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十三)

2022-08-29 13:24 作者:o青明o  | 我要投稿

      庄子说,你花费力气、损耗精神,想要证明你是【绝对的对】,你并没有发现这样是没意义的,这叫做【朝三】,是成语朝三暮四的出处。

        故事大致讲,养猴子的人,会每天给演戏猴子付薪水。对猴子讲早上给三颗榛子,晚上给四个榛子猴子很生气。早上给四颗,晚上给三颗,猴子就很高兴。庄子就说,猴的智能才会做的事情,其实你根本没有输或赢。可是你却因此动了情绪,就因为你有这么笨。

        这个【朝三暮四结构】,在任何时候,当我们站在某一边,想要说服别人,想要赢别人的时候,就需要想一想。【我们在赢了这一头的同时,有没有可能那一头就输了】。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会忍不住滔滔不绝阐述他的道理,他希望能够赢别人,证明他是对的一方。但是,也能够看到很会滔滔不绝的人,想要洗脑、把别人压下去的人,是多么地被人讨厌。

        在现实事实下,要学会理解,你站在【比较能干】的一方,会觉得别人那么糟糕,想要帮他好起来。可是,你真的有同理心的话,就会发现一个事实,那些闹情绪,每天烦恼、柔弱的人,他也有赚到,会有很多人同情他,帮助他。

        庄子在提醒,其实吵架和吵赢,根本是同一件事,只是人的我执头脑看不出来而已。因此【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圣人不会让自己处在【是非的一方】和人吵起来,他会让自己在【天钧】上休息。【天钧】就是水平定力,水的重量越大,越平静无波。

        所以,圣人喜欢【我的内在能量够大,心神就可以随时平静】。圣人的心是【两行】之心,你要选哪边都可以。

       人在没有实践《庄子》以前,都会有很多的【我应该,你应该】。你在实践庄子一段时间以后,就会慢慢发觉,自己的【应该】部分越来越少,可是还没有到达完全没有,这件事自己还有相当大的进步空间。

        在实践庄子的经验里面,你会开始学会,当有内在基于嫉妒别人,在语言结构为【你这样不对】的时候,你在实践【寻找事实,承认事实】,就会慢慢开发出【同理心】,去明白别人变成你不能理解的那样,其实有享受到【他的有所得】。

        实践<齐物论>的过程,渐渐从心里面有很多【应该】,变成看到很多事情觉得【都可以】的人。要实践齐物论,就必须在生活中有意识的觉察,当自己开始对人强调【我觉得你应该怎么样】,或者想说服、给别人意见的时候,你就籍着这个机会,去寻找,我在心里嫉妒他哪一项的【有所得】?

        实践庄子的时候,少了这些【应该】部分,会让人的心情放松,好很多。这个训练也能帮助实践者打残【人工的道德正义】。当通过这种训练,越来越有能力去【感知真相】,人就会到后面会体验到【两行】之心,每件事情做与不做都有价值完成,就会觉得【都可以】。

       

       接着,庄子讲了道家版的上古之人故事。道家、医家所向往的上古天真之人,当时人的左脑还不那么发达,还是以右脑为主导的文明。而如今的文明,这当然是高度假设性的发言了,就像是一个大左脑的实验场,人类的灵魂来到这个由左脑形成巨大压力的世界,大家在这个制约里面锻炼自己。可是像《黄帝内经》或是其他道家经典,常常会怀古似地推崇上古天真之人。好像在前一个世代的文明,曾经有过一种人,他的【天】跟他的【真】都没有受损。

        庄子会帮助实践者,在体验到、看到【左脑文明】系统的幸福。同时,也能够看到【右脑系统】文明的幸福,你要去实践,也可以享受得到。可是,我们之所以不能享受到两边的幸福,是你已经习惯左脑【是非】系统的制约,你看到这个人行为不符合你的【自我制定的道德观】,就会觉得【别人没有道德,是有罪的】,你有很多【我应该】在制约着自己,你就会被自己的【信念观】困在左脑这一半里,而另一半右脑的幸福,就享受不到。

        所以终究而言,站在一个更远观的视野来看的话,要两边幸福都享受到,就要溶解【我应该】。能够让自己变的比较幸福的关键,就在于,你面对自己【道德观】危机时,你有没有办法放弃那个【观念上的应该】,这就是庄子讲的【支离其德】。

       接下来庄子讲的是,【爱】。到底爱是应该、还是不应该?

