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永远的痛(1.开端)

2019-12-08 12:15 作者:神跌-Sakura  | 我要投稿

克里米亚战争(英文:Crimean War,法文:Guerre de Crimée,俄文:Крымская война ,意大利文:Guerra di Crimea.,土耳其文:Kırım Savaşı,又名克里木战争东方战争第九次俄土战争),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

东方问题

"东方问题"(Eastern Question)-词的"东方"是西欧国家意义上的东方,包括近东和中东部分地区,在19世纪可以说专指当时奥斯曼帝国及其属地。东方问题"最早于维罗纳会议上开始使用,此后成为外交上一个专有名词,"被用来概括在奥斯曼帝国的衰落和它被假定即将瓦解中所造成的各种国际问题。 马克思形容东方问题是19世纪西方各国在革命和表面安定之后总会出现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无尽的困难之源",并把东方问题形象归结为"对土耳其怎么办"

奥斯曼帝国


奥斯曼帝国不仅要面对地缘上近邻俄罗斯、奥地利的挑战,还要应对来自距离遥远的其他帝国如英国、法国海上的威胁。东方问题表面上是由于俄罗斯的持续扩张和奥斯曼帝国的衰落所引起,其实质是欧洲列强对奥斯曼帝国各存规觎之心,各国担心利益分配不平衡所引起。奥斯曼帝国毕竟不是被瓜分的波兰,领土面积更为庞大、人口更多、民族宗教成分更复杂,英、法、俄、奥等国即使对奥斯曼帝国达成瓜分协定,日后也不能保证不会因为分赃不均、内部纷争再度引起战争。

  欧洲均势

英国希望保持欧洲均势,即使在1815年,


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的欧洲局势英国也担心俄罗斯在欧洲大陆过于强大影响欧洲大陆的均势,担心神圣同盟之间相互勾结。 对19世纪的政治家而言,势力均衡意味着国家或者一些国家组织之间的力量保持平衡或者成一定比例,势力均衡通常更多是一种理念,而非一种现实,因为每个国家的相对实力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因此经常处于调整之中,英国则在调整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几个强国可以这么参与构建均势,而各大国也总是希望"利用均势,或建立把自己的优势强加于人的均势"。 近代英国实行的是独特、有利于自己利益的均势解释方法,即在欧洲大陆维持均势,防止欧陆出现一个独占的霸主,但英国却要保持海上的绝对霸主优势,绝不允许其他国家挑战自己的海上霸权。

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夺取了法国革命的果实。法国国内的波拿巴主义者声称要改变1815年协定重绘欧洲版图,一度引起了整个欧洲的警惕,当法国试图威胁到比利时的中立地位时,俄罗斯主动向英国提出可以派遣军队来提防法国。不过事后证明虚惊一场,英法关系也并未因此恶化,沙皇期待的英俄同盟也成为泡影。路易·波拿巴随后挑起的圣地之争最终在大国间形成了轩然大波,日后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直接原因

拿破仑三世并不具有其伯父的胆略,但也不害怕与俄罗斯一战,俄罗斯与法国相隔普、奥两国,只要普、奥保持中立,全面战争的可能性为零。如果在巴尔干或黑海作战,法国拥有技术优势,战场和战争规模都很有限。而且无论如何法国都是赢家,因为神圣同盟将被拆散,《四国同盟条约》将彻底作古。英国出于现实的考虑,认为法国在埃及问题的让步表现出了足够友善,并且法国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可以加以利用。而在近东俄国扩张的势头使得英国十分不安,如果沙皇饮马土耳其两海峡,那么英国在地中海的势力将受到严重威胁,英国认为两海峡是决不可以放弃的。在背后支持法国反而有助于实现遏止俄罗斯的目标,因此英国决定和法国站在一起。此时的俄罗斯浑然不知即将发生的巨大灾难,根据以往对土战争的经验,俄罗斯认为如果不能在谈判桌上得到,那么就诉诸战争。

1853年2月,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缅希科夫亲王作为俄罗斯全权特

法皇拿破仑三世

法皇拿破仑三世使派往君士坦丁堡,要求土耳其政府承认俄皇对苏丹统治下的东正教臣民(保加利亚人、塞尔维亚人、罗马尼亚人以及希腊人等)有特别保护权。就在这时,巴尔干土耳其领地门的内哥罗发生革命,土耳其军队开进门的内哥罗镇压。缅希科夫在君士坦丁堡获得了重大胜利,苏丹答应在圣地保护权上做出一切必要让步。然而,缅希科夫得到沙皇的指示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苏丹答应签定一项新条约,土耳其应该从门的内哥罗撤军。这不啻于将巴尔干拱手让与沙皇,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一世无法答应这个这个苛刻的要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英国驻土耳其大使雷德克利夫勋爵鼓励苏丹拒绝俄国的漫天要价,和以往一样英国许诺将在危机中支持土耳其,且这次还有法国的支持。

奥斯曼于1853年5月拒绝了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并允许英法联合分舰队进入达达尼尔海峡。俄罗斯遂与土耳其断交,并于1853年7月3日派兵进驻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这两个多瑙河公国。

俄罗斯帝国

1853年10月9日,土耳其苏丹阿卜杜-麦吉德在大不列颠和法国的支持下要求俄国归还这两个公国。1853年10月16日,俄罗斯向土耳其开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为保持并扩大在土耳其的势力,参加了土耳其方面对俄作战,所以,这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俄罗斯与同盟国(英、法、土和撒丁王国)争夺近东统治权的战争。

一场对于俄罗斯乃至世界都影响深远的战争开打了

来都来了,点个关注吧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永远的痛(1.开端)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