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万字评论

2020-11-22 07:52 作者:电子圆件  | 我要投稿

原作者“天鹅海的葬礼”,搬运整理,侵删。全文约13000字。

个人分七档:拙作、庸作、凡作、良作、佳作、秀作、杰作

初看金后会觉得柯南一般,更多只是表面上的新鲜感作祟,终有一天回过头看会发现柯南的解谜趣味一样很赞,并且这种趣味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优劣之分,注意我这里说的是解谜趣味,不是指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

1.怪奇马戏团的杀人(2000)

以马戏团为舞台的事件,让人联想到克莱顿·劳森的作品群

本篇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作,确实,这部作品在布局上的趣味相对全系列的其他某些作品是相较平淡的,原作中人物刻画也是简简单单,整个故事就是普通的进展和过渡,但是,本篇的诡计工作真的非常秀逸,并且这种秀逸只有细细分析作者的思考过程才能领悟到的,先说最重头戏的密室诡计,它的实质无疑是最古早的密室类型之一,即通过身型矮小之人或动物进入缝隙有限的空间中完成杀人的伎俩,然而这种伎俩如果不加包装在如今读者看来,无疑是非常无趣的,我想作者最初就是从这个点出发,希望能够激活这种密室类型,那具体实施如何才能办到呢?这里的换位思路就是通过视觉诡计来混淆谋杀者的身型,使拥有这一作案条件的矮小者能够顺利规避于嫌疑范围外,本篇的这个视觉诡计恕我才疏学浅,似乎还未见过先例,并且在多年后驾笼真太郎的某漫画式叙诡作品中也将其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表达,可见这个诡计非常具有弹性,这里要注意的是,如果作者只是把这个诡计单纯的用展览会般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只是停留于诡计秀的程度,该密室诡计的另一个秀逸之处在于作者将混淆身型的结果的要素提炼出来,转化为巨人杀人这个统一的不可能犯罪类型,使全篇的大小诡计有一个统一的类型上的主脉,这一点比全系列大部分拥有复数诡计的作品要高出一筹,并且单独对该系列而言也是非常新鲜的不可能犯罪趣味,是一种突破,分析到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第一事件是发生在密室杀人之前的,但实质是作为密室诡计的铺垫存在,而第一事件本身也是物理性的诡计中暗藏着心理诱导的手段,简单漂亮!最重要的是,密室杀人的后续包装还连接了之前插科打诨中设下的貌似死前留言的伏笔,并且这个伏笔是通过简单的逻辑误导潜藏的,这点也让我深深佩服,因此尽管本篇的故事性和人物性相对一般,但它的诡计与伏笔工作却是异常成功且出挑…

个人评价:佳作
推荐度:高
喜好度:高

2.雪夜叉传说杀人事件(1993)

长篇第三作,以攻破“捷径”思路的不在场证明诡计为基础的一篇

本作最大的亮点,个人认为是画作中的不协调处出发对于某被害者的利腕做出的推理,并通过被害者自身心理分析做出两种不同判断,这点是比较有趣的,而逆转成立的基准点也是有另外一处细节推理做确保,但是,本篇的诡计只能说是普通的鲜艳的程度,单纯的诡计秀的感觉,逻辑上的趣味基本没有,只是通过简单的伏笔工作做出提示,因此表面上看很华丽,但实质无法给予我个人提高评价的要素,另外尽管犯罪计划性是通透的,但起到绝对性误导侦查方作用的密室工作实在是太傻了,不是吗?人际关系的交叉点尽管早有给出,但真凶动机的提示却是完全没有的,煽情做得再好,但公平解谜而言,也纯粹是马后炮,起不到任何作用,人物的丰满程度上偏向性也很重,其中有几位也流于堆砌,早期作品不成熟的地方全都彻底曝露出来…

个人评价:凡作~良作(气氛与动机勉强加分)
推荐度:中
喜好度:中

 

3.魔犬森林杀人事件(1998)

藉由心理悬疑与心理圈套,双重“心理”意图凝结的系列异色作

本作最大的特征,自不必说,是特殊状态下的被动封闭环境,并藉由存在未卜的刻耳柏洛斯这一要素波动读者的情绪,以达到心理悬疑的目的,前者即使跳出该系列,也是很鲜艳的舞台设置,后者则是该系列擅长的伎俩,例如悲恋湖就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接着在这个基础上,凶手全盘藉由纯粹心理圈套展开的操控技巧,和一系列小道具的事先或远隔利用也是非常成功而有趣的,最后压轴的意外真凶的设置看似唐突,但其本身也是在精细计算的基础(尤其是利用某事件,有效规避于事件旋窝外的伎俩)上有效达成,作为该系列开启短篇路线后,长篇归来的第一作还是比较信服,只是诡计毕竟多少过于质朴,要取得佳作以上的评价始终比较困难吧!

