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2023-03-09 20:59 作者:happyellingpig  | 我要投稿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

 

(方括号是我加的,防止误读。依据是海因里希不赞同将《资本论》理解为政治经济学)


海因里希认为,将《资本论》视为一部历史著作的观点是错误的,与马克思本人的理解相抵触;马克思的最核心研究对象并非资本主义的历史,而是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定]。也就是说,他希望探究一个“纯粹的”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或者不论何时何地都能使一个经济体被称为“资本主义”的那些特性。海因里希借助马克思“人体解剖对于猴体解剖是一把钥匙”的论述,指出《资本论》中的历史片段是对研究的补充,而不是基础;因为对社会经济结构的研究,必须从“已完成”的结构开始了解,此后才知道应当从历史材料中提取什么(作为研究对象的本质性因素)。

 

但相对地,当把范围扩展到整个人类社会历史,此时也可以将《资本论》视为研究[资本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著作。这也是《资本论》同主流经济学在基本观点上的差异之一:前者认为资本主义具有历史暂时性;后者不认为,或者不考虑这一问题。

 

海因里希认为《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如其副标题),而非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无意发展政治经济学,而是要对这门科学连带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批判。他意在批判政治经济学中对社会关系的自然化与物化,比如它们在研究价值的量之余,却将“价值为何形成”的问题抛到脑后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意识(对社会关系的自然化与物化)在本质上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不是经济学家的“疏忽和执拗”。我认为海因里希的观点有些片面;为什么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态度不能是“既批判又发展”呢?在哲学方法论层面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割席确有必要,但一些技术分析手段(尤其是定量的)完全可以为我们所用。事实上,在阐述价值质(从而与此前的古典经济学家相区别)之后,马克思在再生产分析中仍然采用了价值量的范畴。采用这个古典经济学的范畴,并不会对马克思理论的哲学基础造成什么损害;这两者可以并行不悖。总之,我认为《资本论》既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偏向哲学),又是政治经济学(偏向经济学)。

 

海因里希指出,马克思并不是要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或者认为资本主义和资本家破坏了某种永恒的正义观念。马克思想说明的是,资本主义的客观运行规律损害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因而工人阶级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非出于道德)进行斗争,最终超越资本主义。

 

海因里希认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有两种用法:

 

1.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反杜林论》)。辩证发展不是均质的、线性的过程,而是经历着一种“矛盾运动”,主要表现为“量变产生质变”与“否定之否定”。

 

2.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辩证叙述:各个范畴借由彼此而得到发展;呈现范畴的内在联系。

 

海因里希认为第一种用法在“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中被过于简单地理解了,并被不恰当地当做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

 

(其实我几乎没有马哲功底,至今也不理解辩证法究竟为何,所以对于海因里希的这些论述不做评价)

第二章 [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对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