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他花钱买官,却一心为民,靠着儒法兼修,终成西汉一代名臣

要问西汉一朝,谁是循吏第一人,除了他,没有谁敢当此殊荣。
连为他著传的东汉史学家班固,都盛赞他“从大汉兴盛至今,要论治民安境,他是第一人。”
他,清廉正直;他,爱民如子。
可是谁能想到他进入仕途的方式,竟然是花钱买来的。
按照我们一贯的思维来话,花钱买官的人,那绝大多数也会通过当官来敛财,可他偏偏是一股清流。
他花钱当官,却只为了实现自己济世安民的理想和抱负,要问这样不走寻常路的人是谁?

他就是西汉丞相,颍川太守,黄霸,黄次公。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位花钱只为民做主的不凡一生吧!
一、花钱入仕的开局
黄霸出生于汉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是淮阳阳夏人,从小他就喜欢研习大汉的律令,并且立下大志,一定要入仕为官。
由于黄霸家境优渥,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想要当官,还是得到淮阳郡郡守的推荐,才能入朝为官。
可是黄霸的家庭背景偏偏是豪强,是朝廷要提防的对象,自然郡守不好自讨没趣。
虽然黄霸才干在乡里闻名,但是依旧没有如愿当官。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由于汉武帝四处用兵,需要大量的钱粮,这就给黄霸等有钱又想要当官的人,开一个方便之门。
在汉武帝晚年,黄霸先是捐纳钱粮,成为了待诏,然后花了数千金,让自己当上了身份侍郎谒者,可是没过多久,就因为自家兄弟犯罪,被御史弹劾,罢免官职。
黄霸只能灰头土脸地回家,以待时机。
在家和同乡饮酒时,黄霸提到一件趣事,那是二十多岁发生的事情,自己靠着家境,在阳夏担任了游徼,和相士一同乘车出游时,看见一个女子,相士就黄霸道:“大人,某观此女有富贵之相,大人若是娶之,必然会大富大贵啊!”
由于当时的人都比较迷信,因此黄霸就信了,便前去询问,得知女子是乡里巫姓人家的女儿,然后黄霸就下聘礼,将女子娶回了家。
可是到黄霸三十多岁,境遇还是没有好转,于是便将此事告诉了乡人,乡人听说,立刻向黄霸祝贺道:“大人,得此贵人,飞黄腾达之日必然不远,只不过时机未到罢了。”

黄霸听后立刻打起精神来,开始紧急寻找机会,此时汉武帝虽然对四夷停止征服,但是对死对头匈奴的打击,却没有停止。
于是,黄霸便积极向朝廷捐钱捐谷,汉武帝见有人如此懂事,就答应黄霸要求,让他继续当官,并且授补黄霸为左冯翊卒史,俸禄两百石。
可是他长官左冯翊认为他是花钱买的官,对他比较鄙视,于是只让黄霸负责郡内钱粮事宜。
本来左冯翊让黄霸来管理钱粮,就是为让他贪污时,抓住他的把柄,然后再弹劾罢免他。
可是黄霸在任内,却是钱粮如数入册,丝毫没有贪污的迹象。
由于自己廉洁奉公,因此在朝廷考察后,黄霸便被升任河东均输长,负责征收、买卖和运输郡内货物。
黄霸依旧保持着自己清廉认真的风格,因此让黄霸再一次被上司赏识。
那么黄霸这样的风格,又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呢?
