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赤子之心铸就律界精英!震宇易浩 孙涛律师 写在三十九周岁之时

2020-10-28 09:28 作者:莫雪萱  | 我要投稿



文章作者:震宇易浩法律服务平台 孙涛律师

前几天跟吴登国老师一同接待了从山西来京的李总,回想初次在京相见那还是一场“误会”。二次在京相会,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之间所谈及的法律、律师有关的话题渐渐深入,以至于回家之后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席间所谈论的律师话题与自己有关,与律师行业发展有关,与我们法律服务平台建设有关。今年我三十九周岁即将步入不惑之年,2007年进入律师行业白驹过隙转眼已是13年。

在李总离京前我许诺他要写一篇与律师、平台有关的文章,思来想去就定这个题目吧,《写在三十九周岁之时》因为我的发展与律师行业的发展,与法律服务平台的发展息息相关紧密联系。


01 儿时经历影响了我的职业选择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一个人小时候的成长环境也成了划分社会群体的一个标准,有什么部队大院,机关大院等等。按照这个标准我就是一个成长于国企大院的孩子。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国有企业普遍经营的比较红火,企业赚钱我们这些职工子弟生活条件就好,从小吃牛肉喝牛奶长大。

但是九十年代末期的国有企业大多经营惨淡,大环境如此,我父母所在的企业同样陷入经营困境。父亲是这家企业的财务科长,面对徘徊在资金短缺破产边缘的企业,他与厂长一起四处借钱维持企业经营。

虽然是以企业名义借钱,但那帮放高利贷的是只认人不认厂。谁从他们手里借了钱就找谁要,不幸的是产品滞销工厂资金链再次断裂,高利贷们手拿棍棒到家里找我爸要钱。

那天晚上刚刚躺下准备睡觉,先是听到门外一阵嘈杂的脚步声,接着就是“咣、咣、咣”砸防盗门的声音。

突然,我妈大喊一声,“快打110报警”,我立刻翻身下床抓起电话就拨110,刚用颤抖的声音跟接线员说清我家具体位置,转头就看见五六个彪形大汉已破门而入了,他们身后是已经被砸的稀烂的防盗门。

几个人冲进来就把我父亲往屋外拽,我妈拼命阻拦。现在只记得当时我在房间里一直大声呼喊,喊的是什么已经记不清楚。

虽然我们住的是家属院宿舍楼,但当时没有一个邻居过来帮忙,世态炎凉冷暖自知。

因为我们住的房屋面积狭小,闯进门的那五六个人一时之间还不能合力把我父亲拉出去。也不知双方对峙了多久,隐约听到了警笛声由远及近,可能那五六个人也听到了警笛的声音拉扯的动作就逐渐变缓,很快就听到了警察上楼的脚步声,一颗悬着的心稍有平静。

警察进门后迅速控制局面,屋内情形发生反转。警察开始把那五六个人往外面拽,九十年代的警察是真能打,也敢打。我们家住二楼那帮人被警察从二楼一直打到宿舍大院,场面已经不能用“拳打脚踢”四个字来形容了,其中一个人直接被打尿了,瘫坐在地。

闯入者被警察带走,父母跟着去派出所,我一夜无眠。

一波未平又一波,在等待公安局做出处理的那几天又发生了一件让我终生难忘的事情。把我父亲和厂长一同带走,他们被带走后工厂财务科的所有账目也被一同查封审计。

万丈悬崖终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测。”父亲是豁出身家性命想把处于破产边缘的工厂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有些人却是想把他往监狱里送。

清者自清,经过检察院一番调查还给了父亲一个清白。这两件事已经过去二十多年,其实,也就是从那时候开始逐渐坚定了学习法律,从事律师工作的人生目标。


02 失败的第一次创业

2007年进入律所工作,我的执业经历与大多数律师一样。先是从律师助理做起,再是实习律师,执业律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

律师助理的工作其实就是跑腿的活,那时挂在嘴边的玩笑话,“如果蒙古人是马背上的民族,那自己就一定是公交车上的律师。”07、08年那会儿北京的城市轨道交通还不是很发达,出行主要靠公交车。

每天的主要工作是替,律所的律师往北京各个法院交材料,一个月1000块钱的工资,律所每月有200元的交通补助,这笔钱打车是不可能的只能坐公交车,如果恰巧是往北京远郊区县法院送材料,来回一趟就是一天时间。

一转眼时间来得到2012年,跟几个律师合伙收购了一家律师事务所,自己也成为律所合伙人正式开始创业,办公地点就在北三环马甸桥的华尊大厦,那一年我31岁。

当时真是把律所看作是自己的孩子,一心想赚钱把孩子养大。律师的生存依靠案源,没有案源就没有案子可做也就收不到律师费。律师的案源一般有两个来源,一是律师自己开拓,另一个是律所分配。我们创业是白手起家,律所没有名气不可能带来案源,我们只有依靠自己拓展案源,同时又要为律所积累资金把律所做大,所以当时自己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交到律所。

