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神的节奏本质是一场网络霸凌
转载至知乎用户酱油炒饭,观察了一下网络上截取原神相关“圣经”的选材方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此类污名化行动的主要目的是塑造并凸显对方的“邪恶”与“强大”,从而使得反对派的攻击行为“正当化”乃至“正义化”。
典型如美国对中国的舆论攻势,一方面从人权和制度角度入手,塑造中国的专制与邪恶形象,另一方面搭配上中国威胁论,通过宣扬中国的强大与攻击性来营造“日益壮大的邪恶势力对文明世界虎视眈眈”的紧迫氛围,由此才能得出“正义的老子不能再坐视不管了,必须要出重拳”的结论,顺理成章地打压中国。
但攻击原神及其玩家的人选取“圣经”的角度截然不同,他们的主攻方向既不是“邪恶”,也不是“强大”,而是“弱势”。他们主要通过筛选、传播各类典型发言来塑造一个全方位低能的原神玩家形象,包括但不限于“游戏审美低下”、“游戏见识/生活阅历短浅”、“智力残障”、“发言/行为逆天”、“年龄/学历低”、“心智幼稚”等等,力求凸显对方在各个层面的“弱势”。
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因为反对派和受攻击者在立场上对立,所以可以通过他们对对方的形象塑造来反推他们对自己的形象定位。舆论宣传的目的在于给自己的攻击行为确立合法性,因此他们给对方塑造的形象必然满足他们发动攻击的全部条件。
例如美国给自己的立的人设是“正义而有力的文明世界秩序保卫者”,他们选择从“邪恶”与“强大”的角度描述中国正是因为这两者构成了符合他们人设的反击条件。
美国舆论攻击中国的方案正是最常见的标准模板:对方邪恶,因此与正义的我们势不两立;对方强大,我们必须联手抗衡。这么一套下来,联手打压对方的行径才显得有理有据。其中“道义”是合法性的根本来源,对方不邪恶,攻击就无理由;而“强大”则是在论述行动的必要性,因为在正常观念里弱者是需要被保护的,如弱小的一方是邪恶的,那也不值得大费周章去打压。
然而原神攻击者们却反其道而行之,形象塑造的要点不是“邪恶”或“强大”,而是“弱小”。试想,在什么样的人眼中,对方的“弱小”就是发动攻击的合理理由呢?
还真有这么一类人:霸凌者。他们在发动攻击时并不关心道义问题,只关心对方是不是足够弱。对方越弱,他们的攻击欲就越强;对方被霸凌得越惨,他们就越得意。因此他们给原神玩家定制的虚拟形象是“弱者”,此一条就满足了霸凌者们联手攻击的条件。
事实上霸凌者们并非不在乎道义问题,只不过在他们眼中强大即道义罢了:我游戏品味阳春白雪(自认),那就可以理所当然地歧视下里巴人;我智力健全,那就有了嘲讽残障人士(钦定)的特权;我身为大学生就是可以欺压小学生(臆想中),这便是霸凌者们的世界观:无论是心智、阅历、能力还是品味,只要你比我弱,那就活该挨打。
我在十年前参与刀撸骂战时就见识过此类操作,印象深刻:攻击者攻击的对象并非对方的观点,而是对方的人身;收集论战素材的主要目的并不是论证对方观点哪里有误,而是要论证对方是某种形式的“低能”;论战目的不是证明对方的错误,而是满足自身对优越感的需求。通过此类操作,攻击者可以在自己的臆想中把任何意见上的不同归因于双方能力上的差别,继而把对抗行为转化为一种可以尽情享受优越感的、乐在其中的“娱乐活动”,和霸凌者们踩踏被害者是同一种心理机制。
当年dotaer嘲讽loler“小学生”就是这套逻辑,目的在于维持自己身为“大学生”的心理优势。此外早期dotaer攻击lol的一个切入点是lol操作简单,如果站在正常视角来看这显然是不合逻辑的:游戏容易上手理应是优点,为何成了踩点?但如果从霸凌者的思路来看就有解释了:他们骂lol简单并不是在喷游戏设计问题,而是在暗示lol玩家都是低能。同理,喷lol抄袭也不是在谈从“类dota”到“moba”的游戏发展历程问题,而是要确立dotaer与loler之间的“父子关系”。毕竟在霸凌者眼中,己方游戏对游戏界的任何开创性、启发性贡献的唯一价值就是为自己在踩其他游戏玩家时提供理论依据与心理优势。
所有表面上讲理的论证都是要确立自身的优势与对方的弱势,一切角度最后均可转进为人身攻击,这就是霸凌者们的思路与实操,他们逻辑思考的唯一道标就是踩人。
以前有人讨论过此类心态的成因:正常人树立身份认同的根源来自“内在”,例如让一个成年人做自我介绍,他首先对自己的定义可能是“医生”、“教师”等职业身份,这种身份认知来自于他的内在能力。但如果一个人的内在贫乏到无法藉此将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时,他可能就会尝试通过与“外在世界”的相对关系来间接树立自己的身份认同,比如踩别人几脚来确认自己在身份上的“相对位置”,这种受到潜在精神需求驱动的敌对意识可能就是“踩踏式底层互害”广泛存在的心理动因。正常人会把自我认同建立在对自己的肯定之上,而有些人则选择把自我认同建立在对他人的否定之上。不务正业的差生更爱搞霸凌就是这个道理,毕竟尖子生可以通过正常途径确立自我认同。
正因如此,对那些将绝大部分精力与热情都投入到电子游戏中的人而言,确立并维护“鄙视链秩序”不仅仅是一种体验他们通过其他途径得不到的优越感的娱乐活动,更是成了关系到他们价值观念与身份认同的头等大事了。
此外网络的匿名者效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霸凌者的参与门槛。线下霸凌的双方是面对面的,这就要求霸凌者需要拥有物理上的施暴优势才能使霸凌行为成立;而线上网暴是匿名且物理隔绝的,网暴者只要具备心理优势就可以展开施暴了,这就使得施展霸凌的核心能力从组织暴力转变成了自我催眠。
网暴者通过筛选、传播各类圣经的方式塑造出一个“集此世一切之蠢于一身”的虚拟弱者身份标签作为完美的潜在施暴对象,等到需要的场合可以随取随用,直接把标签贴到对方脸上出拳即可。这套操作的核心在于施暴者自己是否相信标签的描述有效,与标签是否真的有效无关,属于精神胜利法的一种应用。因此施暴者们为了使自己的种种偏见能够长期保持对自身的催眠效力,便需要持之以恒地对圣经进行维护与传承了。
基于偏见的傲慢并不罕见,有的人被动接受而不自知,有的人则会为了保住自己为数不多的傲慢机会选择主动维护偏见并不断开展自我暗示,大抵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