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系统到系统心理的必要基础

2020-03-25 12:38 作者:潘德因伯克斯  | 我要投稿

一,系统概述:

  我们过往的系统学研究往往被局限和偏向于整体或局部性研究,因为我们没有适用于系统研究的模型,我们仍旧以旧有整体或还原模型来分析和研究系统,并冠名结果以系统研究结论。

在此,我们以系统的三大要素:环境(边界)、结构、元素为线索,以系统世界为基础,尝试组建一个系统研究模型。

  环境,即系统的作用或指向的系统;

  结构,即系统内在属性即个体关系;

  元素,即系统内的个体即子系统。

  当我们分析一个指定系统时,我们只应以此三个要素为此系统的研究对象,不应局部或整体其某一部分。


  我们可以基于观察视角的不同把系统分为三类:实界系统、视界系统、识界系统。

  实界系统通常以确定的实界边界作为系统边界,在边界之内的结构以及边界均可囊括进此系统。比如某一确定的人体、器官等等。

  视界系统的边界通常不像实界系统那样有明确的实界边界定义,我们通常将一个存在特定功能的相干集团定义为一个统一的视界系统,比如操作系统、心智系统等等。

  识界系统往往会是我们最终将要直接面对和分析的系统,比如针对太阳系建立的数字化模型等等。


系统化的世界视角结构


  我们由图上系统化的世界视角可知,对于实界系统我们往往是不能进行直接研究的,视界系统则需要找好基点将其梳理为有单个或多个起点的线性过程才可被我们的认知进行通常意义上的理解(逻辑解析)。

  也就是说,我们对系统的研究目标就是建立对应识界模型
乛,简单系统的部分定义
  简单系统即经过线性梳理分解的单个实界系统,或起点明确的单个视界系统,以及系统要素清晰的识界系统。

1,系统的实界描述:系统是视界展开实界集合的识界描述,系统即是个体及其间系。
2,系统的视界特征:系统即视界关系环,只有单个联系环结的定义为跟随系统,只有单个关系环结的定义为脱敏系统。
3,系统的识界定义:系统即研究对象的整体、个体与联系。
对类人认知体来说实界集合在展开为视界信息时将参照视点位置与逻辑特征,不可避免的由完整的混沌态映射为不完整的线性。


对于这种线性个体的连续,我们定义为关系,类似的,实界相对认知体是视界的识界的还原,所以我们定义实界个体的混沌联系为间隙,定义识界信息间的关系为联系。附加:定义视界的线性连续为信息,定义实界个体为物质,定义识界信息为数据。

联系起始“系统是视界展开的实界集合的识界描述”即“系统是间系关系的联系”。

 

二,系统哲学必要基础

系统的研究对象是个体与个体联系,个体是次级的系统,由于视界的逻辑限制,只有可被确定才有意义,且确定的基本方式是夹逼,因此定义系统学科的单次研究应止步于系统与次级系统即关系与个体即有限(线)性,识界联系为运行与输入,系统输出的最小单位为夹逼。

从现有观察来看,一个系统的发展从根本上可概括为其独立性的发展,从外部决定到外部影响,再到自动到自在,这是对于系统发展观察的概述。

在不定义实界意义的情况下,系统科学是依托类人认知体的认知特点而建立的。系统研究应以关系为点,穷究个体层级则从关系研究升级为关系、联系研究,但实质此两者不同参考系,研究方法与难度应有本质区别,但类人认知体一般不具备这种能力,故,定义系统科学的单次研究应止步于系统与次级系统即关系与个体的有限性。

 

三,系统数学必要基础及哲学推论

基础数学的基本个体是点;设一个实界点a于n维存在,那么a必于(¬n)维视界有投影a‘,视界a‘为实界点a的(¬n)维的视界部分(n非纯粹数学意义,故此处不定数学定义域。