虽然很辛苦但每每想到把律所做大的那一天又无比憧憬,自己少赚点钱是应该的。


现在想来31岁创业还是草率了,很多问题没有考虑清楚,具体表现在六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律所采用普通合伙人模式没有清晰能落地的律所管理模式,不管什么事都是合伙人商量着来这直接导致管理决策权缺失。律所会议室添置一张茶台也要开会讨论,有人认为必须买,理由是喝茶谈客户方便,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买,因为不是每个客户来了都要喝茶。

第二个方面,每个合伙人擅长专业领域不一样。通过几个合伙人的辛苦努力律所账户上资金日益增多,这些钱投在哪个法律服务专业方向上难以达成一致。律所账户上的钱虽然在变多,必定是有限如果分散投出,在市场上没有任何效果,如果集中使用在某一个方向上,势必对其他合伙人不公平,因为钱是大家一起辛苦积攒的。

第三个方面,律所主任“终身制”一条路走到黑。当时合伙开律师事务所带大家一起干的,是我做实习律师时的老师,也可以说他是我初入律师行业的指路人,客观的说实习阶段他对我的帮助还是很大,我们之间有坚实的信任基础。

但是,凡事就怕“但是”二字。一个好老师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合格的律所主任,作为律所主任对律所发展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有想法不能保证落地,在其他合伙人对律所发展不能形成统一意见时,律所主任采取“无为而治”的方式任由合伙人之间的意见分歧加大,这直接为后来的散伙埋下祸根。

现在回想起来,没有就律所主任“轮值”制度进行明确约定是最大的败笔。

第四个方面,没有对律所的盈利模式考虑清楚。律所到底应该怎么赚钱,到底赚不赚钱?这两个问题其实很多律师都没有考虑清楚,当年我们也没有考虑清楚。

很多行业外的人都觉得开律师事务所很赚钱,但其实真正赚钱的是律所的合伙人而不是律所本身。从目前来看律所盈利模式,无外乎是抽取律师所收代理费的提成点数和收取律师的工位费,依靠这种模式盈利必须是让律所的规模无限大,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越多越好,所以现在很多北京的律师事务所都在无限规模扩张,但这种模式势必会造成同一个律所律师水平良莠不齐,办理案件的质量无法管理,律所市场口碑越来越差。

第五个方面,合伙人退出机制不够完善。“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是一个规律,开始在一起合伙时基于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彼此之间还能互相谦让,但律所内部决策机制、利益分配机制失灵后,每个人都想自己说了算彼此间的矛盾会越积越多,最终到了“分手”之时就是不欢而散。

第六个方面,律所发展后续乏力合伙人看不到发展壮大的希望。“哀大莫过于心死”,一个人要努力的活下去努力工作,最大的动力之一就是对未来生活美好的向往,说白了就是为了将来能过上好日子。律所的发展跟人是一样的,当每个合伙人都看不见希望的时候,慢慢心就死了。

合伙人的“心死”源于“心累”,每个人的时间和经历都有限,为发展个人业务要花费大量时间经历去研究案例、法律,为让律师事务所发展也要花时间学习其他品牌律所的管理运营模式,最后还有无限的律所“内耗”去浪费时间。

2017年初我跟合伙人焦律师首先向律所提出了退伙要求,从2012年开始已经五年了,实在是耗不起更多的时间、经历。其实,现在想来为什么当时感觉律所后继乏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是现在很多律师事务所的一个通病,那就是律所没有研发部门。

刚才说了,律师业务的发展依靠对大量案例、法律的不断深入研究、学习再到实践中运用,律师这个行业是“活到老,学到老”,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工种。

一家律师事务所就如同一个生产加工型企业,如果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研发团队。那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不可能良性的持续发展。

我之所以决定2017年初退伙就是因为自己的执业技能已是“黔驴技穷”,为了让律所账户上有更多的钱,接了很多质量不高的案子,五年的时间自己的专业技能没有实质的更进一步,这是我万难接受的,我不允许自己没有进步。

随着我跟焦律师的退伙,其他合伙人也相继离开律所。

以上六点经验总结,当年创业合伙开办律师事务所没有对律所的管理运营模式、盈利模式、合伙退出机制、法律专业业务研发机制考虑清楚,最后曲终人散退伙走人。


03 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我们的未来)

2017年从律所退伙后,开始反思自己的执业未来在哪里?律师事务所的发展方向是什么?跟吴老师、焦律师也曾反复探讨过中国一线刑事辩护律师的标准到底是什么?经过两年多的沉淀重新起航,合伙人可以退但律师的执业情怀不能丢。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当初开办律师事务所目的很明确把律所做大做强,有了雄厚的资金实力,为那些蒙冤入狱打不起官司的人提供法律帮助。