二、秉公执法地坚持
由于自己清正廉洁,因此黄霸再一次得到提拔,在天汉四年(前97年),他被任命为河南太守丞。
由于黄霸熟稔法律条文,而且总是秉公执法,从来没有制造过什么冤假错案,加上平易近人温良谦让,因此深得太守信任和百姓爱戴。

可是在天汉年间的社会风气是,酷吏横行,“盗贼”四起,汉武帝为巩固自己统治,一面加强关中地区的安保和纠察,严防关中豪杰与地方官员往来;
一面派光禄大夫范昆、诸辅都尉及故九卿张德等领兵前去镇压暴动,并且指派绣衣前去监督和指责暴胜之等诛杀镇压不力的地方官吏,按照如此雷霆手段,也花费数年后,才把“东方群盗”的领袖擒杀殆尽。
可是他们的残部仍然啸聚山林,难以被剿灭,于是汉武帝刘彻颁布“沉命法”,严厉督促地方官吏剿灭“盗贼”,如若剿灭不力,地方官吏会被就地诛杀。
因此地方官吏由于畏惧法令,往往对当地情况隐匿不报,这样就形成了匪患不绝的恶劣状况。
在如此恶劣环境下,黄霸没有随波逐流,拿无辜百姓来换政绩,真是难能可贵。

到了后元二年(前87年),汉武帝终于去世了,汉昭帝即位,由大将军霍光辅政。本来高压的政治环境会有所改善,但是朝中严格遵循武帝时期的法律制度,以严刑峻法来控制各级官员。
而且大批官员逢迎上意,依旧靠着严刑酷法,来给自己刷政绩作。
加上此时,又冒出左将军上官桀等人与燕王合谋作乱,于是霍光靠着手段诛杀他们后,便开始变本加厉起来。
许多同僚动辄得咎,只要表现出对霍光专权的不满,就会被当成乱臣同党,下狱处死,凡是逢迎霍光的,都会得到高升。
可是黄霸在断案却崇尚仁政,反对酷刑;对疑案坚持从轻处理;主张对犯罪实行外宽内明,教化为先,把重点放在防患于未然上。

霍光早就看着黄霸不爽了,可是碍于他的民望,便不好动他。
但是这也让黄霸在太守丞的位置一干就是十多年,自己同僚都高升了,自己还在坐冷板凳。
黄霸此时已经不年轻了,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他以为自己就要在小吏的位置上干一辈子,没有想到转机这么很快就来了。
到了元平元年(前74年),年仅二十多岁的汉昭帝崩,由于没有留下子嗣,权臣霍光等便不经商议,便立汉武帝的儿子昌邑王刘贺为帝。
可是刘贺并不像霍光想象中那样好控制,于是霍光便指示丞相给刘贺罗织罪名,最后以刘贺“荒淫无行,失帝王礼宜,乱汉制度”的罪名,让刘贺在位27天后,就被废。

当霍光还在为新皇帝人选焦虑时,光禄大夫邴吉抓住时机,建议把流落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迎入宫中,入继大统,霍光一听,就高兴地答应了,这位新皇帝,史称汉宣帝。
由于汉宣帝幼年因为巫蛊之祸惨遭剧变,导致父母惨死,自己则长期流落民间,因此深知百姓的疾苦和当下吏治得失,因而十分重视吏治。
当汉宣帝听说黄霸是一个执法公平的好官,便召升为廷尉正,秩千石。
由于黄霸在任内数次裁断疑难案件,都被朝廷上下都认为判得很公平,因此不久转任丞相长史。虽然品级未变,但是也算进入了中枢。
那么黄霸会这样一帆风顺下去,还是会遭遇什么不幸呢?
