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剧理论补讲 探讨人物搭配与基本笑趣性手段的结合运用问题
大家好,我是老迷路。
这一课我们探讨人物搭配与基本笑趣性手段的结合运用问题。
之前我们讲过人物之间要达到一种笑趣基础结构上的完整,如果一个人物代表的是倒置的笑趣点,那么另一个人物代表的就是倒置的笑趣开局,或者他们互为笑趣点与笑趣开局。也就是人物搭配要与笑趣的基础结构是对应的。两个搭配在一起的人物就是一个完整的笑话。
接下来我们就结合基本笑趣性手段来探讨一下两个人物的搭配问题。
第一,是人物搭配与本能生理类笑趣性手段的结合运用。
这里,一个人物如果是好色之徒,比如龟仙人,那么就给他搭配个美女,也就是布玛。每当龟仙人忍不住要吃布玛豆腐的时候,都会使观众发笑。也就是说,一个人物是违犯主体,做出违犯行为;而另一个人物则是被侵犯主体受到伤害。当然这时要满足一些条件,比如要温和些,要避免观众起同情心。这里鸟山明给布玛添上了一个火爆的性格。每当受侵犯,她就会暴打龟仙人。
总之,单纯使用本能生理类笑趣性手段来搭配人物,应使一个人物成为违犯主体,另一个人物成为受害主体;且要温和,要避免观众对受害主体起同情心。
第二,是人物搭配与优越嘲讽类笑趣性手段的结合运用。
这里一个人物如果是表面强势实际劣势的优越主体,如《昨天今天明天》小品中的宋丹丹,那么另一个人物则应负责揭露嘲讽,是揭露主体,如小品中的赵本山。每当宋丹丹自我感觉良好时,赵本山就在一旁泼一盆凉水。当然这时我们也要避免观众起同情心。这里小品编剧给宋丹丹添上了自傲自恋的性格。
总之,单纯使用优越嘲讽类笑趣性手段来搭配人物,应使一个人物成为优越主体;另一个人物是揭露主体,负责揭露优越主体的劣势;且也要避免观众对优越主体起同情心。
第三,是人物搭配与认知思维类笑趣性手段的结合运用。
这里两个人物要搭配在一起使观众感到意外感到新奇,以致于忍不住发笑。比如《家有喜事》中张国荣扮演的娘娘腔常骚,与毛舜筠扮演的男人婆梁无双。单独的男人像女人或者女人像男人已经有喜感了,而二者搭配在一起则更让观众感到好笑。当然这时我们要避免老套俗套,尽量要想出新颖别致让人眼前一亮忍不住笑的人物搭配。
总之,单纯使用认知思维类笑趣性手段来搭配人物,应使人物通过搭配满足‘奇搭原则’,同时避免俗套老套。
第四,是人物搭配与存在荒诞类笑趣性手段的结合运用。
这里一个人物如果是虚无主体,那么与之搭配的另一个人物,应该沉沦在俗世间,是一个沉沦主体。当沉沦主体因找到好工作满心欢笑时,虚无主体则会说这只是出卖精力体力而已。当沉沦主体交到朋友,虚无主体则会说这只是有共同利益互相利用而已。当沉沦主体交到女朋友,尝到爱情的味道,虚无主体则会说这只是荷尔蒙分泌而已。当沉沦主体自己发大财时,虚无主体则会说有钱人到最后都死了。等等等。
总之,单纯使用存在荒诞类笑趣性手段来搭配人物,应使一个人物成为某种存在-荒诞主体,然后另一个人物成为与之对应相反的主体,且并没有什么条件限制。
第五,是人物搭配与跌落上升类笑趣性手段的结合运用。
这里两个人物本身不必是跌落的或者上升的,而是两个人物搭配在一起显示出跌落性与上升性。比如两个老太太都是混不讲理吃不得一点亏的人。当她们发生纠纷,开始谩骂对打起来,谁都不愿意让步,针尖对麦芒。一个说另一个不要脸,另一个也说这个不要脸。一个手指着另一个,另一个也手指这个,而且二人还转着圈,不停地重复着。这就显出了机械系物理性,明显是跌落了。
总之,单纯使用跌落上升类笑趣性手段,应使两个人物搭配组合在一起,是跌落的或者上升的,并在互动中展现出来。
以上只是单纯使用某种基本笑趣性手段去设计搭配人物,而现实中,一般是叠加综合运用的,情况比较复杂,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