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日记】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视角谈谈网文灰产——刷票
声明:
1、本专栏所提到的灰产实际亲历发生于约八年前,对当下环境的分析仅为根据市场经济运行规律进行的合理推断与预测,仅供前景预测参考,并不代表实际灰产的执行逻辑与发展方向。
2、本专栏主要探讨的平台为阅文集团旗下的起点中文网,不代表其余网站的执行逻辑。
3、本专栏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作品或作者的相关行为进行评价,仅讨论刷票这一灰产行为本身。
前情提要一:
起点中文网的前世今生和巨大的烂摊子
起点中文网是国内网文崛起年代最成功的平台网站之一,原属公司为盛大,可以使用盛大通行证登录注册,也可以使用起点中文网账号进行注册登录。
不得不说,盛大是反向操作的奇才,不仅在传奇如日中天的时候搞丢了传奇的授权,成就了史玉柱的征途,又在网文盛世开端的时候,将网文老大的头把交椅送给了腾讯,至于陈天桥心心念念的智能电视盒子嘛……看看现在电脑城随地可见的网络机顶盒,还有各家运营商的IPTV,还有盛大的半个影子吗?
在2014年,腾讯收购了盛大文学,也顺带接过了起点混乱的VIP体系。
起点时期的VIP体系有两个,一个是账号内起点币超过5000(50块钱)之后可以免费升级为初级VIP,订阅8折,还有保底月票,一个是年消费超过365000(3650块钱)之后升级为高级VIP,订阅6折。
这二者之间的划定方式不能说离谱吧,只能说有点抽象,但这还不是最抽象的地方。
在起点CEO出走腾讯的当年,国庆期间起点出了个活动,充50块钱可以变永久的高级VIP。3650和50之间差了73倍,抽象吧?但问题就是这么抽象。
也就是这个限时活动,导致起点存在大量工作室囤货的永久高级VIP账号,早年间在淘宝还是很好买到的,现在不清楚还剩下多少,但大概率有一些工作室手里还有一批待价而沽的高V账号,可以说这也是一个伏笔。
腾讯收购盛大文学重组为阅文集团的时候,自然不可能否认掉过往的这些会员体系,只不过调整了会员体系的规则,设置了初会、高会两个新的档位,分别是充值1元,年消费199元,初V则调整为了年消费1200元。
起点的主要可数性榜单有月票、畅销和推荐三个,算是排行数据性质的推荐位。
三个榜单中,推荐的有效性最低,因为在盛大时代,有很多永久加推荐票上限的活动,所以老号手中普遍有一堆的推荐票,工作室手里也有,而且数量极多,获取也不需要金钱,但现在没有活动,新号就只有等级上限和VIP增量,最多额外获得4张。
其次是订阅榜,看的是花钱订阅的人数,因为需要真金白银嘛,所以肯定比推荐的含金量高一些,但这个刷数据的代价也不算高,毕竟一章顶天就几毛钱,刷一万个订阅数也就才几千块,所以也没什么参考意义,也拿不到什么推荐资源,容易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含金量”最高的,就是月票榜,月票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保底月票、订阅月票和打赏月票。
保底月票是上个月订阅金额达到10块钱就给,高会、初V和高V分别有1张、2张和3张,注意,因为三个的订阅代价不同,所以实际上分别需要订阅20万字、25万字和33.4万字才能获得保底月票。
如果一个作者每月的更新字数低于这个值,而某个读者又只订阅这一本书的话,就会说“作者你更得太少啦,我保底月票都凑不出来”——这是真的会发生的。但说实话,能让高V单书保底,也只有全盛期的老鹰等少数作者能够做到了。
