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读 | 艺术乡建,拯救乡村审美衰变

《崖边》是一本专注于乡土题材的MOOK,“立足新乡土,创造新文艺”,感觉和草木书店有一种莫名的协调。《崖边》创刊以来共出过2册,草木书店均有上架销售。
《崖边2》主题为“艺术里的村庄”,聚焦了6位从事“艺术乡建”工作的艺术家,他们分别在北京宋庄、福建厦地、贵州洪江、云南光崀、福建厚田、甘肃安口等地以艺术家身份开展乡村文化建设。
中国乡建运动发起者之一梁漱溟先生曾说:“中国近百年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乡村破坏史。”曾经丰富而多元的乡村,如今要么趋于凋敝,要么在城镇化的浪潮中,逐渐同质化。
“乡村振兴”一夜东风,让乡村建设变成近年的热点。然而,很多所谓的“乡村建设”,沦为一种拿钱干活儿的项目。一度火热的乡村文旅市场,也呈现出一种短期化的特质,距离真正的文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此背景下,艺术乡建能走出一条怎样的新路?书中的两位艺术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乡村美育的问题。
程美信先生在修复厦地古村的过程中,感受到“乡村失去了一批具有文化底蕴和审美能力的主导力量,使得当代垃圾文化、消费文化、恶俗文化乘虚而入”。与之对应的,乡村的建筑纷纷丢弃传统,一味迎合现代,乡村的文化个性荡然无存。千篇一律的美丽乡村,如何美丽得起来?
围绕“艺术和美育”,在云南改造传统村落的邹长斌先生认为,“艺术乡建”并非简单的用艺术包装乡村,做做艺术的样子,而是要能真正帮助到那块土地上的人,帮助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艺术乡建”最重要的是在乡村推行美的教育,让人们爱美、欣赏美、创造美。让艺术浸染人心,助力于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他说:“乡村里的建筑、田园、小径、草木皆有灵魂,我们只有用心感受,才能更好地去复兴和再造乡村文化。”
简而言之,乡村建设绝不是一哄而上的跟风行动,而是需要一点一滴地浸入乡土的肌理,改变这片土地上的人,以及长久以来根深蒂固的观念。这可能需要经历一两代人的努力,才能显现出成效。
致敬这些先行者,也让我们从身边做起,欣赏美并创造美,让乡村呈现出一点点不一样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