个人评价:良作
推荐度:中
喜好度:高
  

4.魔术列车杀人事件(1996)

所谓艺术性犯罪的展现,天才与恶魔对决的高昂感充满的一作

本篇最大的亮点,个人认为是玫瑰炸弹的双重作用,将最初事件的两套不可能犯罪缜密连接在一起,使之从普通的大魔术一举进阶至时间与空间的规模上都大大提升的超大魔术,这种小道具最大效率的多重利用是令我深深佩服的技巧,再者是利用断线傀儡做预告杀人隐蔽地掩饰了分尸的目的,也是不错的辅助诡计,而这个比拟杀人产生的尸体演出效果更是个人心中推理漫画里争一无二的冲击性的名场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这出魔术看似奢侈而不计成本,实质都充满了凶手精密冷澈的计算,不过本作的缺点也很明显,尸体消失的魔术的借鉴度自不必说(从诡计原理,到具体操作、再到运用舞台),解决的过程也只是普通的破绽给出,便得出结论的粗俗的解法,而尸体移动的魔术更是在数十年前便有更加成熟的先例存在(尽管从金田一少年的主创口中得知,是他们自己思考而得的技巧),但不能否认在具体整合上作者赋予这部作品的无比高昂感以及前面提到的几处秀逸点是无法忽视的,因此始终是值得推荐的一册吧!

个人评价:秀作
推荐度:高
喜好度:高

5.魔神遗迹杀人事件(1997)

过渡性质的一篇,典型的失败作

本篇的隐藏创作意图,个人认为是作者有意识得将旧版早期作品中出现的大量元素提炼出来,融汇进该作中,从而起到某种意义上的总结之用,之后则可藉由洗练调节的佳作速水玲香诱拐杀人事件进一步做过渡,顺利通往短篇创作的新领域,比如第一幕密室杀人的骗招→歌剧院座馆杀人事件(这里不谈这些技巧最初的源头)、镜像的秘密→校园七不可思议杀人事件、魔阵村俯瞰画面的既视感→异人馆村杀人事件、藉由蒙面造型施展的一人两角的诡计&意外的血缘关系→飞驒机关宅邸杀人事件等等……但具体看来,这种看似面面俱到的做法实际上根本就是填塞过度,尽管涉及了各种早期作品挑战过的技巧,但放在这里却没有一样真正做好,并且造成全篇主题散乱,核心工作不明,不过话说回来,本篇怪人造型的压迫感与其魔性倒是个人感觉全系列数一数二的,只是这种额外的装饰性要素,也不可能对具体评价产生任何实质影响…

个人评价:庸作
推荐度:低
喜好度:低

6.异人馆旅馆杀人事件(1994)

超无聊作,读后感最差

多数登场人物刻意到令人反胃的恶俗感自不必说,所谓真凶意外性的玩弄也不过是公平性缺失外加自作聪明的手段,藉由平庸到蠢蛋一般的双胞胎圈套来解决最大矛盾的伎俩更是令人哭笑不得,最糟糕的是,密室诡计实在是凡庸无比,借鉴笹沢左保某名作还算其次,舞台与具体构造也没有任何新鲜之处,最关键的是这种时代倒错感超过三十年以上的技巧作者你也好意思搬出来?该系列早期量产型作风所注定造成的重大缺陷完全曝露出来,而对于一些简单透顶的伎俩更是装模做样的过度阐释,几处小技巧的联系性也不过是单纯叠加的感觉,毫无真正称得上长篇的架构用意,纯粹是将短篇物单纯复杂化罢了,最多用一点普通到可以自圆其说的逻辑线条加以整合,根本是自图方便的做法!真是该系列早期糟粕一个都不少的彻彻底底的大拙作…

个人评价:拙作~庸作(犯罪计划性勉强加分)
推荐度:低
喜好度:(最)低

话题一:“恶女”三连弹的起首?

