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解脱道论的安那般那修法

2021-04-10 15:03 作者:瞬龙月时夜  | 我要投稿

什么是念安般?

安,就是入息;般,就是出息。

以彼念(所缘念)、随念、正念,现念于出入息相,就是所谓的

念安般。

什么是修性念安般?

心住于彼(所缘)不乱,就是所谓的修。170

念安般何相?何味?何行处?

念安般,以令起安般想为相。

以触思维为味。

以断觉为行处。

3.7.1.

功德

修念安般行,能获得什么功德?

一个人若修行念安般,得成寂寂,得成胜妙,得成庄严、可爱,

得自娱乐。

修行念安般,能将数数(接二连三)生起的恶、不善法除灭。

修行念安般,令身成不懈怠,眼亦不懈怠。

修行念安般,令身成不动不摇,心亦成不动不摇。

修行念安般,令四念处成满,令七觉意成满,令解脱成满。

修行念安般,为世尊所赞叹,为圣者所住止,为梵志所住止,

为如来所住止。

3.7.2.

修行

怎么修行念安般呢?

初学坐禅之人,可前往阿兰若(无事处,一般上指寺院),或树

下,若任何宁静的地方(寂寂处),端正身体,结跏跌坐。

坐禅人,随念于入息,随念于出息。

当长息出时,清楚的知道我长息出。

当长息入时,清楚的知道我长息入。

当短息入时,清楚的知道我短息入。

当短息出时,清楚的知道我短息出。

清楚的觉知自己的入息和出息,清楚的觉知什么是喜、什么是

乐、什么是自己之心所行。

令心行成灭,令欢喜心、教化心、解脱心生起。

见无常、见无欲、见灭、见出离。

就这样,觉知于自我的出入息。就这样从自我的出入息,觉见

出离。

于此出离觉,令所学习的安(安止定)现前,就是系念住于鼻

端或于口唇。此二处是出入息所缘处。

坐禅人于出息、入息时,以安(安止定)系念于鼻端、口唇二

处。171

以念观触,或以现念令息入、以现念令息出。

现念于入息时,不作意;于出息时,也同样不作意。

该出、入息所触鼻端、口唇,以念观,知所触。

现念于出入息,就好象一个人正在以锯子解木,从来都不去关

注(作意)于锯子的来去。

同样的,坐禅人于入、出息时,也不作意于入出息想。

所触鼻端、口唇,以念观知;以现念令息入,以现念令息出。

3.7.3.

过患

坐禅人,若于出入息时作意于内外,其心必成乱。心若起乱,

其身及心必成懈怠、动摇。这就是修行念安般的过患。

同样的,坐禅人也不应该作意于最长息,或最短息。如果作意

于最长息或最短息,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动摇。这就是过患。

同样的,坐禅人也不应该作着于由出入息所生起的种种相。倘

若作着,心之其它因缘成乱。当心成乱时,其身及心皆成懈怠、动

摇。这将造成无边的过患。

当出入息生起无边触时,应当作(无边触)想。这么做不会造

成心乱。

当心作迟缓或利疾时,就不应当继续精进(修行)。心作迟缓时 ,

继续精进将成懈怠、睡眠。心作利疾时,继续精进,将成起调(掉

举 )。

坐禅人,其心若与懈怠、睡眠共起,或与调(掉举)共起,其

身及心成懈怠、成动摇,这就是过患。

3.7.4.

安般相

坐禅人,以九小烦恼清净心,现念于出入息,彼(所缘)出入

息相因而得起。

所谓的相,就有如抽绵(名贵衣料),抽古贝(名贵衣料),当

身体与它接触时,有乐的感受,有如凉风的感受,这就是所谓的乐

触相;于出入息也一样,当风触及鼻端、口唇时,以念作风想,而

不是以形色作风想,这就是所谓的相。

坐禅人,以于风相已修、多修,令风相成增长;由鼻端增长于

眉间、额头,成多处住,令整个头充满风相;风相从此逐渐增长,

充满全身,进而获得身猗乐(轻安乐),这就是所谓的具足。

有些坐禅人,一开始修学念安般,就见到烟、雾、尘、碎金及172

种种色等异相;感觉上如针刺、蚁啮。

这时候,坐禅人如果心里不明了,于种种异相作异想,就成为

颠倒,无法成就出入息想。

坐禅人如果心里明了,于各种异相不作意,不起异想,系念于

现入息、现出息;将一切其余诸想,作意于出离,这么一作意,异

相即灭。

3.7.5.

