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别话(二):设计是什么?何为设计?

特别声明:本文系UP主原创文章,现上传分享供大家品鉴。
我觉得现在很有必要先了解一下设计这两个词的含义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本质是什么。
笔者见识和能力有限,只能从其他人的观点中汲取新颖的亮点来为自己明说。
“知乎”成为了我的首选,果不其然,跟我一样想弄懂这个词含义及本质的人不在少数,还是个比较深奥有价值的话题。
看了相当人数和知乎大咖的回答后我给出了自己一个比较中肯理性的回答,我觉得应该能够被大多数的人所接纳吧。
因为有的时候,我们对于某件事物的认知往往会被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困,所以不得不借助别的方式或途径去寻找更好的解决之道。
在不同的领域的从业人员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可能会对设计做出不同的理解。
这不是废话吗?其他人也可以得出这样的总结。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理解呢?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的领域?为什么还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呢?
这似乎又是一连串很傻B的问法,好吧,请暂时原谅我对这个行业的无知。
边学边思考再看呗,反正我还在学习的路上。
其实,设计就是一个泛泛而谈的话题,有深有浅、有难有易,设计它体现在我们的方方面面,小到一个打火机,大到我们生活的城市环境;简单得到一枚纽扣,复杂到宇宙飞船等。
随着这个时代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出现,设计已经被细化到了各行各业,比如商贸设计、应用设计、科学和数学领域设计、物质设计(包括自己了解的建筑和规划设计等)再到近几年兴起的交互设计。
你看,在现实生活中设计基本无孔不入。往细点方面说,我是我关注点还是自己专业范围之类的建筑和城市设计。
看了大量的回答之后我找到了一个共同点,也就是被大伙所认可或提到的,那就是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
问题的导向可以是人类也可以是其他物种,但这个为了解决问题的认可度是毋庸置疑的。
看到了一个很具情怀又不失专业的回答,我摘录了下来:
设计是为了提高社会和程序的运行效率,节省人们时间,间接延长人类寿命,让更多的生命得到温饱,让生态进入合理的循环;给人们带来更好的精神体验,提高人们的修养,让人变得智慧善良,减少人类内耗。
看完脑子便一阵发热,然后又是一遍空白,看上去句句都挺在理,但并没有给我提供简单精炼的信息,直到看到他接下来写到的五个字才恍然大悟:
设计即改善。
此答主又进一步给出了解释:设计是对人造事物的构想和规划。设计真的就等于解决问题吗?看来又不完全是,还是设计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答主从咬文嚼字方面对这句话又进行了分析,分别是“人造事物”和“构想和规划”两个方面。
比如在设计之初我们往往要解决棘手的问题,概括起来三个:信息含混不清、存在多方利益冲突的决策者、解决问题的结果在整个系统中影响难以捉摸。
这几点我还是比较赞同的,比如我们在一个具体项目设计的时候,最开始的环节就是对现状情况的调研了,但是调研回来之后我们会发现总会有一些信息是遗漏和含糊不清的。
即使你是本着最好的态度全身心地参与到调研之中,但信息含混不清的情况是不可能的避免的,回来之后在做PPT汇报的时候老师总能从你的表达中挑出不足之处。
可能是我们的经验欠缺或人力物力有限再或者其他各种因素导致我们调研搜集到信息含混不清。
举个简单的例子吧,给你城市的某个地块做个幼儿园的场地设计,从幼儿园的建筑形式再到景观和室内等做设计,给出了基地周围的环境和相关技术指标的限制等等。
等你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之后做了一个你自认为还行的设计的时候,送到老师或甲方那头,不要多久来他就提出了种种建议,噼里啪啦地给你说一大堆的改进意见。
所以你修改,好了,等再拿到老师或甲方那里,得到的又是一些听上去似乎合情合理的中肯建议。
所以就有了一草、二草、三草、四草……
等所有的要求都满足之后你才放心了,终于可以开始正稿的绘制了。
但是,我关注的都不是这些点。
因为我们所做的这些大多数都是一些硬性的指标,是可以手动修改的,也是可以通过可行的手段去解决的。
还有什么没有考虑进去呢?那就是使用者和旁观者的感受了。
这些不能通过人力去改变的但又存在的事实很是头疼,你说这座幼儿园建成之后周围的居民会怎么看?过路的行人怎么看?幼儿园里面的小朋友的感受又是如何?……
那怎么办呢?有问题就得去解决啊,所以我们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所以我们去从相关书籍或专家那里汲取经验之谈,他们所作的人类社会方面的研究等,这些都是通过长期大量的实验之后得出的结论,所以还是比较靠谱的。
但是,这样做还是挺麻烦的,不省事。
并不是每一个设计师或设计从业者都会选择这么做,有时候甚至通过自己的感受想当然做出的设计方案,并没有经过反复的推敲。
所以我说,设计不是一件易事,耗时费力不讨好。
不说了,似乎有点扯远了,回到第二个点来,存在多方利益冲突的决策者。这可是核心环节,一个方案的成功的因素或者说助力者肯定离不开决策者。
尤其是在规划设计当中,牵涉的利益的决策者是多方面的,开发商、政府机构,方方面面都得小心翼翼。
碍于笔者才疏学浅,在这里只是稍微提一下,我只知道凡是跟利益挂钩的事情都不简单,都可能存在黑幕和有见不得人的勾当。
有钱能使鬼推磨和谁会跟钱过意不去之类的话你知我知,知道就好,有时候没必要点破,一旦被点破那就有可能会引发一系列的事故,尤其是在中国这种社会环境下。
好了,最后一点。
这句话的理解就是设计是难以程式化且不可确定的。
我们把这个幼儿园建好了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这是难以捉摸的!建得好,周围的居民会说好,便利且实惠,设施好,实用性能好等等。路过的路人也会说好,风格独特,充满活力,甚至还会拍照留念,久而久之还有可能成为当地的一座标志性建筑物……
最后,答主给出了一个终极结论:
设计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交互中的棘手问题而进行的对人造事物的构想和规划。
说了这么多还是为了解决问题,这点没毛病。
之前笔者写过一篇散文叫做《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设计师》,没想到这个标题与其中的一个观点不谋而合。
人人皆可设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设计师。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设计目的有大小之分,小到每个人的喜好,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可以成为我们设计或改造的对象,我们就这样在有意或无意中设计着自己的生活。
关于我的这个观点,恰好又与一名叫原研哉的日本设计大师在他出版书籍中的观点如出一辙,在他的《设计中的设计》有提到“设计不是一种技能,而是捕捉事物本质的感觉能力和洞察能力。”,大师说出了我的心声,从某种程度上说设计确实不仅仅是一种技能。