这篇开始该系列连续三篇都是女性凶手:异人馆旅馆、绞首学园、飞驒机关宅邸。当然,我把中间一篇称进“恶女”肯定会引来非议,这里只是说话图个方便。其中异人馆旅馆和飞驒机关宅邸的这两位恶女,都有一个共同处,就是人生非常坎坷,年轻时的经历使之扭曲,但同时又不断向自身的命运反抗,结果都是招来不同程度的讽刺性的结局。

话题二:密室构成的延伸

据说金田一少年的主创最初是由光线透过家中绿色窗帘,而启发出这个诡计的思路,但要使之具象化,自然需要诡计所需的舞台,如果我们先不看舞台形成的缘由,红色部屋本身是很缺乏现实度,所以要给这个舞台的形成添加成令人信服的成因,这里就用到了麻药患者对颜色的偏执症,不仅确保的犯罪舞台的可信度,也和故事背景融合在一块。

布置周到的密室工作光光靠诡计的包装还是不够的。这里侦探方也指出了凶手制造密室杀人的缘由,就是在于犯罪计划一开始就直指将凶手身份嫁祸于他人的目的,所以才采用看似劳苦的不可能犯罪的做法。而孪生子的身份、通向其中之一房间的密道,更可以说千载难逢的完成嫁祸的好条件。因此凶手也是想方设法利用这个房间完成既定的密室杀人计划。

普通的犯人在制定完行凶计划后,会不惜一切代价的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本案凶手却不巧遇到意想不到的佐木的搅局,不得不兵行险着,改变了杀害虹川的策略,并迅速圆了一套杀害佐木动机的说辞,照旧嫁祸于花莲。这种急中生智的临场应变,改变杀人剧本,而不单单是湮灭破绽的,金田一少年系列中我还能一下子想到的有歌剧院座馆·新的杀人。

话题三:犯罪计划的破绽

凶手的整套犯罪布局计划性很高,但实际操作中却依然免不了破绽横出,一个最明显的矛盾就是在执行密室杀人时使用无线电话而并未使用更符合犯罪逻辑的有线电话,其结论就是无法使用,这就成为密室杀人诡计的突破口,本身便富含刻意性、暧昧的密室构造(尤其是令人玩味的犯罪时间与密室是否成立的关系上)逐步瓦解,表面上是密室的不可能犯罪,实际思路则是空间与时间的误导,这里也看得出作者将最初诡计构思延伸扩展的一番苦心。另外,凶手第一幕杀人的破绽也是非常有趣的构成,在掩盖的过程反而形成了更大的刻意性,真是欲盖弥彰。

话题四:与法兰西银币谜题构成的相似性

这点让我觉得很有趣,两者都是不可能毒杀→密室杀人(→嫁祸他人)的谜题构成,并且都是以酒店宾馆为舞台的现代性密室。再加上二者都有着心理圈套作品的烙印标签,凶手也都是有着前科又不屈服命运而抗争,结果反糟讽刺性结局的悲哀之人,是不是可以说是姐妹作了呢?貌似有不少吧友也是同时喜欢这两个事件,我想原因之一就是这些暧昧的相似性吧!

 话题五:意外性的真犯人

个人感觉本案的几个不可能犯罪诡计作者虽然都做了可信度和可行度的包装,但本身都是质朴地味型,缺乏吓人一跳的惊艳感,所以作者大概也想到了再在其他方面花上心思,这里就是真凶的意外性,一般金田一少年系列对意外的真凶设置都是只用一个套,而本案则用了两个套互补,一个是使用双胞胎诡计,但又不按诺克斯十戒,未作提前明示,最多用很细微的线索铺垫,再在解谜篇做伏笔回收,暗下双胞胎诡计是在犯规与不犯规之间徘徊的雷区,但第四幕嫁祸毒杀的伪证据部分也很大程度给人以引向这个层面思考的假象,但作者坏就坏在这个地方,再用了另一个套、凶手的职业属性继续规避嫌疑,当然,在漫画中凶手候选名单是给到她的。

区别就在于凶手的职业属性并不是纯粹的诈欺读者,刻意寻求意外性,而是确确实实地融入了凶手的犯罪计划,并作出了伏笔,比如最初寄送晦气的猫之断首,以及弄乱准备室的目的性,都是凶手借身份巧妙入局的微妙手段,此外还有短暂让金田一少年远离犯案现场的意义等,不过这里我有一个疑问,反正杀一个是杀,杀两个也是杀,凶手当时为何不干脆把金也杀了呢?

