定要穿着裙子去学校吗?他非常肯定。

我们说你可能会面对很多嘲笑和奇怪的眼光哦,儿子表示无所谓啊!儿砸!爸佩服你,勇士!


在这次经历里,穿裙子的男孩遇到了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可以预料到的各种困难,被老师训斥,被同班男生掀裙子……


儿子说他完全不在意同学开玩笑啥的,但有的男生开始掀他裙子,这就让他非常难受!不舒服!儿子开始反抗,打了起来,老师来了,了解事情后,批评了那个男生几句,也就算了。但儿子说,如果男生掀了女生裙子肯定要被罚站狠狠批评的。

最让儿子伤心的其实是下午的道德与法制课,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开始批评儿子穿裙子的行为,是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据儿子的描述(他非常擅长,还有表演动作):老师说,男孩就要有个男孩的样子,这么能穿裙子。这时候还有几位女生举手反对,认为男孩也有穿裙子的自由,女生也可以做一些男生做的事情。(为这位女生鼓掌!)


种种会令孩子感到难过的操作,其实并没有逃过父亲的预判,“你可能会面对很多嘲笑和奇怪的眼光”,但他在孩子想要选择做一些,在家长看来必然会伤害到他们的事时,找到了给予自由和保护的平衡。


在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感受后,没有因为“男生不能穿裙子”的性别刻板印象而焦虑或愤怒,为了尊重他作为独立个体的不同的想法和选择,父亲告诉了男孩可能会遇到的风险,并且仍然愿意让他去尝试,而不是提前给孩子一个预设后,就因为他可能会承受的风险就阻止他去做这件事。


当孩子处在某种困境中时,也没有用“尊重自由”为名,把他留在了没有支持的处境里。这种与父母的安全的联系足以让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接纳和支持的,这种安全感在最后也起到了促进情绪稳定的作用。


相信经历过这次“自由”的穿裙子的男孩,在未来可以更加平视地去看待这个世界,平静地接受生命中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人和情绪在遇到那些跟他、跟大部分人不一样的人,那些居于少数、弱势的人时,仍能保有尊重、包容和平等的爱。


每个孩子都应有机会在这样一个尊重他们的环境里成长,这种环境是安全的,对儿童间的差异性是宽容的。孩子有自己的需要、权利和内在价值,而这些都可以得到认可和支持。


尊重这个词的奇妙之处在于,无论是在亲子教育,还是亲密关系中,它都是一个频频被提及的词,但这件看起来普通且简单的事情,似乎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真正的重视。在实际关系里,尊重是稀缺的。


心理学上,真正的尊求,要求把自己和他人看作是自由、完整、具有独特天性、人格和尊严的人,是建立在平等、独立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关系中的两个人,在想法、需求、权利义务上也都是平等的,没有一方应该被忽视,也没有一方是更优越的。


但在长幼序、三纲五常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亲子关系中的双方难以建立起平等关系,作为年纪更长、拥有更多能量的父母往往在这段关系中拥有更优越的地位,受到父母照顾的孩子则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想法也变得不再平等,父母的想法优先级变高,孩子的想法被忽略。


当孩子与父母的观点和做法冲突时,父母更容易做出不听取对方的意见,就为对方安排一切的举动;孩子也会采取回避策略,采取忍耐、不吭声、不顶撞、息事宁人的态度,放弃自己的主张,顺从父母的意愿。即使这些行为最初都出于“保护”和“听话”的目的,但实际上,它们都属于“不尊重”的表现。


同样,尊重也意味着接纳、平视、理解和宽容地看待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认可对方的权利和需求是重要的,不去做伤害和侵犯对方权利的事情。


比如,亲密关系中的双方作为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在穿衣风格、言行举止或者爱好以及生活习惯上,会时常出现步调不一致的状况。就拿打游戏来说,可能是很多女孩子都不愿意男朋友做的事,又是控制玩游戏时间,又逼着写保证书,用感情去约束对方。


说到底,是因为打游戏这件事并没有被认可是一项合理健康的爱好,因此这项权利被相应地剥夺了。反之,很多男孩子会限制女朋友的穿着,避免过于性感,也是出于同样“不认可”的想法。


在很多人看来“管”也是关心的一种方式,但当一方凭借自己的意愿为另一方做选择,实际上就是侵害了他人自主选择的权利,在这样的关系下(包括但不限于父母、朋友、恋人等等),另一方都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


给予别人尊严,以及成为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都是得到尊重的普遍前提,很多时候,我们觉得得不到别人的尊重,还可能因为我们没有做到尊重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但这些权利有时会因为别人强加给我们的观点与价值,被动失去。比如,“大龄单身女性是需要同情和额外照顾的”、“生二胎可以给独生子女作伴”、“在大城市打拼不如回家考公务员”、“结婚生子的人生才算完整”……


当面对与自身价值观不符的“劝诫”时,不善于尊重自己的人,往往会因为被冒犯而感到不适,因为失守了自己的边界而感到沮丧,甚至因为退让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但鲜少会选择拒绝和反抗这些令人不适的越界行为,维护自己被侵占的权利。


但事实上,每个人的边界感都不一样。我们就像一颗颗大小不一的气球,拥有不同的半径,有的人柔软可拉伸,有的人坚硬无弹性。对待同一件事,每个人的认知与接受程度有差异,很可能一不小心就越了界,踩到对方的雷区。


尊重自己,可以保护我们处于一个平和、舒适的情绪状态当中,不受他人情感压迫。也只有当我们敢于维护自身权利时,别人才会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的对待。


人生并不是讨好他人的过程,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你,能习得尊重与被尊重的方式,无论是对待他人,还是保护自己。



References:

Berscheid, E., & Reis, H. T. (1998). Attraction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Boeckmann, R. J., & Tyler, T. R. (2002). Trust, respect, and the psychology of political engag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10), 2067-2088


Medical Review:

Mindfront Medical Manager Helen Wang



“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当尊重与保护冲突,我们该如何拿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