订阅月票则是月阅读金额达到一定值之后给,对于四个档位的会员体系分别需要订阅60万字、40万字、37.5万字和33.4万字。
也就是说,高会月消费20元,当月获得订阅1张月票,下个月获得1张保底月票,平均每个月2张,张均单价10元;初V月消费15元,当月获得1张订阅月票,下个月获得2张保底月票,平均每个月3张,张均单价5元;高V消费10元,当月获得1张订阅月票,下个月获得3张保底月票,平均每个月4张,张均单价2块5,这里算是一个伏笔,注意了。
前情提要二:
起点默认分成制度与打赏机制
起点的合同主要有三种:按订阅分成,按字数买断,还有全书买断。
全书买断顾名思义是写个合同,指定完书长度和品质目标,通常为特殊的商业作品,比如王者荣耀运营买断作品之类的,一般相对来说字数不多,价格也不高。理论上普通作者也是可以选全书买断合同的,但是我并不认识或者听说过普通作者选择这样的分成方案。
按字数买断,就是起点在合同里写明,每千字支付多少稿酬,并约定每日最低更新字数,以及成绩下限,订阅成绩不达标的话,就会限期要求书本完结,否则超过一定期限的话算作者违约。而关于这个类型的合约有一个传奇,就是《校花的贴身高手》这本书,据说鱼人二代和起点当初签的是无限制类型的按字数买断合约,要求仅有每天更新6000字,所以你可以看到,这本书已然成为了他的提款机……
而按订阅分成,则是最常见的一种合约形式。上架后,读者订阅金额的一定比例归作者所有,这个一定比例一般是50%,而且,VIP的优惠金额由平台承担,但只有有价币订阅才有实际收益,赠币订阅只产生订阅行为而不产生收益(应该是这样,也可能我理解有问题?至少是不计入粉丝值的)。
除了分成合同之外,作者的收益还有全勤奖(定额)以及读者打赏、催更等收入,前提是作品数据还可以,编辑没有要求作者砍书。
那么通过简单计算可得,在作者日更4000字的前提下,月保底工资为全勤的1000块,那么再加多少订阅可以月入三千呢?
通过简单计算可得,作者月更12万字,每一个稳定订阅可以产生3块钱的税前收入,稿酬收入额定20%税率,月起征点800,也就是需要917个订阅的前提下,月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如果作者每月请假2天,通过使用作者积分兑换的请假票可以不断全勤,则需要983个订阅,这就是底层作者坚持下去的基本底线,也就是大约一千个订阅左右,长期低于1000个订阅的话,编辑可能就会建议作者砍书了。
而月更10万字的摸鱼作家,万订前提下,纯订阅费月收入大约为2万元,此时大约1000块的全勤奖金相对来说就不那么重要了,作者可能就会更加频繁地断更去提高现实中的生活质量。
而且头部作家的分成合同往往比例会更高一些,实际收入也会更高一些。
那么现在你知道了一个信息:作者在订阅渠道和打赏渠道,理论上税后可以获得读者支付金额的40%,如果分成合同更偏向作者的话,这个比例还会提高。
正文第一篇章:
更新前的打赏月票制度
因为我很久没有打赏过了,最近一次打赏好像还是天骄无双那会,给跳舞打赏过3次100,那时候还是100一张月票,我也不清楚是啥时候改成15一张的,反正现在又改回来了。
那按打赏15元获得一张月票来计算,很简单可以知道:
打赏1005元可以对当前作品投出67张基础月票,并成为这本书的盟主,作者可以获得402元,净差值603元。
一个账号对4本书完成盟主打赏则可以成为高级VIP。
起点存在点币活动,实际每100点币的获得成本低于1元。
那么就存在三条打赏性质的刷票路线:
1、使用白号在双倍月票期打赏一本小说,一年内接4单任务,完成后将账号作为高级VIP出售。
假设一个高级VIP账号以300元的价格出售,工作室对这一含有67张基础月票和一个盟主的套餐标价950元,工作室净收入80元,平均每个套餐收入20元。