为了让凶手的职业属性和孪生姊的身份这种单纯拆开刻意的设置让人信服,且骗局更加完满,作者又为凶手添上了一段痛楚辛酸的前科和“波澜壮阔”的奋斗史,尤其是到了读者诘问整容缘由的关键部分,使用了替代“已死之人”,得到新的人间身份的设置和解释,一定程度上也掩饰了读者所想寻找的和犯案动机有联系的群体,从这点上说,和系列早期的异人馆村杀人事件中六星龙一杀小切田,替换掩盖身份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一个是既定布局,而另一个则是后来才反过来利用的条件,巧合的是,这两个“异人馆”前缀的事件的背景都和麻药有关。 

话题六:怪癖之人的堆砌

本篇和金田一少年早期的很多案件一样,出现了不少怪癖之人,如言语寄宿于人偶的男人,双性恋的变态,以及胎记映于脸颊,称呼某人为姐姐大人(黑子:啊嚏)的百合女,不过这些人更多只是渲染异常氛围和转移读者视线的作用,并未对情节发展产生实质的作用。

补:关于话题一的余话

异人馆旅馆、绞首学园、飞驒机关宅邸,这三个连续的女性凶手的案件——
都是在1994年内连载完成,并且也都是漫画12话的长度。

7.金田一少年的杀人(1994—1995)


冷酷风格与本格推理剧融合的力作的一篇


本作的主体构成无疑是大篇幅的逃亡剧描绘,该系列各个常驻配角的登场更是凸显了它的力作之感,然而请不要小看这种惊险剧式的展开,仔细观察,这里的每个场景与发展都是被作者精心雕琢的,绝不是那么容易写成的事,在这其中又予以“知情者相继被杀”的心理悬念设置作为推动剧情前进的主脉,老练得当的处理,而本案在本格推理方面的基础工作也准备得底气充足,无足迹犯罪的手法干净洗练,对于凶手遗留现场的行凶证据的推理更是一环接着一环,思路缜密清晰,并且解谜篇中所回收的细节与伏笔都被作者悉心巧致地融入布局之中,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金田一少年系列注重对凶手的情感刻画,但对多数登场角色肖像描写的偏重性与脸谱化却一向很重,包括有些作品的凶手形象在解谜篇前也并无多大突出,但本篇中登场角色的形象都较为鲜活,一些小的细节也能举手投足间流露出鲜明的性格特点,作者不单单是利用有张力的情节,更懂得利用有张力的人物推进作品的可读性,确实是各种意义上的佳作…

个人评价:佳作
推荐度:中
喜好度:高

8.绞首学园杀人事件(1994)

诡计的盛宴!奢华而又质朴的一作

这部作品在金田一吧了解我的人都知道,一直是放在自己心中全系列NO.1的位置,别的不说,作者对于诡计的投放量和勾勒犯罪布局的复杂程度都是数一数二的,既有独创性的小技巧,利用经典思维盲点在特例犯罪舞台上重新包装的大诡计也是相当成功,醍醐味满溢,并且诡计的破绽与细小的伏笔都是巧妙渗透进故事发展和人物塑造中,在谜面的包装上,画作的真相更是香气满溢,令人难忘,可谓每个细节都被作者精心包装了,与社会派问题作融合的意图又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张力,尽管多少还是有一点缺陷,例如部分登场人物的脸谱化和解谜篇某处理的刻意性等,但已经让我非常满足,再加上全篇质朴地味的氛围,着实是诚心踏实的杰作…

个人评价:(最高)杰作
推荐度:高
喜好度:高

9.雪灵传说杀人事件(2007)

