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太阳与烈酒: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

2023-09-12 01:37 作者:AugustFool  | 我要投稿

在米利都学派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家,分别是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利特与爱利亚学派。

与前者不同,这些后续的哲学家们,都以某种形式回归到宗教之中,而这其中,毕达哥拉斯学派是最为宗教化的一支。

若说俄耳甫斯教派是古希腊多神教的“密宗”,那么与之相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该宗教的“显宗”。


在古希腊多神教中,每一位神都有着相对应的宗派传承。

例如,狄俄尼索斯教派就是古希腊宗教的其中一个教派,以狄俄尼索斯为主神。

狄俄尼索斯(希腊语:Διόνυσος、英语:Dionysus),是古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种植神与戏剧之神,是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

每年春秋两季,葡萄发芽与成熟之时,古希腊人便举行盛大的庆典,饮酒狂欢,载歌载舞,盛装游行,唱歌演剧,以此祭祀狄俄尼索斯,庆祝新生与复苏,成熟与兴盛。


由狄俄尼索斯教派转变而来的俄耳甫斯教派,相信灵魂轮回而不朽,灵魂从神圣中下降,化身于人间,又通过努力,重新回到神圣之中。

换言之,该教派相信:在世之人,即是其前生后世,众生之经历,亦如自己之过往,生灭变化,全是存在方式的转变。  

传说,俄耳甫斯是一位既能作诗歌,又能以七弦琴弹唱的艺术家,他的弹唱出神入化,能令动植物、众人与诸神,皆为之陶醉。

俄耳甫斯死于一场祭祀酒神的狂欢仪式中,他被女信徒们撕碎,就如同狄俄尼索斯曾被泰坦撕碎并吞食一样。

这样的人生结局,使他被认为是酒神的化身。


在其时,饮酒而醉之者多,以乐陶醉者寡,而同如毕达哥拉斯一样,能以数学来沉醉的,更是寥寥无几。

公元前580年,数学家、哲学家、神学家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生于米利都附近的萨摩斯岛。

跟俄耳甫斯一样,有关毕达哥拉斯的历史记载,也几乎完全是神话传说。

据传,毕达哥拉斯到处游历,在埃及、希腊等地,向泰勒斯等哲学家或者祭司学习天文地理、宗教秘法。

据说,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第一个爱智者(φιλόσοφος)这个名词来代替智慧者(σοφός)的人,

他撰写过有关自然与诸神的书籍,其中有一句话是“朱庇特和时间与大地是同一的”。

朱庇特(Jupiter)是古罗马人对众神之王与木星的称呼,并且对应着古希腊众神之王的神名“宙斯”。

因此,这个记载可信度较低,很可能是后人附会。当然,也可以说,这表明毕达哥拉斯将神明与星辰联系起来,且认为三神同一。


于公元前520年,他前往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顿,宣传他的知识、思想与信仰。

今称克罗托内(Crotone)的克罗顿,由古希腊的亚该亚人于公元前 710 年左右建立;

该城位于今称卡拉布里亚(Calabria)大区,古称布鲁提亚半岛(Brutium)的东岸。


传说,毕达哥拉斯认为,认知是人能真正拥有的事物。

为什么呢?因为与金钱和权力不同,一个人即使将知识广泛地给与众人,也不会失去它。

在克罗顿,他开宗立派,与门徒们组成了“毕达哥拉斯学派”。

这个学派是一个宗教、政治、学术合一的团体,男女地位一律平等,且没有贵族、平民、奴隶的区别。

该团体不但有秘密的宗教仪式,还有着严格的生活戒律,其成员明确地划分内外,分别是准备入门者、已入门者、核心成员与导师。

想成为该团体的修行者,需要接受净化身心的仪式,并通过全方位的考核。

入门前,准备者需要宣誓遵守团体的纪律,保守学派的秘密,接受其个人财产为团体共有。

入门后,入门者接受导师的以数学为核心的教育,过着集体的修行生活。


根据记载,在当时的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的门派乃是十足地标新立异:

作为部族,它不是基于部族血缘或地区城邦所构建的组织,而是跨域的修行团体。

作为教团,它不只传承宗教秘法,还公开地吸纳成员,以数学为核心传承各种学问。

作为学派,它是共同生活的团体,否定社会原先的圈层划分,另设新的圈层去划分整个社会。


毕达哥拉斯的门派以知识否定金钱与权力,对整个古希腊的社会体系发起了某种挑战。

因此,即使它的成员皆是才智杰出的人,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也注定引来无数的敌人。