但话又说回来,自己从事或学习的专业是设计类的就一定会设计了吗?回答是否定的。
相比非专业的人来说,我们虽然学到了与设计相关的理论知识,但设计这东西嘛,不好说,要天赋也得靠勤奋。
虽然可以通过后天的进行有意识的训练培养出设计的意识,但有些时候天赋就是天赋,无论你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超越,至少目前为止我认这个理。
就连原研哉自己也说:“我是一个设计师,可是设计师不代表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一个保持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

看了这么多,突然看到一条很扎眼的回答:只有甲方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去问甲方好吗?
这么一反问,感觉被问懵逼了。
其实又回答了之前那位答主提到的三个点之中的第二点:存在多方利益冲突的决策者。甲方就是参与其中的决策者之一。
这个答主单刀直入,直接切入设计的心脏,似乎有点扎心。
从他这个角度来看,有些人觉得太直接,甚至觉得理解狭隘。但是听着有挺有道理的,对此观点我不支持也不表态,在这里只是稍微提一下。
还有我想说做设计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这次又得卖卖情怀了。
在当下消费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有些设计流于表面诉求,没有思想内涵、没事灵魂。缺乏品质,粗制滥造的想象已经屡见不鲜了。
就连大师教授级别的人物也有可能随波逐流,说得好听一点就是设计风格的塑造与定型,说得不好听就是设计风格的千篇一律。
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俞孔坚评选院士的风波中就有其他学者站出来抨击他的设计作品大同小异、千篇一律,甚至粗制滥造。
我们处在产品快速更新的时代,位于元件之外的一层包装,它只不过是产品的一件内衣,位于元件之外的一层包装,这一层包装如同最外层的包装一样,设计就成为一种标记,一种识别的符号,为得就是消费者在挑选时那一眼回眸。
还说最后一点,引用一下一位设计大师的话来聊表心意吧。
一直被人们冠以“设计工厂”“梦想工厂”称号的意大利阿莱西(Alessi)设计工厂的现任公司总裁阿尔贝托·阿莱西认为:
设计从来都不应该是因袭守旧或者根本不能鼓舞人心的,相反它应该能为工业带来创造性的发展。一项设计是否游戏,不能仅以技术、功能和市场来评价,一项真正的设计必须有一种感觉上的漂移,它必须能够转换情感,唤醒记忆,让人尖叫,充满反叛...它必须非常感性,以至于让我们感觉好像过着一种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生活,换句话说,它必须是充满诗意的。
恩恩,设计是充满诗意的,我也是这么想的。
2018.6.30凌晨


获取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个人公众号——【三炮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