第二部中名作呼声颇高的一篇,结尾融合卡尔某作以来的不否认怪奇渲染做点缀

“二流的魔术师只会欺骗观众,蒙住观众的眼睛,一流魔术师则会调动观众的自尊心,和观众分享快乐…”,本篇中某个误导的技巧正体现了这个道理,而作者通过强制加深读者对于一人两角手法的印象,来达到两人一角手法的思维突破,这种逆向思考的醍醐味,更是出挑成功,不在场证明工作中某个小技巧的运用也是非常巧妙,然而,对于一部拥有复数诡计,且单独某套手法抽出来看并不具备实施道具的唯一性(换句话说,可以替换成其他不可能犯罪),只是将数个短篇型的诡计通过简单的逻辑线条连接,再独立增加它们的诡计厚度,从而构成长篇的作品,能够因为其中一部分的不可能犯罪工作较为完善,就代表作品的整体评价吗?首先,该类角色诡计本质上毕竟是陈腐古早的技巧,并且它既不像《电脑山庄杀人事件》将其融合进崭新的犯罪平台,又不像《飞驒机关宅邸杀人事件》使之与动机之谜、传说比拟一并结合,浑然一体;再者,其他诡计方面,密室手法很笨拙,严重匮乏解谜后的畅快感,死前留言的处理也是随随便便,流于敷衍,基础工作的良莠不齐和细节上的马虎都大大降低了作品的整体质量…

个人评价:良作
推荐度:中
喜好度:中
 

10.电脑山庄杀人事件(1996)

本篇和歌剧院座馆·新的杀人一样,作者在揭示真相之前给出了“挑战读者”的桥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说是有自信才会这么做,当然啦,像幽灵客船杀人事件等作因为要安排戏剧性的揭示真凶的场面而不得已牺牲这个与读者最重要的互动环节也是无可厚非……

电脑山庄杀人事件我想是金田一少年全作中都非常少见的完全以逻辑性的犯罪布局与诡计撑起的作品,只是对诡计所应用的平台加入的新鲜的元素而已,天树本人自不必说,即使是双原作时代像这样不借助小道具而完成的核心诡计也是相当少的,当然说穿了也只是两人一角的把戏

角色诡计的把戏本身可以说是非常老套的伎俩,引用横沟正史《黑猫酒店杀人事件》(1947)里的一段话来说——“二十年前,我曾经将某杂志的侦探小说加以分类,我认为,“一人两角”型、“密室杀人”型、“无面尸”型是侦探小说最主要的三种形态。二十年来,侦探小说已经有相当大的变动,但前面提的三种形态,仍然是侦探小说的主流。”(这里稍微注解一下,在鮎川哲也兴起之前,不在场证明(至少)尚未成为日本推理小说的主流谜题)

但就是这种非常古拙的诡计设置,在金田一少年的诸多事件中似乎比其他新鲜的技巧更受大部分读者欢迎(尽管个人的立场是觉得奇怪,而不能理解的),譬如像飞驒机关宅邸中两人一角(说得更准确一点,算是三人一角)与无面尸诡计的融合就非常成功,当然这个诡计的进一步拔高还和与动机浑然一体的包装有关,另外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就是雪灵传说杀人事件,该案的一人两角与两人一角的并存搭配可以说是金少第二部里很少见没有借助到新鲜道具的诡计,而这个已经被用烂的技巧反而深受读者的好评,是因为角色替换诡计更容易凸显纯粹的逻辑性吗?不,我觉得没这么肤浅,雪灵的这个诡计真正成功的原因我想是误导与思维的反转而产生的醍醐味,正好和一万米高空的杀意里那种拙劣单调的表现形成强烈对比,同样的电脑山庄杀人事件的角色替换诡计也是有其他的趣味包装才会令人感到鲜艳的,我想大致有两点吧,一个是新鲜的诡计应用平台:虚拟网络,另一个是叙述性诡计巧妙插入……

土屋隆夫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诡计将会用尽的论调,只是失败者的胡言乱语,它完全无视于人类思考力的无限可能性。电话的发明,催生出电话诡计;照像机的普及,使得照像机诡计被设计发明;电脑创造出了电脑诡计;高楼饭店与新干线成了推理小说的诡计之一。”