三、狱中学儒的奇遇
时间到了本始二年(公元前七二年)五月,即位不足两年的汉宣帝,为了表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不仅下了一道全面颂扬他的曾祖父汉武帝的诏书,还要求丞相、御史与列侯、年俸二千石的高级官员和博士来讨论武帝的“尊号”和“庙乐”。
汉宣帝在诏书是如此盛赞自己的曾祖父的:
朕,曾祖父孝武皇帝亲身实践仁义,加强军事威力,北征匈奴,使它的首领单于逃往远方,甫平氏羌、昆明、甄骆、甫越、东越,东平蔑、貉、朝鲜,开疆拓土,建立新的郡县,众多的蛮族纷纷降服,自己来到边塞请求归顺,缴获和贡献的珍宝陈列在宗庙之中。
他统一音律,指导创作了乐曲歌曲,祭祀上帝,到泰山封禅,建立祭礼天帝的明堂,改变了历法年号,更新了衣冠服饰。继承了圣人的遗产,尊重贤能,封赏功臣,让已断绝的圣贤后代得到续封,表彰了周朝的后裔。
崇拜天地的礼仪都已齐备,扩大了继承传统和研究学术的途径。
他的功绩得到上天的报答,各种吉祥的征兆纷纷涌现,宝鼎出土,白麟被捕获,大海奉献了巨鱼,神仙到处显现,高山欢呼万岁。
孝武皇帝躬仁谊,厉威武,北征匈奴,单于远遁,甫平氏羌、昆明、瓯骆两越,东平、貉、朝鲜,廓地斥境,立郡县,百蛮率服,款塞自至,珍宝陈于宗庙;协音律,造乐歌,荐上帝,封太山,立明堂,改正朔、易服色;明开圣绪,尊贤显功,兴灭继绝,褒周之后;备天地之礼,广道术之路。上天报况,符瑞并应,宝鼎出,白磷获,海效钜鱼,神人并见,山称万岁。功德茂盛,不能尽宣,而庙乐未成,朕其悼焉。
他的功德无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可是他的庙中还没有与他的功绩相称的音乐,使他感到非常伤心和不安。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趋之,”当丞相为首的高级官僚接到诏令后,纷纷表示衷心拥护,并且积极汉武帝的“尊号”和“庙乐”献言献策。
唯有长信少府夏侯胜反对此举,他出来反对道:
“ 我反对此举,武帝虽然有开疆拓土驱逐四夷的功绩,但是也造成大批士兵和民众死亡,弄得民穷财尽。
武帝生活奢侈,挥霍无度,以致国家财力耗尽,国库空虚,百姓流离失所,半数人口逝世。
当时到处发生蝗灾,弄得赤地数千里,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到如今也没有恢复元气。
因此我并不认为武帝对百姓没有什么功德恩泽,所以不应该给他制定庙乐。”
这番话,无疑在打汉宣帝的脸,这自然引起群臣一片哗然,尽管他们知道夏侯胜这话有道理,但是忤逆皇帝可是大罪,纷纷指责夏侯胜目无君上,以下犯上。
还有人说:“只要是陛下执意,我们这些臣下就该执行!”
更有人质问夏侯胜“难道你敢反对诏书?”
同时也有人劝他不要忤逆皇上,也不要来否定先帝的伟大,不然会招来杀生之祸的,面对着指责还是劝告,夏侯胜都不为所动道:
“我认为这道诏书不应该执行。
当臣子的职责,必须坚持真理,直言无讳,绝不能因为了讨好皇帝而违背自己的良心。
我的话己出口,绝不收回,就是死了也不后悔。”
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用,奢泰亡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四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未复,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丞相蔡义和御史大夫田广明见夏侯胜如此冥顽不灵,也不给他废话,便联名上奏以夏侯胜“非议诏书,诽谤先帝 ”的罪行,弹劾他。
明明反抗诏书的是夏侯胜,和黄霸没啥关系,可是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丞相蔡义他们不仅弹劾夏侯胜,还揭发丞相长史黄霸知情不报,要让他一同下狱。
汉宣帝知道此事后,二话不说就同意了,就这样两人都被捕入狱,并被判处了死刑。
虽然汉宣帝将夏侯胜和黄霸按“大逆不道”罪关押起来,但是既不下令处决,也不放人,就好像把这两人给忘了。
而夏侯胜、黄霸被关在牢里后,迟迟没有等来处决的诏令,黄霸立刻就明白皇帝用意。
可是在狱中待着也实在无聊,黄霸便提议跟夏侯胜学习经术,可是夏侯胜却以死罪为由拒绝了他。
黄霸早就听说夏侯胜是精通《尚书》的大儒,自然不肯放过这次学习的机会,便引用《论语》的名言回答道:
“先生此言差矣,岂不闻朝闻道,夕死可矣吗?”
