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道理

事实上,从小就有那么一个问题,也从来就一提出,自己就了然于胸。至少大部分都是那样。
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啊,什么“吾日三省吾身”啊尔尔。
什么问题?比如:这些道理谁都懂啊,为什么还要背;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道理是孔子说的,别人肯定早就说过了之类。
又如何了然于胸?嗨呀,是人家孔子总结的嘛。
对的。
但其实,总结并没有什么大不了,这只是个机械行为,没有啥含金量,什么“第一个总结的所以伟大”私以为也颇为不妥。伟大的地方,恰恰在于“挑选”。道理千万条,前几年间甚至狗屁不通的口水话,因为够口水,之而抖抖身子摇摇头,俨然成了至理名言,乃至于老话也要够爽的理解才更有道理,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这么多所谓之“道理”,也不乏很多正确的,那《论语》是如何“挑选”的呢?
自不必多语,哪个更需要子孙铭记的就更应该选入。想着更方便的“更有道理”不能算是原因,或者说这只是上述的因素,之一。比如,道理很对,但人人都知,比如,饿了吃饭,骂了别人别人会不高兴,人被杀就会死之类的...这些显然不会选入,因为不必强调。
所以说,之所以成为名言,是还有必要让子孙们不断吟诵,也就是,这个道理,应该更加深入一些。
近日深感真正如论语般的警句、寓言是如此伟大。古时自不必多言,开化不完全的古人,甚至不会有开篇的疑问;只说现在,现在的网络。在消解文化本身成为文化的今天,一切都可以被消解,消解到皮毛不剩,道理什么的,自然也在这场消解狂欢中融化掉了。此时你去问,道理呢,只会得到此时的道理便是这消解的洪流。脑子里都是“你急了”,“还是喜欢你桀骜不驯的样子”,“不愧是...”嗡嗡直响,以此为道理。“为什么他错了,因为他急了”,虽说并不是真的有在内心笃定,但消解之后,加上其实并无思考,事实确实消极地可能如此了。
如此再想:你真的有勿施于人吗?你真的有学而时习吗?你真的有每日三省吾身,乃至至今有省过一次吗?
这些道理是如此简明、质朴、简单,先人甚至总结成书,我们则人人都背过,但是现在我们还记得它们吗。
最近看很多法律相关案例,理解了过程正义的含义和重要。为什么呢,大概捋一遍案例和自己想想就可能知道了,事实就是这样的。最后还是到了那四个字,实事求是。然而现实是,连实事求是,都有机会被人消解成“唯结果论”,真是呜呼哀哉。可能那些并未想到老道理的人正是因为没有实事求是,进而想不到那些道理。不能正确认知,不去进一步去想,那一切无意义,甚至还会导向错误,当我看到类似于求打钱和卖国贼被分为一类人时,便这么想。天天看两个连吵的东西都不一样的人能吵半天,真的太心累了。真的,要多想。
话说回来,为什么这些道理,好,因为实事求是,对现实有好处。为什呢那些道理,是狗屎,因为不实事求是,你说的,是个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