把最新鲜的、大众普及的产物即时消化运用于诡计施展的平台可以说是推理小说百年发展的固定趋势、亘古不变,就好像当年的福尔摩斯系列运用了当时少见的科学搜查而大受欢迎一样,但其中很大一部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罢了,举一点古早的例子,鮎川哲也《黑色皮箱》中的时刻表诡计,松本清张《时间的习俗》中的相片诡计,本质依然是对平行思维、逆向思维、对称思维的思考,舞台道具充其量只是一个新的载体,天树的这篇《电脑山庄杀人事件》,既新、不落俗套,同时也依然是经典的诡计设置,小说最基础的工作就已经比较成功了

对长篇来说,有了好的诡计还不够,还要看怎么通过包装,让它从短篇型的诡计提升到长篇型的诡计,另一方面通过布局的技巧添加绝妙的误导和伏笔,就误导而言,我也体会不到当时初读的心情,所以也说不清楚,不过作者能够轻巧地利用这个独特的角色替换诡计,顺势插入叙述性诡计的意图还是非常有趣的,某个设置也让人一下人联想到绫辻行人的《十角馆的杀人》
 
不过我真正最喜欢这部作品的地方,倒不是前面讲到的这几点,而是作者对小说谜面的进一步包装、凶手对辅助诡计的精湛运用、以及在最初杀人顺序安排上的大胆心细——

对小说谜面的进一步包装自然是指那个死前留言了,这个可以说是非常精妙的伏线,不仅加深了悬疑,而且以个人的经验谈来讲,如何巧妙的包装谜面真的是很有趣的技巧,这里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诡计本身产生的错位感,在揭开这个谜底的刹那,非常有醍醐味,假想一下,这个死前留言其实是可有可无,但正因为有了这个死前留言,逻辑的趣味、谜题的厚度更加充实!

辅助诡计的精湛运用,则是指那个看似恶作剧般的恐吓电话,它对本案核心诡计的硬度有了非常好的加强,并且本身确实是简单巧妙的心理诱导,这种简单的心理诱导本身单独抽出最多只能作为短篇,作为长篇就显得过于干瘪,但在本案中作为辅助诡计后,便让我觉得非常甘醇,并且这个恐吓电话刚抛出时那种不明所以的怪异感和气氛的陡然紧张的效果也让我深深佩服!

然后最重要的就是非常强硬的和诡计水乳交融的杀人顺序的安排,举个象棋的例子,红方开局走当头炮后再挺三兵,和走仙人指路后再驾中炮,单纯从结果上看好像对红方没什么区别,但对黑方将会采取如何的对着将有完全不同的影响,把这个思路移植到谋杀案里,表面上看,一起连环杀人案,先杀甲、再杀乙,或是先杀乙、再杀甲,没有区别,但对于一部真正缜密的推理剧来说,它可以在杀人顺序的必然性上作强调,不仅诡计与诡计之间要有逻辑性,它的犯罪布局也要有刚硬的逻辑性,而本案的凶手不仅强在于电脑山庄中的最初三桩作案与诡计安排严丝密缝地拼接,非常强硬,并且这种果敢的连杀三人的气魄更是让我怵然,真可谓大胆心细!

金田一少年系列中的推理大部分都是真相直陈,然后伏笔收回这样简单的解说工作,因此我个人来看其作品的逻辑优势与其说是在侦探方,不如说是在凶手方,电脑山庄杀人事件可以说是完美表现出了这个特征,凶手的犯罪,尤其是最初对不在场证明的取得实在是宏大、细腻、缜密,并且和某些早期诡计陈腐的作品相比,又有不落俗套,有其新意的地方,再加上全篇非常纯粹的逻辑美,可以说是解谜推理原点的游戏性才有的感动,因此我真的非常喜欢这个案子,回过头看作者会给出“挑战读者”这样的古典桥段,也有基于这样的思考吧!

11.黑死蝶杀人事件(回帖)