购买者收获67张基础月票和一个阴兵盟主,支付950元,回收402元,分成合同更优秀的作者回收更多,实际支付成本548元,平均每张基础月票8.18元,双倍月票期间平均4.09元一张。
2、以低于起点价格的成本收购打赏月票,假定按85折收购9折转售,工作室每张成本抽佣7毛5,每100张月票毛利75元。
购买者收获1张月票,支付13.5元,回收6元,每张基础月票实际成本7.5元,双倍月票期间平均3.75元,但是这种散买的套餐就不附带盟主了。
3、发月票红包,5块钱一张,投一张月票读者可以领500点币,但是有限量,而且你大量买的话相当于明着说我在买票,所以反而没有前两个那么受青睐。
从上面的不难看出来,第一种方案简单粗暴,不仅收获月票上的排行榜,还能同时拿一些盟主来撑门面,加上直接快捷,直接充钱开刷就行,只需要由工作室来协调对后续账号的处理等一系列操作就行。
第二种方案相对来说实现难度略大,渠道成本较高,在有第一种方案,加上第二种方案随着点币活动减少,点币升值的情况,价格反而会提升,甚至可能会超过第一种方案。
所以去年刷榜的主力应该就是这一种刷法,加上第三种辅助,反倒是白银盟、黄金盟之类的基本应该都是真金白银的,至少是书友众筹的,自己买不是不行,而是因为数量少,找不到真人的话就会显得假。
正文第二篇章:
打赏月票修改带来的正向变化
更新后的打赏又回到了100块钱一张,同时限制了月票红包的发放数量上限。
原本刷一个盟主,五百多块的实际成本,换六十多张票和一个盟主,现在却只有原来的六分之一不到,性价比是大幅度下降的,对于抢榜单的刷子来说,肯定就不会再考虑通过这种方式来刷票了。
如果作者每个月更新20万字,那么之前一张月票的代价是1.7个订阅不到,均订10万的作者一年刷个60万月票每个月还剩下至少3万的收入,实际考虑未来新书合同、版权销售的议价权之类的,算是一笔长期投资也不为过,而且这些靠刷票争榜的本身都是顶级作家,现在写的书分成合约应该都是比50%高一些的,代价还会更小一些。
而现在就变成了高达11.5个订阅,对于这些顶流刷子来说,成本就太高了。
对于想砸钱搞书宣发的,本来是主要靠月票红包进行的宣发,一个红包5块钱,但是现在进行限量了,也就是说想通过这个途径在新书期获得曝光率,行不通了。
但这样真的能限制刷票的作者吗?如果你这样想,你就太天真了。
正文第三篇章:
订阅月票新机制下的刷票途径
首先要明确一点,月票转卖从始至今,都是起点存在的灰产之一。
至少我可以确定,八年前这样的灰产就存在了,现在也没有消失的理由,为什么我知道的这么清楚呢?
在微信还没起来的时候,大概15年左右,我曾是海神阁的群员(这个群是唐门组织内群管理的工作交流群),是唐门四堂中其中一个群的群管,也是斗罗殿群的群成员。
彼时张威还维持着完美的人设,如日中天,在彼时网络文学蓬勃发展的时候大家也都没有看出来他写的东西有什么问题,所以我当时订阅过斗罗大陆2,成为了VIP群的成员,而唐家三少作品的粉丝群体,则归于唐门系列的粉丝群进行讨论和管理。
彼时唐门的群管会在群内组织群友进行“收票”和“换票”。
所谓收票,就是用户对指定作品投出月票,然后凭投票记录去组织者处领取金钱的行为。
而换票,则是关系相对较好的作者旗下的群管互相联系,让双方粉丝互相为对方的书对等数量投月票的行为,而之所以会有换票,就是因为当时单部作品投月票的上限是2票,而事实上,高消费书友对于投票的分配欲望又是相对集中的,就催生了换票这一行为。
那我们再来看看新机制下的刷票玩法:
工作室手头肯定是存在一批账号的,那么,对三种不同级别的账号就会形成不同的订阅模式:
1、高V走量:
高V每消费1000点币订阅,就可以获得一张基础月票
通过将高V的账号打造成深度订阅账号(日均阅读60分钟,月均订阅50块钱),获得额外的投票加成
