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冥想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OLH6U25Pkxgje_zopFjIpQ?pwd=44y2
提取码:44y2

编辑推荐
比尔盖茨的冥想入门书;《原则》作者瑞达利欧推崇冥想;远读重洋孙思远、正念老师清流共同推荐;苹果、谷歌、英特尔均为员工提供冥想课程。
内容简介
许多人听说过冥想的诸多益处,如减轻压力、抑郁和焦虑,提升专注力、记忆力和创造力,改善睡眠,戒掉各种瘾,缓解身体疼痛,增强免疫力等,而且这些益处都得到了科学的证明。
然而,你可能依然对冥想有许多疑虑:
“我不想和宗教扯上关系。”
“我都这么忙了,哪里还有时间练习冥想?”
“我找不到安静的地放来冥想!”
“我试过冥想,但我根本没法清空头脑!”
本书可以帮助你解决心中疑虑,让你从冥想中轻松获益:
“冥想与宗教无关,它只是一种安顿身心、获得真正快乐的工具。”
“每天只要十分钟,不影响你的日程安排。”
“不需要寻找安静的地方,随时随地都能练习冥想。”
“冥想并非清空头脑,而是不加评判地观察内心。”
安迪·普迪科姆擅长运用精妙比喻帮助你理解冥想的精髓,带领你学习一些简单易学且非常有效的冥想方法,将其融入你的生活、工作和内心。每天给自己十分钟,就能给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从《十分钟冥想》开始,爱上冥想,拥抱清醒、平和与快乐。
超过2000万人将冥想奉为高效缓解压力和精神疲劳的治疗方法。200位行业代表人物中,超过80%的人有每天练习冥想的习惯;苹果、谷歌、英特尔均为员工提供冥想课程,将其视为成功和创新的关键。
作者简介
安迪·普迪科姆(Andy Puddicombe)
冥想及正念专家。从小就接触冥想,20岁出头时决定从大学辍学,去喜马拉雅山区修习冥想。这开启了一段长达10年的人生旅程,他走遍了世界,一度皈依佛门。2004年还俗后,他返回伦敦,在舞蹈与戏剧艺术学院取得马戏艺术专业的学位,并创建了“头脑空间”项目,帮助大众从冥想和正念中获益。
安迪曾接受许多国际媒体的专访,诸如《VOGUE》《纽约时报》《金融时报》《企业家》《男性健康》《时尚先生》等。他还经常出现在电视和网络节目中,曾上过英国BBC、《奥兹医生秀》、Netflix网站,并登上了TED演讲台。他著有一系列冥想入门的畅销书,包括《十分钟冥想》《正念饮食指南》《正念孕期指南》等。
精彩书评
梅琳达和我都非常喜欢冥想。这本书讲述了普迪科姆从大学生到僧人再到冥想导师的个人历程,它是一本教你如何冥想的有趣指南。如果你正想尝试正念训练,这会是一本完美的入门手册。
——比尔·盖茨(Bill Gates) 微软创始人
冥想是帮助我成功的关键因素,没有之一。
——瑞·达利欧(Ray Dalio)全球对冲基金巨头,《原则》作者
近几年,冥想在国内被越来越多人关注。提起“冥想”,总有人把它与宗教和“神秘力量”联系在一起。实际上,这是个巨大的误解。许多成功人士长期练习冥想,比如史蒂夫·乔布斯、瑞·达利欧、科比·布莱恩特、彼得·圣吉等。科学研究证明,冥想在缓解疼痛、减轻焦虑、提升深度思考能力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帮助作用。对于冥想初学者来说,这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能够帮助你厘清误区、正确理解冥想,并且手把手教你进行基础的冥想练习,非常值得一读。
——孙思远 远读重洋创始人
现代生活中,很少有不以目标为导向的活动,而冥想正是一种放下目标、抱持开放心态去体验和觉察的练习。跟随本书中形象的比喻、精巧的讲解,初学者很容易上手。持续练习,你会发现冥想这项“元技能”,比KPI更有助于管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那些因为专注和觉察所带来的洞见,将引领我们走向更宽广自在的人生。
——高嵩 大象冥想&蜗牛睡眠 创始人
作为当代冥想普及的代表人物,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冥想的基本方法,并提供了适合当代忙碌之人的、行之有效的练习方式。本书是现代城市人不可多得的一本冥想入门手册。
——庄晓丹(清流) 资深心理咨询师、正念老师
这些冥想技术可以在拥挤的地铁里练习,甚至在吃三明治的时候进行。
——《卫报》
目录
练习索引
导言1
发现头脑空间13
如何充分利用本书17
冥想和心灵19
冥想是一种体验19
技法22
故事23
科学23
案例24
日记和反馈25
正念和冥想的区别25
什么是头脑空间32
我们对头脑空间的需求38
被科技“劫持”的人43
心灵训练的基本原则44
压力45
人际关系47
心灵训练的三要素49
第1章 接触53
冥想和想法54
.道路56
.蓝色的天空65
.野马70
冥想和情感74
.排练74
被压制的,必将浮上来81
确定情感的具体位置83
稍纵即逝的情感92
情感之滤镜94
头脑空间和情感98
适度的好奇心102
.热汤105
研究表明110
第2章 练习115
.一池静水119
.草坪124
.同一条街127
.剧院131
.尖叫的人133
十分钟冥想之指导136
十分钟冥想之概要137
十分钟冥想之解释139
研究表明153
第3章 整合157
行动中的正念162
.没时间的僧人166
点到点的一天170
.分心的人173
.玩杂耍的僧人177
.耐心的瑜伽修习者180
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184