楼主: 黑死蝶的凶手是我最不欣赏的:1、与妹妹形成事实婚姻(乱伦);2、杀死两个妹妹,间接害死母亲(灭亲)。

其实这段话从侧面来看也确实反映出血缘真相的意外性,以及它所带来的悲剧性、冲击性这个读者看来的亮点实际潜藏的弱项,即作者包装这个卖点其实并不需要太多推理创作上的技巧,或者说是高层次的技巧。因为它和凶手的犯罪计划本身是不存在实质性的并存互补的联系的,最多算是和“凄美姊妹虐杀剧”这个主题同属横沟风味,简单的伏笔,就可以埋下这个包袱,甚至不埋伏笔,直接抖出这个包袱,也有模有样。
那个不在场证明我蛮喜欢的,算是有个亮点确保(漫画里还用了彩图说明,挺取巧的),虽然拖来拖去、量产作风的剧情看得沉闷,抖个深山日影出来骗悬念也没起多大帮助,反而搞得目的不明,但也不算自己心里过大的不满点,不至于沦为“最”,而意外的真相对我来说评价上没加没减。
这个叫“隐身人”诡计,始于布朗神父系列的某篇,也是天城一认为的广义密室诡计的最高境界,简单地讲就是物体在你面前,却通过某种方式与场景融为一体,让人无法发现,过去大多数这类诡计都是凶手将自己隐身,包括金少的蜡人偶城也是,而这篇里凶手是让死者“表演”,让她的尸体隐身……
印象里让尸体隐身(甚至直接从人间蒸发)的方法,最常见的是分尸,即改变尸体的物理形态,例如松本清张《×之×》、二阶堂黎人《×××事件》、岛田庄司《××、××》等,而金少这篇作者能想到这种方式完成这类诡计,真的让我眼前一亮,至少我觉得很有想法
 

12.速水玲香诱拐事件(回帖)

我始终不太理解速水玲香诱拐为何如此不讨好,表面上看似乎没有某些复数作案的长篇大作来得复杂,但仔细推敲却是主题明确,构思精巧,布局灵活,节制的篇幅中尽善尽美的一作,远比某些空有气势的所谓力作来得充实,并且作为都会风貌的爱憎悬疑剧,它的人物塑造,矛盾关系,动机说明也是洗练而干净利落。
胡须长短的不同,鞋子的脏痕程度,这些细致的破绽伏笔,我认为都是这篇的优异处,其实我恰恰认为本篇的亮点其一就是解说篇,从凶手犯案计划可能成立的伏笔到犯罪计划确实成立的破绽,再到犯罪诡计可能存在的破绽,最后是犯罪诡计确实成立的证据,都是坚实缜密的推导和有力的伏笔回收。
然而为了达到这个缜密贯通的解说,作者的伏笔破绽确实也是撒得太过密集,其中也的确有“口误”这样比较暧昧的证据,但仔细想来这也是本篇以悬疑性的诱拐剧展开的前提下,嫌犯限定工作无法即时确保(之后则用动机关系限定),而不得已将凶手的决定性证据以简单的伏笔解决的客观缺陷。
本篇的另一个亮点,则是表面上不单将悬疑色彩浓厚的诱拐剧与本格推理剧拼接,深层次更是有力贯彻了假途灭虢的精妙犯罪布局,而不在场证明也无疑是成功的基础工作,节制的篇幅中就能做到富有张力的情节展开与细节的缜密包装,人物塑造上最后还能给予人余味,至少我看下来是很满足的。
 

13.狱门塾杀人事件(回帖)

其实说到底就是推理小说的理论武装与实际操作的平衡的问题,这里引用一段森村诚一的话:“推理小说是很强调理论武装的,但是,“全副武装”的作品却往往会导致趣味性的不足,因而要武装得适度”,这里有一个很暧昧的词,就是“适度”,确实是蛮伤脑筋的,一般来讲,日本的推理小说的诡计都喜欢用一个现实中极不可能的情况为基础,再对其进行包装,让它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变大,金少里这种做法比较成功的例子大概是蝋人偶城吧!狱门塾这篇的诡计本身也是非常微妙的,作者自己肯定也感受到这点,因此确实有做了一定的理论武装,尽量去除它毛糙的地方,比如食堂的隔音效果,出行携带用品的数量控制等等,多少来说,还是比较负责的,而有些细节到底算不求甚解,还是为了保证“浪漫”,而无奈规避,也要看每个人不同的理解,楼主会感到不满,是可以理解,我自己则因为其他方面的表现,还是比较肯定…