此时,在双倍月票活动下,每1张基础月票可以转化为3张实际月票,每票成本3.33元
全流程均可脚本自动化,实际工作室定价可能在4元/张以内。
但有一个问题,就是投票上限与粉丝值强相关,新书通过这个手段不太好刷票,不过如果这本书字数已经超过66.7万字,就可以直接通过这本书的订阅获得10上限且秒投的权力,老书争榜用起来会方便一些。
2、初V补充/吃保底
工作室手里可能有一些投过定向盟主的账号,只要再消费200元就可以成为初V,而且肯定有一定量的,当初充50就永久的初V。
再卖10张高级会员的订阅月票,就进入15元/张基础月票的无限订阅阶段,同时每个月有2张保底月票。
15元/张,如果通过脚本操作,3倍下拿来卖也是可以接受的,每票成本5元,大不了定价6元/张嘛,对工作室来说也不亏。
另一种做法就是吃保底,吃保底的话,每个月订阅60块钱达到深度会员的基线,4张当月月票,2张下月月票,平均10块钱一张,和高V的成本一样每票3.33元。
3、高会吃保底
每个月订阅20块钱,当月1张月票,下个月1张月票,两张保底,每票也是5元,拿来给新书刷正好。
而且,你要知道一件事,就是这些是订阅月票,是会实际产生订阅的。
起点的基本合同是对半分,作者可以税后可以拿到订阅金额四成的的钱。
那么工作室就可以将40%的订阅成本卖出去,这样的话,订阅也可以大批量买了。
也就是说,工作室的成本还可以再压缩40%。
那么,对于高V的无限月票以及初V的保底月票,实际成本大约为2元/票,初V的无限月票和高会的保底月票,成本约为3元/票。
你发现一个问题没有。
从订阅月票的机制上看,实际上成本是可以做到比打赏和红包月票更低的。
展望篇章:
刷子混乱纪元的到来
既然订阅月票的理论成本比打赏月票低,那为什么工作室和刷子此前不考虑这种刷票方案呢?
首先,深度读者的概念是改版之后新加的,此前所有订阅月票的最大投票倍数都是2,也就是说,大家的成本都是3块钱一票,原始价格是6块钱一票。但深度读者将最大投票倍数提升为了3,相当于又压低了订阅月票的成本。
其次,这个基础票价的前提是你要能将额外的订阅支出给卖出去,如果卖不出去,原价就是10块钱一票原始票。
既然有548块钱67票原始票还送个盟主的方案,工作室肯定不会吃力不讨好地去搞这种费工时,限制还多的操作。
但现在这种方式没有了,工作室就只能考虑这种曲线救国了。
虽然粉丝值限制投票数量,没关系,可以以量取胜。
虽然操作麻烦点,但没关系,python自动化会出手。
现在新机制改版第一个月,整体还处于混乱状态,工作室的结构调整还没转变过来,所以刷票行为才暂时缓了缓。
等到买票、买订阅、工作室的新三方关系形成之后,刷票行为肯定还会回来的,只不过是以更隐蔽的方式。
但这次回归,带来的不仅是月票排行榜的混乱,同时也会打乱订阅排行榜。
因为刷票的前提条件是产生订阅行为,那么订谁就成了一个问题。
如果生态真的形成了,你可能会见到某些高排行作者的上古作品诈尸,又或者一本普普通通的书突然拿到了几千个订阅,这个时候就不是月票榜没参考性了,订阅榜的参考性也没有了——毕竟刷这个曝光度太低,以前都没啥刷的必要。
当然,上述所说的都是我的臆想,不一定真的会发生,如果一切都没发生那自然是最好,但是现在就开香槟,我觉得太早了一些。
而且就算工作室刷票真的不太行了,也顶多是回到远古时期的手动买票换票行为,一手交图一手交钱,投票行为不含任何刷票逻辑,只要聊天记录没被人抓到,就什么痕迹都没有,这个时候拼的就纯粹是饭圈水平了。
思考篇章:
起点为什么要改变月票机制,是真的为了公平性反刷票吗
作为典型资本的代表,腾讯才管个屁的公平,有钱赚才是硬道理,否则也不会有去年月票榜那种离谱的刷子行为,真心要管,为什么前面几个明显参与刷票的作品没有实质性受罚?
