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师小哲】《哲学研究》小白读后随笔(二)
正式开始写随笔了,第一篇主要介绍《哲学研究》前面提到的一些概念。其实前面的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好懂,逻辑性更强一些(或者只是单纯的我太菜了,后面的看不出太强的联系)。
这一篇主要讲“语言游戏”这个概念。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这一篇会比较无聊,毕竟对维特根斯坦稍有了解的大都知道这个概念,不过,毕竟非常重要,还是要提一下的。(本来想写两个的,不过没想到一个已经挺多了)

1.语言游戏。早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中,世界是一个强逻辑的世界,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构造了这样一个图式论的世界。后期的维特根斯坦显然是注意到之前理论的缺陷,他将他在《逻辑哲学论》中构造的世界比作是一座看似完美的世界、纯白的世界,但是这样的世界存在着一个非常严重的缺陷:它缺少摩擦力,人们根本就没法在这样的世界中生存下去。于是,维特根斯坦的研究转向了自然语言,正如随着计算机的发展,人们先是觉得机器语言非常优美,慢慢的才发现自然语言的强大之处一样。
《哲学研究》第一条给出了奥古斯丁的语词的实指定义,即词语是人们通过指向一个具体的事物来命名的。但维特根斯坦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语词都是实指定义,语言的实际功能远比这要强大,所谓实指定义只不过是像早期自己的哲学一样,所做的只不过是仿照我们的世界构造出了一个看似完美但没有摩擦力的世界。
要怎么为这个世界添加摩擦力呢?维特根斯坦使用了“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所谓语言游戏,其实很好理解,即我们在使用语言时,一定是在一定的现实条件之下,要把语言和行为一并考虑进去,就像玩游戏一样。我们会发现,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法远不止实指定义一种,我们可以用语言来计数、来对比、来语言。。。简单来说,就是:“一个语词的意义就是其在语言中的用法”。
当然,维特根斯坦也没有否认实指定义的重要作用,实指定义是一种很重要的语言游戏。“在一个语词在语言之中究竟应当扮演什么角色这点已经是清楚的情况下,实指定义便解释了这个词的用法——意义”,“只有已经知道用名称做些什么的人才有意义地追问名称”。
语言游戏贯穿了《哲学研究》,之后的各种讨论大都是在讨论各种不同的语言游戏。语言游戏促成了哲学的语言转向,哲学家开始意识到,他们可以通过对日常语言进行研究来解决一些看似复杂的哲学问题,当然,这种思路和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反哲学”是不同的,这个概念之后还会多次提到,这里就先做个总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