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通讯作者”是什么?

2019-11-19 10:33 作者:威廉亨利布拉格  | 我要投稿

写在前面:14号Twitter上的一声巨响,引发了中国的学术界的一轮大地震。随着时间推移和调查深入,浮出水面的问题文献越来越多,这对于暴露出不少问题(注1:韩春雨、李红良事件,有兴趣请自行百度,这里不做赘述)的国内学术圈无疑是雪上加霜。笔者不想讨论学术诚信的问题,这种老生常谈的东西也轮不到笔者一记后生晚辈来聒噪。只是看到吃瓜群众的一种言论“这个人名字在论文里排最后,肯定是没什么关系的挂名”后,深感这次的瓜对于绝大多数学术圈外人都过于艰涩,因此决定以短文一篇,解释本次事件一个关键的概念:通讯作者。当然,除了向诸位学术圈外吃瓜群众科普以外,我认为普通的本科生为了今后的学习,也十分有必要了解这个概念。

通讯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简单说指的是文章课题的总负责人。本文着重于介绍的是,对于一个读者,通讯作者意味着什么。在论文作者的排序里,一般占据最后一个位置或者两个(共同通讯)。

以下面这篇paper为例:

在这篇文献中,通讯作者就是D.W.C. MacMillan,他也就是这篇文章所属的课题的总负责人,负责课题的资金、课题设计、文章撰写和最重要的,论文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因此本次的学术地震中,学术圈普遍认为,哪怕是该老师对论文造假毫不知情,其对于学术不端的重大监管责任也是走不脱的。因为对于读者而言,通讯作者那一栏一旦签上了名,等同于向读者以自己的学术人格做出保证,保证论文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因此,说通讯作者是文章科学性和真实性最重要的把关人也不为过。(注2:其他的把关人主要是第一作者、审稿编辑和同行评议,少数情况下还有本次事件漩涡中心的“学术打假人”,而如果没有非常明显的错误一般审稿编辑和同行评议不会发现,因为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判断本文的学术价值,用大白话说就是配不配上这本杂志)科研里要求对引述前人文献完全信任(注3:🇮🇳和部分🇯🇵的文献除外),如果前人文献出现真实性问题,除了会将后来人的实验坑得骂娘外,还将严重损害学术圈的信任,对整个学术生态有毁灭性打击。

除了文章中作者的顺序位置,通讯作者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在论文中会附上自己的联系方式,一旦有人对论文提出疑问,都可以通过通讯作者的联系方式与其联系核实。这也是通讯作者字面上的意思。

以下面这篇文章为例:(因为本文是笔者在文章还是预印本的状态拜托朋友下载的,因此排版与后来正式版不同)

本文的通讯作者为共同通讯,两位通讯作者分别是计算化学界内的“神算子”K.N.Houk教授以及南京大学的史壮志老师。我们可以看到在文献的底部写有两位的联系email,用于后续工作,包括编辑部的联系、回应文章可能的质疑等。

而具体说通讯作者的贡献,一般情况下在论文末尾的Author Contributions里会有所介绍。比如本文所举的第二篇文章里,史壮志老师实际负责总指导和课题的提出,K.N.Houk教授负责指导监督计算部分,而DFT计算实际部分则是由第三作者,南开的薛小松(音译)老师和一位学生完成的,而实验部分则由作者栏里其他学生完成。在享用文章成果方面,理论上由全体作者共同享用,实际上则主要是一作(共同一作)和通讯作者来享用。通俗讲,评职称评奖评优的时候,在国内一般只看一作和通讯作者。这也是通讯作者必须为本文章承担重要责任的原因之一。

综上,简而言之,对于我们读者而言通讯作者就是对全文科学性和真实性负责,并且作为文章后续讨论联系人的这么一个角色。因此,本次事件中数量庞大的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指向了同一个通讯作者,暴露出了通讯作者团队内部和通讯作者本身严重的问题,而非像部分人所言,“只是个挂名”或者“通讯不该负主要责任”。或许有人会说在大组里,具体带学生的小老板才是实际负责文章的人,挂通讯作者的大老板可能对文章一无所知。在我看来,这种言论就和“工厂出事故了凭什么让老板负责”一样荒谬不堪:工厂老板是安全责任人啊!总不能因为责任人没有履行责任就可以在出事故后不负责任吧!希望各位能理性吃瓜,也希望学术圈的各位能共同维护clean world.

最后感谢耐心读完的各位读者,感谢向本文提出修改意见的老师!

“通讯作者”是什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