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足球,任重而道远》
根据东亚足球联合会官方宣布,2022年7月19日至27日,东亚足球锦标赛决赛将在日本举行。男足参赛队分别为中国队、日本队、韩国队与中国香港队。女足将在中国队、韩国队、日本队与中国台北队之间展开。众所周知,足球赛在全世界一直被认为是“和平年代”的战争。它代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单纯体育名次上的竞争,更代表了各个国家精神上的对垒与意志力的比拼,是一个国家荣誉的象征。一场比赛的输赢,往往牵动着一个国家的人心,甚至那些不懂足球的非球迷们,也会因比赛胜利而高歌狂欢,会因比赛失利而痛哭流涕。对中国人而言,其意义尤为如此。
可谈起中国足球,似乎总是愁多乐少。拿得出手的战绩寥寥无几。2002年首次打入世界杯,虽三战三败,却也以“参加过世界杯”而成为中国足球史上的“高光时刻”。在那之后国足的表现也越发让人跌破眼镜,从2020年1-5负泰国到今年年初1-7负越南,让国人对国足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对国足的标准也是一降再降。虽然今年中国女足勇夺亚洲杯给笼罩在失败情绪中的国人注入了一剂强心剂,可在以男性为主的主流足球赛事上,中国队“扶不起来的阿斗”形象,依旧让国人难以释怀。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足球究竟怎么了?为何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却找不出11个会踢球的人?究其深层原因,是由文化、制度与现实利益等多重因素叠加而成,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从文化角度看,中国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足球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多数中国家长眼里,孩子只有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才是人生正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足球往往与”不务正业“画上等号。而在重视体育,重视身体锻炼的西方,操场、球场等地随处可见青少年们挥汗如雨,奔跑如风的场景,与整日趴在课桌上,埋头书本的中国青少年形成鲜明对比。
再看制度。囿于中国的特有国情,足球项目由中央统一管理,因此各地城市、乡镇等独立的足球俱乐部很难开展。而这种独立的“草根”足球俱乐部恰恰是组织周邻青少年,并培养其体育性、纪律性、足球热情、技巧等的重要场所。拿现代足球发源地英国举例,自清朝末期,就已经具有相当数量规模,由不同社区抑或工人们组成的足球俱乐部,大名鼎鼎的“曼联“便是其中代表。这些俱乐部之间相互比拼,彼此竞争,不断壮大,并源源不断地向国家队输送人才,形成了自下而上的良性发展。因此,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但实际的“足球人口”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此外,由于足协权力过大,政治高度干预足球市场,这也就为官商勾结敞开了大门,使中国足球彻底变成了权力与金钱的牺牲品。
因此,中国足球若想进步,在法治化为保障的前提下,首先需要打破行政垄断,实现中国足球真正的“市场化”。同时,各大俱乐部也需与背后的“资本”之间形成明确的产权约束,使俱乐部真正成为独立的个体,避免被资本操控。在足球教育方面,可参照日本的“校园足球”,从小培养孩子对于足球的兴趣,壮大我国足球文化。
中国足球,任重道远,但依旧充满希望。尽管当下屡遭国人诟病,但也恰恰证明了大众对国足落后的“恨铁不成钢”,对国足强盛壮大的殷殷期盼。“丈夫贵不挠,成败何足论”,打起精神,正视差距,在一次次改革中总结经验,在一次次比赛中历练自我,中国足球必将跨过成长的沟坎,脱胎换骨,迎来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