也就是说,在系统数学中,点有定义及维度:填充点a至少需n条线则称a为n维点(一个无线定义的点为欧几里得点,在系统数学中此点仅存在,一般不具数学意义)。

进而,设集合A为整数集,则实数集与集合A不同维,同参考系内不同轴;康托尔连续统于视界在实质上不可能承连续态。

设一条n维实界线R,R包含个体a、b、c,{a,b,c}=A;此时我门定义R为环境,则此时集合A为环境R的跟随系统。其实质定义为识界联系个体的视界关系从环境区别构成系统,但系统关系与个体与环境无本质差异,单纯识界区别集合A与外部环境R联系由跟随突变为决定,此系统称跟随系统。

此时若将环境R于(a、c)两点折叠A‘={ac,b’,d};此时实质定义为识界联系(非线)个体的视界(线性)关系重回此个体时,此节线性所包含关系的子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由决定突变为影响,该节与环境关联突变,定义该节构成脱敏系统。

相似的,对脱敏系统A’进行第二次折叠,使其折叠节后部分运动完全区别于环境系统A’,那么折叠后系统A’’与脱敏系统的关联由决定突变为影响,与环境R关联突变为自动,定义该节为自动系统。

相似的,第三折叠,定义自在系统。类人认知体认知系统属于自在系统。

即,系统性质的定义完全是相对性的。
此处的系统推论仅是假定个体是逻辑点的视界层面推论,实界层面的系统将更具混沌特点,简单线性分析将只具备参考、联系意义。

另外,我们设n维实界系统AI={a,b,c,d,e,f,g,h,i},系统AI中每点互为间隔均为固定值x,当n=4时,系统AI可连续表达为三面体AI,此时我们定义x为实界间系且等于视界关系,当n<4时,系统AI于视界不可承连续表达,此时我们定义x为实界间系且等于视界关系加识界联系。

故,定义同系统间系包含关系与联系,同系统关系与联系不互包含。

 

四,系统心理学基础


这部分其实与之前个体心理那篇差异不大,要点是类人认知体信息系统的结构性突变的对应点。


认知系统结构图


此处我再以图为例做一次断面梳理,有非基础需要的可以尝试阅读原篇,虽然当时未作系统导向处理,但是非必要要的细节也更加丰富。两篇观点如有矛盾,以更新为准。

从外部环境信息到类人信息系统的内部数据,这是通常是构成生物信息系统最基础的一级。

数据定义偏向视界描述,它的偏向识界的描述是记忆。

记忆通常作为生物信息系统的基础个体,记忆是可数的,是由记本能录入具备忆(重现)能力的数据。

本能即类人信息系统的起始数据,故名环境记忆,环境记忆是动物最原始的动机也是后来动机的起始,动机即生物信息系统的运作方向,是现有数据的总体表达及运行环境,在类人认知个体信息系统建立之初,环境记忆(本能)决定了生物信息系统的运作方向,当个体信息系统开始与外部系统进行交互,环境记忆随着信息系统的记忆丰满,其在于系统的联系发生改变,由决定退化为影响,部分本能退化为倾向性,即动机的前体。

 

类人认知体的自我认知是种记忆,其本质是对自我的定义集,而能否通过学习进而掌握自我认知则是种能力。

 

此处的能力相对于类人认知体的信息系统来说,是本能、倾向性、动机三者线性集合的单数形式,与动机本质相通;当环境记忆(部分本能)对系统的意义由决定退化影响,此部本能被重新定义为倾向性后,以自我认知能力为核心的记忆开始折叠,待自我认知功能日趋完善,以之为折叠点的系统相对外部环境突变为自在系统,系统倾向由被动突变为主动或部分主动,即继部分本能突变为倾向性后,部分倾向性二次突变为动机。


后记

完成这篇东西的最终成型肯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随着相应模型的不断优化,可能会出现前后文部分形容不对应的问题,但因为主干模型未变,应该都可理解。


20200324发稿
20200705增修系统部分
未校对

20220614 修改图示

现思路较前有部分更迭,但因懒,短期内不会对该篇进行大改,所以如遇不妥,请随时捶我,蚌埠不住了,更新自然便会流出来。


从系统到系统心理的必要基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