夏侯胜听后,摸着胡须笑道:“黄大人,没想到你也是同道中人。”
于是夏侯胜就给黄霸详细讲解《尚书》起来,沉浸于学术研讨的两人一下就忘记狱外的时间匆匆了。
一转眼两年过去了,到本始四年(前70年)夏天,不久关东四十九郡同一天发生了地震,山崩地裂,墙倒屋塌,百姓死伤超过六千多人,数万的人民流离失所。
听闻噩耗的汉宣帝立刻大赦天下,来为百姓祈福,并且下拨钱粮用于救灾,而夏侯胜和黄霸也因为大赦出狱。
恩师夏侯胜出狱后,被汉宣帝任命为谏大夫,夏侯胜便安排自己同僚左冯翊宋畸举荐黄霸为贤良,然后又亲自向皇帝举荐黄霸,汉宣帝也立刻提拔黄霸当了扬州刺史,让黄霸去监察扬州的治安。
那么黄霸去扬州后,是否能够在干出一番事业呢?
四、儒法兼修的治理
到了扬州,黄霸也没有辜负汉宣帝期待。
在地节三年(前67年),此时黄霸到任不到,就干得风生水起,不仅打击豪强,还肃清了冤狱,在年终贤良考核上,名列上等。
汉宣帝见黄霸在扬州任内的工作干得如此出色,也十分满意,还特意下诏表彰他,同时任命黄霸为新一任的颍川太守,俸禄两千石,并且赐了一丈高的车盖,车轼为丹黄色,来彰显黄霸的德行出众。

黄霸一到颍川太守的任上,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安排信得过人到乡里宣读皇帝诏令。
这因为之前汉宣帝虽然多次颁布诏书,通过蠲免赋税,来恩泽天下,可是当地官吏却依旧照常收税,这样皇帝得不到名声,百姓得不到实惠,却养肥中间的官吏,黄霸为让百姓得到实惠,因此才安排人去宣读皇帝诏令。
当地百姓听说了皇帝的善举后,都高呼万岁,而当地官员只能面面相觑。
除宣传皇帝旨意,黄霸干的第二件事就是体察民情,可以说事无巨细,没有黄霸不知道。为了解乡里实情,黄霸会经常派官员去微服私访,并且亲自以平民身份,深入民间,关心百姓疾苦。
按照自己调查到的实情,来制定详细的安民条款,我们就来看看条款有多细吧!
比如教百姓如何饲养牲畜,怎么防盗不被偷,怎么耕种才丰收,怎么养蚕效果好,怎么种树产量高,怎么经营手工业才致富,怎么看病才长寿。
事无巨细,凡是跟百姓生活相关的,黄霸都给百姓想到了。
除了这些事无巨细的条款外,黄霸还精心设置父老、师帅、伍长这些基层官吏,来督促条款的实行,并且勉励他们只要遇到奸邪之徒。
虽然百姓的细小之事,且繁多,但黄霸还是凭借自己的精力和毅力,把这些措施推行下去了。
谁能想到如此精力旺盛的黄霸,已经是六十多岁高龄。
哪怕如此高龄,黄霸还是如此兢兢业业,可以说真是黄霸治理下,颍川百姓才真正在做到了安居乐业。
黄霸为人,考虑得周到得体,对于那些为驿馆、乡里治所公务而耽误农时的差役,黄霸都会想法设法给他们改善伙食,对于那些赡养鳏寡贫弱的人,也会拨钱来赡养。
由于关于民生的事情,黄霸都会亲自督管此事,所以他知道哪个乡里治所的大树可以砍伐作为棺木,哪个驿馆饲养的猪可以用来祭祀等。
郡内官吏依言前去,都跟黄霸说得分毫不差。