这篇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大抵是它是解谜推理漫画里少见的“大诡计”,很多情况下作者要把自己所收集的小诡计的点子整合在一块,成为一部结构紧凑的长篇,会在真凶身份上作文章,也就是通过“意外的犯人”来压轴,这当然也符合推理小说最基本的趣味——寻找真凶,比如推理小说名作里就有《X的悲剧》、《狱门岛》、《人偶为何被杀》、《溶于雾中》、《失控的玩具》等如星海般广博的例子…而推理漫画中侦探学园Q的幻奏馆杀人事件与栖龙馆杀人事件两篇也是同样的道理,而金田一少年中的法兰西银币看上去是大心理诡计套小心理诡计,但从作者构思角度来讲,也是让真凶通过嫁祸表象犯,产生让自己规避于搜查圈之外的效果,核心依然是在表现whodunit的谜题趣味…但,狱门塾是不同的,它是完全通过大的不可能犯罪诡计来统一小的不可能犯罪诡计,以此形成宏大的诡计规模,就我的印象里,推理漫画中像这样作者有意识的设计大诡计的作品似乎无它,也难怪天树当年会说这是他设计过的最复杂的一案,另外就是,这篇的核心诡计尽管较容易看破,但具体实施时却有不止一层的不可能犯罪高墙树立在其面前,这会给读者一种疲劳感,看似已经连关键处都看透,但却无法整合出全貌,这样既调动了读者的自尊心,又反过来给予读者受挫感,是很多推理创作的老手喜欢卖弄的技巧

14.蜡人形城杀人事件(回帖)

我觉得本篇精华在于比拟杀人的立意,它是一个后之先的比拟杀人,并非像很多比拟杀人那样只是掩饰真正的犯罪技巧,而是直接借助人偶模仿的手段完成诡计,具体的思路一是利用人偶与人的相似性,来达到“隐身人”诡计的效果,二是在这之前就通过心理渗透、抛出假象,诱使当事者做出临场错误的判断,后者通过作者悉心的安排,又起到了渲染第一幕杀人震撼感的作用,前者则可以说是包装诡计的教科书,本身那个“隐身人”型诡计单独拿出来,是有很多漏洞在的,但作者添加了各种辅助圈套以加强这个奇想天外的思路,简单列举一下:拆掉城堡里的电灯,使得房间只能用烛光照明;服饰的安排上有意做出区别,使得凶手具体操作时方便脱身;为了让服饰的区别显得不那么突出,事先安排了换装舞会给当事人留下看似较为自然的印象,可以说这个诡计不仅有一个好的大思路,它的细节工作也做得比较完善,最最重要的还是该“隐身人”诡计能与后之先的比拟杀人意图完美融合,可以说是一套比拟剧达到双重圈套
单单有这个支撑全作核心的原创性高、完成度高的诡计还是不够的,作者为了加强人偶这个犯罪特征物在本篇中的地位,还更借此立体地包装谜趣,比方说第三幕杀人的人偶流泪之谜,就是趣味性很高的伏笔,一来从逻辑角度给出破解凶手大圈套的破绽,二来它还是利用蜡人偶这个道具本身的特质给出的,很精致的安排,此外也可以发觉这个场景也很有艺术感,这也反映出了本篇整出杀人大剧的概貌:艺术性的犯罪,既然是艺术性的犯罪自然也少不了经典的犯罪舞台和各种渲染古典式怪奇的元素和物件,它的怪奇性古典推理气质从各个方向弥漫开来,名侦探聚集一桌的设置也进一步加强这种奢华感,只是人物性上的漫画化脸谱化确实不及该系列其他某些佳作,除了像人偶流泪之谜,第二幕里比拟杀人与实际杀人所用凶器的微妙差别,也看得出是作者出于公平性考量而给出,不过之后那个盐渍的证据性破绽就让我觉得有些刻意了
当然,伏笔给的到底算好还是不好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但就本篇诡计的原创性与通过大的架构统一整体,三者并重而言,让我觉得大大解决了金少常见的几个让我不太满意的地方,一是诡计的既视感较强,二是欠缺我心中的真正长篇的趣味,单纯是用一条简单的逻辑线将几个短篇叠加串联的感觉,同时因为诡计新鲜度高,骗局厚度够深支持,也顺势解决了金少另一个常见缺点,即解答浅显的问题时也刻意复杂化、高深化的渲染,再加上作者赋予这个诡计的理论武装不仅足够充足,且尽管是通过道具完成,但本质依然是扎根于心理盲点,追求逻辑性的趣味,因此也不存在近期某些作品容易引人非议的点,至少这几方面都能给我留下绝佳的印象。

《金田一少年事件簿》万字评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