正念饮食185
.五星级寺院186
.冰淇淋的故事191
正念行走202
.僵尸204
正念锻炼213
.卧式冥想217
正念睡眠227
.俄罗斯警察230
研究表明245
第4章 践行249
找一个合适的地方253
穿什么255
如何坐下来256
找到一天中比较合适的时间259
计时261
重复的重要性263
记得去记得265
信任自己的体验266
不舒服或焦虑,你该怎么办267
把你的反馈记录下来269
第5章 正念生活271
视角:选择看待生活的角度272
交流:理解他人273
感恩:心嗅蔷薇274
善良:对自己,对别人275
慈悲:换位思考275
平衡:平静泰然276
接纳:抗拒是徒劳的277
平静:对不耐烦放手278
投入:坚持下去278
心在:灵巧地生活279
第6章 冥想案例283
詹姆斯,40岁284
瑞秋,29岁287
帕姆,51岁291
克莱尔,27岁294
约翰,45岁297
艾米,24岁300
汤姆,37岁303
线下日记307
致谢320
参考文献322
练习索引
练习1:无为39
练习2:感觉41
练习3:躯体感觉69
练习4:专注于某类感觉80
练习5:对情感保持觉醒101
练习6:用心灵扫描身体109
练习7:饮食冥想198
练习8:行走冥想208
练习9:跑步冥想220
练习10:睡眠冥想237
查看全部↓
精彩书摘
《十分钟冥想》:
冥想和想法
在动身前往我去的第一家寺院时,我深信冥想就是停止思考。我听闻,“静而空”的心灵状态是可以通过冥想实现的,我迫切地想试一试。没错,在此之前,我已经对它有过一点了解,但是我把它视为某种永无休止的状态,它好似一个充盈着空气的气泡,而外界的任何不快都无法进入这个气泡。我设想,进入这种状态后,我便可以摆脱所有想法、所有感受。我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会觉得人能够在完全脱离想法或感受的情况下生活,但是我刚开始接触冥想的时候就是这么想的。我努力想要制造出这样一个气泡,想要达到这种心灵状态,即这种我当时觉得我需要通过“适当”的冥想达到的状态。这也许是我们对冥想的常见误解。
在第一家寺院期间,我得到了很好的指导,但他们对我进行指导的某些方式反而强化了我对冥想的许多错误观念。每天我都会去找我的师父,跟他说我在冥想方面的进展,跟他说有许多想法在我的脑中飞驰,还说无论我怎样尝试,这些思绪就是不能停止。每天他都会告诉我,要更加警醒,要更加努力,在这些想法出现的时候捕捉到它们。结果我很快就变得精神紧张。我“警惕”地坐在那里,一小时又一小时。那感觉就像在游乐场里玩打地鼠游戏,时刻等待着下一个想法出现,以便即刻跳起来消灭它。
每天进行18个小时的冥想,睡眠时间只有大约3个小时,所以没过多久,我就精疲力竭了。我常常会坐在那里,竭力想要成就点儿什么,什么都行!每多付出一点努力,我反而背离我想要追求的事物更远。本地来的其他僧人看起来都非常放松。事实上,还有几个好像经常打盹儿。我得说一句,虽然打盹儿显然不是冥想的目的,但是如果你像我那样逼迫自己,睡意确实让人难以抗拒。
过了一段时间之后,我的师父意识到我太过用力了让我少用点儿力。可是,我已经习惯了在每件事上都用力过度,哪怕是在少用心力这件事上也是如此。这种挣扎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我很幸运地碰上了另一个师父他似乎在讲故事方面有一种天赋,对他讲的东西我很容易就能够理解。他对我说的话令我十分震惊,因为他对冥想的描述跟我以前所设想的完全不同。
道路
刚开始的时候,师父让我想象自己坐在繁忙的路边,而眼罩蒙住了我的双眼。“现在,”他对我说,“也许你可以听到周遭的噪声,听到汽车嗖嗖驶去的声音,但是你看不到,因为你的眼睛被遮住了,对吗?”我想象着自己坐在一条机动车道道旁,边上长满青草(恰巧是沼泽植物),赞同地点点头。“那么,”他继续说道,“在你开始冥想之前,感觉会跟这个场景有点相似。因为心灵充斥着噪声和各种想法,所以哪怕在你坐下来开始放松,或者晚上上床睡觉的时候,你仍然会觉得这种噪声萦绕在耳旁,对不对?”
……
查看全部↓
前言/序言
导 言
已经是后半夜了。我坐在墙头往下看。院子里高大的松树将我严严实实地笼罩在黑暗中,我忍不住回头望去,看看是否有人跟踪我。我这是怎么了?我又低头瞟了一眼,自己距离地面有3米多高。这也许听起来并不高。然而,我脚踩薄便鞋,身着睡衣,一想到要往下跳,便直打退堂鼓。当时穿便鞋的时候,我是怎么想的?从僧舍溜出来的时候,我把鞋子卷在裤脚里,努力不要惊动其他僧侣。我到这个寺院是来思考人生的,然而此刻我却趴在它的墙头上,一边打算跳回尘世,一边看着自己的便鞋踌躇。
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我之前在比这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以佛教徒的身份受过训练。我在别的寺院时,虽然生活方式称得上有点儿挑战性,但那里的生活非常充实,我能感到温情、友善和关切。然而,这里不同。这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寺院。不分昼夜地锁着门,四面是高高的石墙,你无法同外界有一丁点儿联系,有时候你会觉得这里更像是一座监狱。然而我怪不了谁,只能怪我自己,毕竟我来到这里,纯粹是出于个人意愿。通常情况下,这并不是说:一旦你皈依了,你就得一辈子当僧人。事实上正相反,寺院以宽容和慈悲著称,也因此备受敬仰。那么我怎么会爬到3米多高的墙头上,想要从这里逃跑呢?这还真有点儿不可思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