自在

坐禅人从念安般得微妙相,心不放逸。

坐禅人系念于现入息、现出息,于彼(所缘)念安般,得相自

在。

坐禅人以相自在,而生起修行欲。

坐禅人以欲自在,系念于现入息、现出息,于彼(所缘)念安

般,喜心成起。

坐禅人已得喜自在、欲自在,系念于现入息、现出息,于彼(所

缘)念安般,舍心成起。

坐禅人已得舍自在、喜自在、欲自在,系念于现入息、现出息,

于彼(所缘)念安般,其心不乱。

坐禅人若心不乱,则诸盖皆灭,禅分因而得起。

这时候,坐禅人已得入寂灭之殊胜四禅定。

其余部分参阅念佛。

3.7.6.

安般四行

先师(佛陀)曾经教导四种修行念安般的法门:

1.算(数息观)。

2.随逐(随息观)。

3.安置(止息观)。

4.随观(随观观息观)。

3.7.6.1.

算(数息观)

什么是算(数息观)?

坐禅人,从最初的出息和入息,从一数到十,过十不算。或从

一数到五,过五不算。在数息的过程要专意,不要失误。就这样的

算,一直到离算为止,这种从算出入息一直到念住得过程,就是所

谓的算(数息观)。173

3.7.6.2.

随逐(随息观)

什么是随逐(随息观)?

在摄算时,以念无间的随逐于出入息,就是所谓的随逐(随息

观 )。

3.7.6.3.

安置(止息观)

什么是安置(止息观)?

鼻端或口唇是入出息所触处,于彼(所缘)鼻端或口唇作风想,

令念住,这就是所谓的安置。

3.7.6.4.

随观算(随观观息观)

什么是随观(随观观息观)?

随观于由触自在及触自在所生起的喜、乐等法相,就是所谓的

随观(随观观息观)。

3.7.6.5.

小结(四行)

修算(数息观),是为了觉灭,令得出离觉。

修随逐(随息观),是为了灭粗觉。于出入息作念无间。

修安置(止息观),是为了断于心乱作,令得不动想。

修随观(随观观息观),是为了受持想,是为了知胜法。

3.7.7.

二行

坐禅人观想于长出息、长入息,短出息,短入息;这样的修学,

只不过是方便所作,为了增长及超越(过)其自性,这就是所谓的

长性者现智;这种智,就是为了现起不愚痴、事(业行)。

什么是不愚痴、事(业行)?

坐禅人,得身心猗(轻安)后,以入出息念,现作念住。这时,

其出入息成微细,出入息微细,成不可取。这时,坐禅人,于长息

随观作长,乃至息相起住。当息相已起住时,以自性相应作意,这

就是所谓的不愚痴、事(业行)。

此外,当心消息时,出入息有时作长、有时作短,这种情况,

更应当精进修行。

此外,坐禅人要于自己所作事(业行),要令分明相生起,就应

当更加精进修行。

修学念安般的坐禅人,知一切身我的出入息,这就是以二种行,174

知一切身。二种行就是:1.不愚痴、2.事(业行)。

3.7.7.1.

不愚痴

什么是以不愚痴知一切身?

坐禅人,系念于安般定,身心喜、乐,触成满。因喜、乐触满

一切身,成不愚痴。

3.7.7.2.

什么是以事(业行)知一切身?