促使腾讯做出如此行为的,我觉得还是去年发生的,排行榜上作者撕破脸的事情,在互相攻击之下,很多摆在台下的东西不能说的东西,都被爆出来了。
但说实话,腾讯自然是不可能对自己主推的“明星作家”做出什么实质性的处罚的,整体来说就算是一方的明显过错,也只是各打五十大板了事,什么人品问题,灰色操作,统统没管,白金作者,说压就压。
虽然是这么说,刷票这事但还是要给普罗大众一个“交代”的嘛,所以就有了今年的月票改版。
但这个改版本质上也并不是真正的为公平性让步,而是进一步强化饭圈化的做法。
当工作室刷票的路子不好走的时候,还能不能刷票?能。更何况工作室如果成功转型,该刷还是刷,顶多略贵一点罢了。
不依靠工作室怎么刷票?让粉丝群的管理人员组织群员去收购月票就行了,使用他人的身份在他人的设备上对自己的作品投票,完美避开现行机器检测逻辑,这个行为是不是很熟悉?应该不用我多说了吧。
饭圈本质上都是滚雪球行为,这样的饭圈氛围一旦形成之后,能够获得资源的就只有两类人,有能力投钱维持饭圈的头部作者,和起点官方主推的,签了不平等合同的作者。
至于新人?如果你不和起点官方签不平等合同,那么你就拿不到官方的推荐和运营,饭圈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排外性,在这个情况下你能拿到的资源很少。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当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这一性质只会越来越强烈。
如果新人作家愿意参与进来,那么就有两个情况,如果编辑组认为这个新人作家有潜力,那么大概率会和这个新人签一个长期不平等合同,也就是跨书合同,以你当前作品的低成绩表现为基础,买断你未来文笔成熟后的优秀作品的分成合同。你不想签?没问题,资源就不给你了,反正中国最不缺的就是人,更何况,当资本推动的饭圈想推点什么的时候,猪都能给你推到天上去。据说,据说哈,乌贼的长夜余火就属于这种合同下的产物,写完诡秘之主后转为写长夜余火,用刚刚达标的字数消耗掉合约的限制,接着用休息准备诡秘2的理由拖过这个合约期,再重新和官方谈分成更好的合同,也算是一个比较聪明的做法吧。
如果编辑组认为这个新人作家只是一般的有签约价值,那么就会和这个新人签免费买断合同,也就是贬低并低价买断作者的作品(比如千字8~10块钱),然后拿去免费平台,比如QQ阅读之类的平台上发布,赚流量钱。一旦榨干这个作者的文思,就直接踢开一边不再续约就行了。签了这种合同的作者,基本就是真的只是写手了,而不是一个作者。
更别说起点之前甚至还打算在签约时买断作者的笔名,在这样的签约条件下,如果起点觉得你这个人不听话,续集换个人来狗尾续貂,甚至写着写着换人都是可以的,这么离谱的事情都能做出来,你觉得作为正常人你还能对起点有什么美好的幻想吗?
就算没有这样的合同,你现在难道还天真的以为,大忙人张威还有空自己更新自己的小说吗?
在起点月票榜的饭圈氛围已经形成的前提下,对刷票行为的釜底抽薪并不会导致饭圈化进程的熄火,反而会愈演愈烈,实现阅文强化自身在渠道合同上的话语权的目的,压榨每一个作者的剩余价值。
作者越写人气越高,但是收入却不见长,全入了阅文的腰包,或许这才是腾讯背后最希望看到的。
今天发个动态总感觉想说的东西没说完,忍不住洋洋洒洒写了七千字,总算是舒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