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律师给我们讲课,他说“同学们,告诉你们将来如果从事律师职业,你们会发现律师活一辈子等于一般人活好几辈子。”当时听了这话觉得那位老律师是在吹牛,不信他的话。

但是等自己入行十几年后回想这句话觉得实在是太有道理了,做律师这么多年见过太多的生死离别、尔虞我诈、假仁假义。代理的案件越多,心里压抑的负能量也越多,在2017年退出律所合伙人前后深感自己处于一种抑郁症状态,不想出门,不想与人交流。

律师这个行业的负能量太大,明枪暗箭是家常便饭,几乎天天要跟公检法的各种违法行为做斗争。

多年来一直有一个目标,想成立一支基金专为那些打不起官司的人支付诉讼费、律师费,聘请法学专家研究案件提供专家建议,为穷人维权,进而推动中国法制化进程。

总结创办单一律所模式失败的经验教训后,现在我们正在着手打造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与律师事务所并行的模式,两条腿走路。

震宇易浩法律服务平台除了汇集到一批优秀的专业律师之外,更大的资源优势是依托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专家资源。在前文中提到过,律师事务所发展壮大的核心基础是研发,研发什么?我们不需要实验室但我们需要专业法律论文,“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在司法实践中存在大量有争议性的案件,大量案件研判的积累才能有高质量的法律论文,有了这些才能有司法实践的前行。单靠律师的时间、经历必定有限,有法学院校强有力支撑律师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好,才能为当事人提供更加优质的法律服务。

关于研发的事情交给平台跟院校对接,律师事务所只负责落地执行,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做才能更高效。

因为律所的合伙制只能通过吸引律师加入扩大资金规模,非律师投资律所在法律上存在障碍。但平台不一样,平台是有限公司模式,股东加入没有身份资格的限制,为吸引投资开辟途径。并且依托互联网法律平台的优势可以跟全国各地的律师事务所、律师建立合作关系,这种模式简单的概括为“北京+地方”模式。

同时,平台还肩负案源的开拓,方式是跟全国各地的商会、行业协会合作把平台上的合同法专业、公司法专业、知识产权法等各专业律师推出去。律师的法律服务只有下沉到具体行业才有前途,随着产业分工越来越细,如果律师的专业不能跟某一行业的特点结合起来就不能称之为专业律师,律师一定要在了解行业特点的基础上才能提供更好的法律服务。

也只有让平台负责业务拓展律师事务所、律师才能更好得集中精力办案子,为客户提供优质法律服务。一手抓案源,一手办案子的律师时间、经历都有限,将来必定被市场淘汰。

最后是最重要的一项,依托平台吸纳投资把法律服务公益基金做起来,让穷人能打得起官司,让我们的法律情怀能够落地,实现!


一般我们把律师分为四种类型。

第一种是人脉律师。精于疏通关系,依靠公检法人脉办案子,但这种律师很少去研究法律、案例,只依靠自己的社会关系办案。

第二种是死磕派律师。这类律师真会认真研究案子,但在他们眼里公检法的人都是坏蛋,在办案过程中天天跟办案人员死磕,死磕有死磕的好处,但带来的负面作用是一旦死磕失败,自己的委托人将会遭受最严重的刑罚,公检法把气都撒在当事人的身上。极端的死磕对当事人、犯罪嫌疑人利益维护极其不利。

第三种是流程派律师。这类律师不怎么研究案件,收了律师费就是走个代理流程,该写的起诉状写了,该出庭应诉去了,但结果毫不关心,认为跟自己没有半点关系,这是一类让委托人心寒的律师。

第四种是精进派律师。在法律专业业务上能够认真研究法律、案件,同时又能积极应对各种人脉关系协调各种正能量用到案件的办理中,对整个案件全盘考虑,对当事人负责到底。

不能说这四种律师哪一种好,哪一种坏。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在全国各地的律师事务所中寻找第四类精进派律师合作,将平台的案源渠道、法学院校研发资源引导到这一类律师群体中。

目前,平台建设也是按照上面所说的内容稳步推进,首选的业务方向是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自改革开放至今有太多的企业家因为不懂刑事风险防控在自己一生最黄金的年龄深陷刑事案件之中,很多人因此身陷囹圄,一人被抓全家遭罪。

保证企业家安全,保证企业家家人安全,保证企业安全是我们的法律服务目标。

有人说,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中摇摆,“名、利、权、情”得不到的时候痛苦,得到后又觉得无聊,人生本来没有任何意义。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去定义自己的人生,“都是第一次做人,都没有经验,谁都会犯错”这些年也犯过不少错。今年三十九周岁努力做好一件事,把法律平台发展起来,讲法律公益的工作继续发扬,这可能是我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事情之一。


作者:震宇易浩法律服务平台 孙涛律师

2020年10月16日

北京 昌平 军都山


版权声明:文章由震宇易浩法律服务平台孙涛律师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赤子之心铸就律界精英!震宇易浩 孙涛律师 写在三十九周岁之时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