系念于出入息,就是所谓的色身与出入息事(作业)一处住。

心、心数(心所)法,就是称为身;色身也称为身,这就是所

谓的一切身。

坐禅人,就这样以见知一切身。

虽然有身,但无众生、无命。

这种学,就称为三学。1.增上戒学、2.增上心(定)学、3.增

上慧学。

什么是三学?

如实戒,就是所谓的增上戒学。

如实定,就是所谓的增上心学。

如实慧,就是所谓的增上慧学。

什么是学?

坐禅人,以此三学于彼(所缘)事(业行),以念作意而学之,

虽然已修,还要多修,这就是所谓的学。

令此身行令我出入息成灭,这就是所谓的学。

什么是身行?

所修的出入息,就是身行。曲伸形随神,动踊振摇,就是身行。

就这样于身行,现令寂灭。

此外,于粗身行,现令出入息寂灭,以细身行修行初禅。

从彼(所缘)初禅,以最细,修行,学第二禅。

从彼(所缘)第二禅,以最细,修行,学第三禅。

从彼(所缘)第三禅,令灭无余,修行,学第四禅。

3.7.8.

十六特胜观

当出入息已灭无余,又怎么修行念安般呢?

以善取初相,以灭出入息,其相得起,成修行相。175

怎么说呢?

3.7.8.1.

知喜我出入息

知喜我出入息。

坐禅人,于诸禅相,以知喜为事(业行)。

坐禅人,现念于入息、现念于出息。于第二禅处起喜,彼(所

缘)喜以二行成知喜我出入息。二行即:不愚痴、事(业行)。

3.7.8.2.

知乐我出入息

知乐我出入息。

坐禅人,入定成知喜。以不愚痴、以观、以对治、以事(业行),

成知乐我出入息。

坐禅人,现念于入息、现念于出息。于第三禅处起乐,彼(所

缘)乐以二行成知乐我出入息。二行即:不愚痴、事(业行)。

参见前面之论述。

3.7.8.3.

知心行我出入息

知心行我息出入。

于修学上而言,心行、心受、心想完全一样。

坐禅人,于第四禅处,起彼彼(彼所缘)心行,以二行成知心

行我出入息。二行即:不愚痴、事(业行),参见前面之论述。

3.7.8.4.

知心受我出入息

知心受我出入息。参阅知心行我出入息。

3.7.8.5.

知心想我出入息

知心想我出入息。参阅知心行我出入息。

3.7.8.6.

念寂灭心行我出入息

念寂灭心行我息出入。

于修学上而言,心行、心受、心想完全一样。

坐禅人,致力于学习如何令粗心行寂灭。参见前面之论述。

3.7.8.7.

念寂灭心受我出入息

念寂灭心受行我息出入。参阅念寂灭心行我息出入。176

3.7.8.8.

念寂灭心想我出入息

念寂灭心想行我息出入。参阅念寂灭心行我息出入。

3.7.8.9.

知心我出入息

知心我出入息。

坐禅人,现念于入息、现念于出息。

其心系念于出入息事(业行),以二行成知心我出入息。二行即 :

不愚痴、事(业行)。参见前面之论述。

3.7.8.10.

令欢喜心我出入息

令欢喜心我出入息。

坐禅人,修学如何以令欢喜、说(悦)喜。

坐禅人于第二禅处,以喜令心踊跃而学之。参见前面之论述。

3.7.8.11.

令教化心我出入息

令教化心我出入息。

坐禅人,现念于入息、现念于出息,以念、以作意于彼(所缘)

心,令(出入息)事(业行)安住(寂止),令专一心得到教化,致

力于学习如何令彼(所缘)心安住。

3.7.8.12.

令解脱心我出入息

令解脱心我出入息。

坐禅人,现念于入息、现念于出息,如果心迟缓,要学习怎么

从懈怠中令解脱;如果心利疾,要学习怎么从调(掉举)中令解脱;

如果心高(骄慢),要学习怎么从染中令解脱;如果心下,么学习怎 么从嗔恚中令解脱;如果心秽污,要学习怎么从小烦恼中令解脱。

此外,于事(业行)而言,要学习如何令心不执着于乐着。

3.7.8.13.