由于黄霸大事小情都知道,所以郡内官吏都不敢隐瞒他事情。
有一次,黄霸想要考察一下民情,就委派了自己手下,一名年长廉洁的下属,前去秘密出行访察。
下属听从安排出发了,由于是微服出访,所以不敢在驿亭住宿,饿了实在不行了,才在路边吃些食物,这时忽然飞来一只乌鸦,把下属手中给叼走了。
恰巧有人路过看到这一幕,到了郡衙,就把所见给黄霸讲了一边。
下属回来后,黄霸亲自上前慰劳他道:“你一路也太辛苦了!在路旁吃饭还被乌鸦抢走了肉。”
下属听后大惊,以为黄霸对他外出的所有情况都已知晓了,便把所问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
正是因为黄霸的细心达到如此程度,可谓已经是明察秋毫的地步了。
不知内情的人都说黄霸能通神明,那是开了天眼了。导致郡内奸邪之徒都惧怕黄霸,只好去别的郡县谋生,随之而来的是颍川郡内的盗贼日渐减少。
黄霸对于官吏,特别注重官吏的持续性,因此尽量避免无谓的人员更替,以求培养长期稳定工作的官员。
有一次,因为许县县丞年老耳聋,督邮便报告黄霸想要辞退他,黄霸没有不同意:“这个许县县丞廉洁清明,只是年纪大了一些,还尚能胜任接待迎送的工作,只要派人多帮助他一下,就可以了,贸然辞退,会让有贤德的人失望。”
有人就来请教他这么做的缘故,黄霸告诉此人:“如果频繁更换长吏,那么就会增加送旧迎新的费用,而且奸猾小吏也会乘机销毁账册文书而盗窃财物。
这些耗费的财货公物,又会从百姓那里盘剥,加上换来的新官,也未必贤德,还不如让他的前任,接着干。
只要不出乱子,就行。培养官吏是需要时间的,要是他们管理政务能力不够,只会让情况变得糟糕,这样安定的局面也不会长久。”
黄霸治理颍川除了安民,还要打击罪犯,对于犯罪之人,黄霸总是教化为先,然后才用刑罚。对于民间纠纷,黄霸总是能够做到明断,因此黄霸颍川时,百姓和睦,犯罪率也比较低。
有这样一个故事可以体现黄霸的明断,话说在颖川郡有一家富户,兄弟俩在一起生活,他们的媳妇差不多是同时怀孕了。
可是兄长的媳妇早产了,生下来一个死胎,兄长为了声誉,只好将此事,隐瞒下来不告诉别人。
而不久之后,弟弟的媳妇生了个男孩,兄长媳妇就生了一个恶念,强行将弟媳的孩子夺过来,并声称是自己所生。
双方都各执一词,就这样一直争论了三年,都没有结果。
黄霸听闻此事后,就派人把孩子抱到大堂的中间,然后下令让她们妯娌俩上去争夺,并表示只要谁能把孩子抢过去,这个孩子就判给谁。
兄长媳妇看到孩子后,就奋不顾身地扑上去,一副不管不顾的样子;反观弟弟媳妇,是既想把孩子争回来,但是又害怕自己太用力会伤到孩子,而不敢使劲儿用力,表情也显得十分悲伤。
看到这里,黄霸立刻明白了其中缘由,便拍案斥责兄长媳妇说:
“天下父母没有不疼爱自己的孩子的,而你只想得到一个儿子,所以才会无所顾忌地用力争夺,哪怕这个孩子受伤了,你也不在乎,孩子是谁所生,难道你不清楚嘛!”