传说,因为深入地参与政治活动,毕达哥拉斯死于南意大利的叙拉古人与阿格里根特人的一次战争中。

与米利都学派相比,毕达哥拉斯学派更为广泛地进行招纳学徒,其影响也更为广泛和长久。

在鼎盛期,该团体可能有三百人的规模,且不少人参与着政治活动;直到一百多年后,柏拉图所处的时代,学派依然延续着存在。


古代欧洲的一些人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琴弦定律的发现者,发现了琴弦的长度与声音的频率成反比。

与此事相关,经过重重神化,毕达哥拉斯被认为是神祗阿波罗的化身。

阿波罗(Απόλλων),英译为Apollo,有一把七弦的里拉琴作为圣物。

在早期神话中,阿波罗被认为是是语言、预言、医药、音乐与诗歌之神,与法律、哲学、艺术密切相关,并且还是畜牧保护神。

他与光明之神福波斯被广泛认同为同一位神,与赫利俄斯一起被认为是太阳神。

太阳神赫利俄斯与光明神福波斯,就对应着分离、明白;而语言、法令之神阿波罗,就对应着界限。

因此,久而久之,古希腊人便将三个神职与神明混为一谈,以一个神名代称。


传说,阿波罗手持银弓,身携金箭,在德尔菲杀死了盘踞该地的莽荒巨蟒(Python),并于该地建立德尔菲神庙,以作昭示神谕之用。

在古希腊宗教中,狄俄尼索斯象征着不羁与动荡,而阿波罗象征着法规与稳固。

若把俄耳甫斯教派看作是狄俄尼索斯的教派传承,那么强调规定、秩序分明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可以看作是阿波罗的教派传承。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毕达哥拉斯的本原论是“数是本原”,而以此为基础,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大概是这样的:

“数是本原,一切事物都有数。

宇宙之系统,事物之组织,音乐之和谐,这一切的分配比例、条理关系等规定,都来源于数。

无限的、无形的数规定着的一切,是永恒不变者,非感性者,普遍者。

本原即一元(μονάδος),通过自身之重复,一元生二元(ἡδυάδος),如此产生分别与对立,生成出了三元对应着统一。

三则四来,四是怀抱一切的永恒界限,似不转动,让众数活动。

一是点,产生线,线即二,生成面,面是三,生成体,体是四,感觉所及的一切物体,都是如此。


如影随形,如响应声,一切感觉到的事物,都在改变,不是本原,而是其显相。

数就如不朽的灵魂,不断化身转世,构造各种事物的肉体。物质,就像是对于数的摹仿,这就是无形的本数,与有形的事物的关系。

经由一步步推导证明从而获得的数学知识,是明白无误的,确定不变的,可以应用于各种事物之中,例如音乐。

一既是奇数,也是偶数,奇数对应着有规定性,而偶数对应着无规定性。”


数,是比例、界限、分离、规定、对立;当人言说“1”,“1”就已经是“离”,是“有”,是“存在”,是“多”了。

当时,继承自古埃及的古希腊数学,主要涉及的是几何问题,描述的是图形特征与数码比例的转换关系,并且还未正式将“0”数字化。

与之对应,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哲学提到了形与数的关系,但没有提到“0”。

以此,可以猜测,或许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都没有明确探讨“无”、“不存在”。


要更准确地计量天时、制定历法,要更精确地丈量土地,确定分配,都离不开数学;

追踪与推测事物的变化,认识宇宙秩序与变化规律,都可以使用数学;并且用数学语言进行更准确地表达。

基于此,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之所以数学能如此之通用,正是因为“数”是宇宙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作为本原,那么就需要将数学从其他学问中分离出来,将数学神圣化,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中;

要使人相信“数”,用数把握一切,则需要用数学去分析与拟合各种事物,乃至将过去化作数码,用运算预测未来,以证明其效力。

为此,该学派必然要尝试着在意识中构建一个场域,以在其中用数学论证一切。

但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没有做到将古希腊数学单独地构建成一个体系,这份工作是由之后的欧几里得完成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正式地将“抽象”这一思维方法,与数学一并引入哲学。