        他说,古时候的人,他们心的运作已经到达一个极点了。那这个好到极点是如何之好?他是完全不知道【有物】的。【物】这个东西就是客体。我是主体,我以外的所有东西都是客体。

        庄子认为,一开始上帝造出来的最完美的人,是根本不知道别人是别人的。就好像我们都是没有分化的、像是一整个大宇宙能量的一部分;我们并不会感觉到别人是另外一个个体,大家都是相通的,有完美的天然的同理心。(这里就好比,你在观赏一朵玫瑰花,会让你感觉说,我其实就是这朵玫瑰花在看我自己。)这个时候是生命最美好的状态。

         接下来,人就开始退步了,觉得自已是自己,别人是别人。可是即使已经【有物】会感觉到我是我,别人是别人,但还不至于【有封】,人与人之间开始有防备心;人类更退步一点,开始有【提防之心】了。但即使如此,还没有出现霸道的是【非之心】;等到再恶化到【有是非】,会坚持【我认为、我觉得】就一定【是对的】,人就开始想要代替上帝。

       《庄子》这里讲【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是非成形,并且肥大了,占到主导的地位,我执坨坨开始想要消灭真理、想要消灭神。人的内心本来具有的闪闪发光的【测光能力,心中之真】就被自己消灭了。

        【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人心中的道,心中之真,受损了之后,人类因为没有了道,就会代偿出一种挣扎,这个挣扎叫做【爱】。所以庄子的理论是【道亏而爱成】。人类世界很多美好的东西,那些向上的追求,都是因为你失去了,才有这些追求。所以你的这些追求,又好像是很好的,但实际上又好像是很不好的。当然,庄子的结论是讲都可以就是了。

        不过庄子会觉得,人之所以有爱,因为人类的世界已经缺乏道了。《庄子》后面的篇章就有讲说:人世的爱,就好像河水干掉了,两条鱼半死不死地瘫在那边,哇,这条鱼超有爱心,把口水吐到另外一条鱼的鳃上,让他能多喘两口气、多活几分钟。这个爱真是太感人了。可是,当河里水量丰沛的时候,哪一条鱼会喜欢别的鱼把口水吐在我脸上?庄子拿水量充足的状态来作对比,即使是爱,也变得不值钱了。

        《庄子》还有一个说法叫做【北不见冥山】,那是《天运》篇的一段。有人问庄子说:爱是不是很重要,人要怎么去爱?庄子就说:爱不是很简单吗,这又有什么了不起?随便一个动物生下小孩,就很爱他啊!不要学也会。

那个人就觉得很困惑:道家不重视孝道啊?那不是很糟糕吗?

        庄子就说:我们的不重视,跟你说的不重视,立足点根本就不一样,我们的立足点是所谓的【不见冥山】。比方说,我现在住在市中心,我的北边比如说是博物馆好了。再北,是北海岸了。他说:我往北走,走到北海岸了,所以我的前面没有博物馆。这不是我走不到,而是我走过头了。用力不准,就会【偏离目标】。

        他这个解释是说,道家的不重视孝道,是以道家的实践立场来讲,孝这个东西,没有那么【高位阶】的重要性。比如,我们一般人要善待父母,那么请问,善待父母的人之中,有几个人是【真心】爱父母的?扪心自问,即便平时对父母还不错,但要讲【真心】,还是不会吧!

        庄子说,我们把【真心爱父母】的人当一个【基数】,这些真心爱父母的人,又有几个【不执着于】父母。庄子的不执着是用【忘】这个字。这个【不至执着父母】的人,其中又有几个人能有本事做到【不让父母执着于孩子】。

        这里有个诡辩,会有些人觉得【父母很难搞】,会折磨自己,管自己,控制孩子。会有一种感觉【父母不放过自己】,其实是【你不放过父母】。如果你真的放过父母,就要在行为上做到【不被父母勒索】,唯有这样,才能放过自己,也让父母放下执着。

        这里不是说,这样做是【大孝】,而是说真的让【父母的我执减少】,【父母要什么,儿女就给什么】,你就很难放下【彼此的依赖,执着】。

        所以,很多时候,基于【不符合事实真相的观念,以为是的爱父母,行孝,有可能是愚孝】。真正想让父母好起来,不执着,有时候在行为上可能就会【残忍】。

        庄子讲,如果你有本事让父母【不执着于你】。那你有没有本事再进一步,让父母【不执着于这世界所有东西】。道家的目标是在这个地方。一般人认为的孝和爱,只【停在】对父母好这个位置。是我们人把【目标】设的【太低了】,忘记了还有更高更大的【幸福可以追寻】。道家的目标是,爱人就要爱到【如此境界】,这是道家认为的孝与爱。



整理于《庄子白皮书》

jt叔叔《庄子•齐物论》笔记(十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