常见无常我出入息

常见无常我出入息。

坐禅人,现念于入息、现念于出息,知道自己所修行的入出息

及出息事(业行),是心、心数(心所)法,以见心之生灭,加以学

习。177

3.7.8.14.

常见无欲我出入息

常见无欲我出入息。

坐禅人,现念于入息、现念于出息,知彼(所缘)安般法是无

常法,唯有令彼(所缘)安般法无欲,才能证得泥洹。以念出入息

灭,加以学习。

3.7.8.15.

常寂灭我出入息

常见寂灭我出入息。

坐禅人,知彼(所缘)安般法是无常法,如实的见到其过患,

唯有令彼(所缘)我得灭,才能证得泥洹。以寂寂见,加以学习。

3.7.8.16.

常见出离我出入息

常见出离我出入息。

坐禅人,知彼(所缘)安般法是无常法,如实的见到其过患,

于彼(所缘)过患,现起舍心,居止于寂灭泥洹。以令心安乐,加

以学习。

3.7.8.17.

小结(十六特胜观)

于此十六处,得入寂寂(寂止),是最微妙的。这就是所谓的一

切行寂寂、一切烦恼出离、爱灭无欲,寂灭泥洹。

于此十六处中,初十二处成就沙摩他(止)、毗婆舍那(观),

见初无常。后四处唯成就毗婆舍那(观)。就这样以沙摩他(止)、

毗婆舍那(观)可知(念安般)。

3.7.9.

安般四法

此外,于此一切(十六)法中,可分为四种,就是:修、令起、

观具足、有时见。

1.坐禅人,现念于入息、出息,这就是所谓的修。

2.知出入息之长短,令身行成灭、令心行成灭、令心起欢喜、

令教化心起、令解脱心起,这就是所谓的令起。

3.知一切身、知乐、知心所行。知心,就是所谓的观具足。

4.常见、无常所初之四行,就是所谓的有时见。

7.9.1.

知喜乐心

此外,坐禅人以念安般受持地为修。知修安般念受持地,是受178

持,是有觉、有观。所缘的有觉、有观(安般受持地),是有觉、有

观地(初禅地)。

知喜,是第二禅地。

知乐,是第三禅地。

知心,是第四禅地。

3.7.10.

安般二法

此外,于此一切(十六)法中,可分为二种,就是:修、满。

修,此十六法的名称,唯一的作用就是修行。

满,此十六法于行不灭,就是满。

修,是种功德因。

满,是开花结果。

3.7.11.

诸行因缘

以上所述诸法之出处,完全相似。

根据以上诸法修行念安般,能令四念处成满。

修行四念处,能令七菩提觉分成满。

修行七菩提觉分,能令明解脱成满。

3.7.11.1.

修安般令四念处成满

为什么修念安般,能令四念处成满呢?

坐禅人,修行长(粗)出入息时,所系念的四处(鼻、口、额、

头),就是身念处。

知一切触生起时,就是受念处。

知心不乱时,就是心念处。

见无常时,就是法念处。

就这样,修念安般令四念处成满。

3.7.11.2.

修安般令七菩提觉分成满

为什么修四念处,能令七菩提觉分成满呢?

坐禅人,于修四念处时,因念住,成不愚痴,这就是所谓的念

菩提觉分。

坐禅人,于修四念处时,因念住,知择苦、无常行,这就是所

谓的择法菩提觉分。

坐禅人,于修四念处时,因念住,以现择法,修行精进、不迟179

缓,这就是所谓的精进菩提觉分。

坐禅人,于修四念处时,因念住,由修行精进、起喜心、无烦

恼,这就是所谓的喜菩提觉分。

坐禅人,于修四念处时,因念住,由欢喜心,导致身、心成猗

(轻安),就是所谓的猗(轻安)菩提觉分。

坐禅人,于修四念处时,因念住,由身猗(轻安)而有乐,其

心成定,这就是所谓的定菩提觉分。


解脱道论的安那般那修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