所谓抽象,就是人在认识运动中,从一个事物之形象中,将形象之形象从中抽离出来。

当人在意识中,用语言描述自然、测量事物、进行运算时,就已经在进行抽象了。

通过抽象,通过创造与“事物”的距离,人对认识中的“事物”也进行着分离;

人方得以在语言中,将事物进一步概念化,以此建立更多的认识,进一步去明白事物。


“理”,形之“里”者。

数学家所探索的,并不只是数量与图形,还有更广泛的、事物的抽象关系,乃至“原理”。

对于毕达哥拉斯学派来说,“数”与“理”混纯为一,永恒不朽,不生不灭,化转一切事物,乃是神明本原;

理数,莫见其形,一化其端,以变论万,说义无穷,心能得一,乃有其术,纵横天地。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的“数”,可以说是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心目中的“道”的别名。

他们相信,人可以运用数理,探索一切,造化事物,指引自我。

在毕达哥拉斯学派之后,古希腊哲学家将感觉中涌流的某种东西,称为“理性”,或者说“理智”。

他们将人的认识,分成两种,一种是感性的,一种是非感性的,也即理性的。“理性”从“感性”中分离了,作为一种非感性的感性。


从毕达哥拉斯学派开始,古欧洲的哲学家们,都一定程度地将“追求智慧”数学化,将哲学探讨化为四个步骤:

1.起,发现问题,把握事物中的矛盾之处,从而创造问题空间,得到不确定性;

2.承,提出问题,并且尽可能以少的、可普遍的假设作为探讨问题的基础;

3.转,分析问题,设置参数,罗列论据,将其作为变量,装载入参数之中;

4.合,解决问题,通过一步步地描述,作出证明,创造确定性以得到问题的解答。


然而,许多哲学问题的答案,往往并不是确定的。

这是因为,人们对于相同答案的理解往往不同。

随着时代变迁,人们常常会从同一个哲学理论中得到不同的蕴意。


当人面对事物的不确定性,自然会在思想中产生疑惑,想要寻求某种确定性。

疑惑就可能导致发问,发问,就会导致反思,一反思,就已经拉开了某种距离。

反思,就是思想之思想,思想至思想,以返回思想本身并对其思想。

人进行反思,就可能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不确定性。

蕴意之传达,往往就是这么一种过程,而切身之修行,也与此相关。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修行方法是:

运用思想论辩和演绎推理,以数形分析为基础去格物致知,去间断整个宇宙,从而在间接中间接地遍历一切。

该学派想要尽可能地将数拟合于一切,将数贯彻到学派的一切行动之中,以一步步接触到所追求的“合理”与“正确”。

对该学派而言,这样的行动,便足以称得上是理性的行动,可以让人更有序且合理地生活,可以让人回归到神圣之中。


毕达哥拉斯学派将数码与灵魂、道理等同起来,并且认为物质是由数生成的,像是对于数的摹仿。

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学派所言的数,指的就是信息;该学派所言的摹仿,指的就是模拟。

人言成信,众人交流信息,所传为神,所得为明,而社会(community),乃是建立在众人的通信(communication)之中的。

毕达哥拉斯学派,探究神秘,弘扬光明,追求的是让众人皆成“神明”,乃是communist的一种雏形。


实际而言,毕达哥拉斯想传授的,乃是“该如何认识世界,从而认识自己,更好地行走于世界”。

对于初入门的成员,毕达哥拉斯要求他们必须学会静默之法,以便于修习。

当人全身心地专注于一件事情中时,精神就容易进入这些境界:定止、忘我、沉醉。

沉默,就与定止相近,进行数学活动,是进入这些状态的其中一个途径。

也就是说,他要求新生们,必须先学会搁置已见,将之相离,静心地倾听内外的声音,确实地沉思学派之所传。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修心,是各门各派的基础修行之一。


欲探究、修证、运用“数”理,必先诚意正心,专注求真,否则终不得成,不得证。

意诚心真,格物致知,印证身行,知其所以然,用其之所然,习惯成自然,即是修真。

心怀真诚,信念专一,将数理普遍于行动之中,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修行之路,大约如此。


本文参考书籍:

《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

《哲学史讲演录》,黑格尔

太阳与烈酒:毕达哥拉斯与赫拉克利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