吓得兄长媳妇赶紧磕头认罪,而孩子则归会给了弟弟媳妇,对于兄长媳妇只是罚钱后教育一番,便让她回家。
此案以后,黄霸能够明断的美名就传开了。
黄霸在颍川任上,对待百姓体贴入微、宽大仁慈,对待官吏明察秋毫,有功则赏,有罪则罚,可以黄霸是深得吏民拥护,在他任上郡内的户籍人口是逐年增长,政绩也被评为地方郡守中的第一位。
汉宣帝对于黄霸在颍川的表现,相当满意,没过多久,就下诏征召他担任京兆尹。

当黄霸离开颍川时,官吏和百姓夹道相送。
担任京兆尹,没过多久,黄霸就因为有过失而被贬,俸禄降为八百石的官秩,然后再度出任颍川太守,黄霸回来时,百姓是热烈欢迎,他一干就是八年,史书对他评价是“郡中大治。”
到五凤二年(前56年),汉宣帝下诏表彰黄霸在颍川的功绩,并且封为关内侯,赐黄金百斤,同时俸禄也升为“中二千石”。
没有过几个月后,汉宣帝就任命黄霸担任太子太傅,随后又提拔为御史大夫到中央任职。
那么在地方上大有作为黄霸,到了中央表现如何呢?
五、担任丞相的歧途
可以说黄霸被调任中央,就想命运给他开的一次玩笑。
到了五凤三年(前55年)三月,丞相丙吉刚出世不久,而此时黄霸已经77岁,黄霸接替丙吉任丞相,同时被封建成侯,食邑六百户。
由于黄霸久任地方多年,比较擅长治民,对于管理同僚,协调君臣关系实在不太在行。
在任丞相期间,不仅没有建树,反而风采和名声都不如从前。
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黄霸感觉自己老脸都要丢尽了。
有一次黄霸召集九卿、博士一起接见,来自各郡前往京师汇报政绩的官吏,黄霸想要按照治理情况,对各地的官吏划分一下等级。
不巧京兆尹张敞家中的鹖雀飞到了丞相府,黄霸不知道这是什么鸟,就以为是神雀,他放下品级工作,和同僚开始商议着想上书称瑞,当听说是张敞所养,就把议题做吧,没有给皇帝上奏。
当黄霸提出要变更一下法令,朝堂无人敢反对,只张敞出来反对变更法令,并将之前发生的事情告诉给汉宣帝:
“陛下,前几日臣家的鹖雀飞到丞相府,在场的官吏明明都认得这种鸟,唯独丞相不知,当丞相问及时,众人却都说不认识,可见众人都十分惧怕丞相的权势啊。
如今丞相提出更改法令,竟然也一人发对,可是臣认为朝廷制定的法令,是劝民从善,防盗禁奸,如今条文已经详备了,不可增改。
而且还应该令大臣训诫各地官吏,让他们回去禀告郡守,推举人才一定要名符其实,郡中公务一定要依法而行,不可擅自再制定法令。”
张敞一番不仅说了黄霸无知还很霸道,这让黄霸羞愤难当。
这个时候,汉宣帝不仅没有维护黄霸面子,还采纳了张敞的奏言,这让黄霸十分难堪。
还有一次乐陵侯史高以外戚身份任侍中一职,由于名望很高,黄霸便想推荐史高可任太尉。
汉宣帝看到奏疏后,立刻派尚书去质问黄霸:
“丞相,你难道太尉一职早已废除已久吗?
现在他的职责由丞相兼管的,你难道不明白朕的用意吗?
朕此举是为了息武兴文,哪怕国家动乱,边境吃紧,左右大臣也都可领兵打仗。
你要清楚,丞相的任务是宣明教化,评判冤案。
任命将相是朕的职责;况且史高是朕的近臣,朕难道不知道他的才能底细,何劳你越职举荐呢?”
一番话,让黄霸羞惭满面,连忙在尚书面前摘下帽子谢罪。
许多日子过去后,汉宣帝才下令,免去黄霸越职。
从此以后,黄霸小心翼翼地再也不敢向皇上上书进言了。
在黄霸任丞相五年后,也就是甘露三年(前51年)寿终,享年82岁,谥号定侯。
纵观黄霸一生,从花钱买官以来,几经坎坷,可是一心为民初心,从未改变过,无论是师从法家时的秉公执法,还是学习儒家后教化为先,黄霸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理想。
他廉洁奉公、一心为民,可谓是古代官员当之无愧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