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都喜欢!这些学校真的太太太优秀了!这些学校真的太太太优秀了!

北上广这类超一线城市一直都是众多考研学长魂牵梦萦的宝地。经济发达,强校云集,中国最丰富的资源都在这些地方汇集。所以这里的院校都是非常难考的,抛开清北,今天再给大家说几所同样非常难考的学校……(学霸可以无视这句)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简称"人大",位于首都北京,位列"211工程"、"985工程",入选"111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和研究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在苏州、深圳分别建有苏州校区和深圳校区。
人大是建国后中央重点建设的文科大学,社会科学实力仅次于北京大学,尤其以经济学、新闻与传播学见长,一直是文科领域的大佬。虽然是一所以文科见长的大学,但人大的理科优势也是不容小觑的。人大的化学、计算系很不错,新的物理系引进一批业界大牛,理工科专业也在逐渐发展起来。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北航成立以来一直都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高校,也是全国第一批16所重点高校之一。在航空、航天、动力、信息、材料、仪器、制造、管理等学科领域北航都是具有明显的优势的,形成了航空航天与信息技术两大优势学科群,国防科技主干学科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工程学、材料科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化学五个学科领域的ESI排名进入全球前1%,工程学进入全球前1‰,具备了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的基础。
北京外国语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简称北外,由教育部直属,为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是我国外国语类高等院校中历史悠久、教授语种最多、办学层次齐全的全国重点大学,被誉为"共和国外交官摇篮"。
北外一直引以为傲的一点是坚持精英化教育,不扩招,全校本硕博总共就八九千人,僧多粥少也是不好考的原因之一吧。
上海
复旦大学
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复旦大学,进一步拓宽学科格局,增强办学实力,已经发展成为一所拥有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
目前,复旦大学有直属院(系)32个,附属医院16家(其中5家筹建)。学校设有本科专业70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5个。
同济大学
同济大学设有38个学院和二级办学机构,7家附属医院,6所附属中小学。学校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含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美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1人。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42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讲座)教授27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首席科学家23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4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7个,教育部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6个。
学校学科设置涵盖工学、理学、医学、管理学、经济学、哲学、文学、法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门类。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共有28个学院/直属系,21个研究院,13家附属医院,2个附属医学研究所,12个直属单位,6个直属企业。中国科学院院士2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4名,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1名,中组部"千人计划"105名,"青年千人"14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140名,另有8名长江青年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23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35名(青年科学家2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14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4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0个,入选首批科技部"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现有本科专业64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等九个学科门类。
广东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学科实力较强,影响力突出,学校有18个学科领域进入ESI世界前1%,学科领域数量位居国内高校并列第2位,其中有11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5%,2个学科领域进入前0.1%。在第三轮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学校33个参评学科有16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5,32个学科进入水平排名前10。
师资力量雄厚:现有院士(含双聘)20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2人,杰青79人,高层次人才数量居国内高校前列。
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效果逐步显现,人才培养质量高:拥有10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经济管理等多个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内、国际认证。入选教育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医学人才教育计划、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教育计划,与法国民用核能工程师教学联盟等国际一流大学开展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顺利通过相关国际认证。
学生就业率(含国内外大学升学深造)、就业满意度等均居国内高校前列,毕业生基础扎实、发展后劲强。
华南理工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成为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医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化学工程与技术、风景园林学等学科整体水平进入全国前十位。化学、材料学、工程学、农业科学、物理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科学7个学科进入国际ESI全球排名前1%。
学校办学条件良好,教学环境优良,治学严谨,秉承"博学慎思明辨笃行"的校训,坚持高素质、"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着力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建校60多年来,学校为国家培养了高等教育各类学生38万多人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予以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