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帝陵和帝都有什么必然联系吗?没有帝陵就不是帝都?
实际上并无关系。
根据中国古代都城礼制著作

《周礼考工记》记载: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穴怱},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内有九室,九嫔居之。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匠人为沟洫,耜广五寸,二耜为耦一耦之伐,广尺深尺,谓之■;田首倍之,广二尺,深二尺,谓之遂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方百里为同,同间广二寻,深二仞,谓之浍。专达于川,各载其名。凡天下之地埶,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涂焉。凡沟逆地阞谓之不行。水属不理孙,谓之不行。梢沟三十里,而广倍。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古代中,涉及到都城的有明堂太庙等标志性建筑物,并无帝陵一栏。
比较简单粗暴的说法:开封没有一个宋朝帝陵,所以按照某些人的说法,开封也不是宋朝帝都。
宋朝的帝陵在巩义,并非在开封,甚至不能算开封的周围,巩义到开封,用汽车上高速,也要一个多小时,距离约130公里左右,用古人的话说就是260里,再加上中间休息,路途原因,这还能叫“周围”吗

再举个例子,唐高宗死前想回到长安,
陈子昂:《谏灵驾入京书》,“盛陈东都形胜,可以安置山陵,关中旱俭,灵驾西行不便”
再加上:根据记载《旧唐书》卷190中《陈子昂传》,劝阻武则天不要将高宗灵柩移往长安,要体恤关中地区近几年的饥荒,千万不可“率疲弊之众,兴数万之军,征发近畿,鞭扑羸老,凿山采石,驱以就功。春作无时,秋成绝望,凋瘵遗噍,再罹艰苦”
这个记载就暴露出一个问题,首先,陈子昂是唐朝的臣子,如果帝陵这个礼制那么重要,陈子昂反对唐高宗埋在长安,那就是逆臣。
由此可以合理的推论,当时皇帝埋在哪,完全不是礼制的问题,朝廷上有两派不同的意见,而不是死规定。
最后,武则天仍然把唐高宗运往长安,同时重用陈子昂。
作为朝廷新人的陈子昂,难道不懂朝廷礼制么?
武则天非但没有不怪罪他,反而重用(虽然最后还是冤死在武三思手里)
但是在当时,反对这种礼制,完全可以直接处死,有正当理由处死陈子昂,毕竟,唐高宗说想葬在长安,刚刚成为文官的陈子昂立马反对,这是抗旨。
而我估计,武则天把高宗运往长安的原因是乾陵在唐高宗生前就已经快建好了,不能浪费。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没有史料证明,没有帝陵 所以不是都城这种逻辑。
相反,在唐朝有这种因为反对而被得到赞赏的,当时的朝廷大臣,李唐皇室 也没有出来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