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90%的临床药物开发失败,如何改进?附幻灯分享
与这个冬天一起到来的是创新药Biotech企业出现了卖产品卖厂房的尴尬境遇,在创新药物研发环境未形成,创新药支付与医保承载系统的鸿沟未烫平,曾经涌入的资本纷纷退潮,仅存的资本也在重新思索评估Biotech及Biopharm的估值模式和仅剩的优质股是哪些。这些都对医药行业相关从业者提出了更多的专业要求。千里之行,始于正确的方向,如若方向错了,推进到III期,大概率也是失败结尾。因工作原因,只能一周更新一章,在提升自己相关基础知识和幻灯制作水平的同时,期望也能对你有所裨益。

药物发现和开发的过程,以及每一步的失败率
研发一个上市药物的平均总花费为17.5亿美元,90%的临床候选药物在研发过程中会折戟,创新药的研发,充满了未知的挑战,犹如跟上帝掷色子。特别是近年来,依托于II期单臂快速获批上市的药物/适应症,在III期试验中的阴性结果,而惨遭撤回。像学术论文撤回一样,令行业的研发,重新审视II期的一些积极信号,是否能保证III期的阳性结果?争执的点,肯定不是ORR和OS的相关性,而是PFS对OS结果的预判性。遂导致,新药的研发,相较于以往,在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为代表的免疫治疗赛道中,平添更多不确定因素。
但上述我们提到的都是已经推进到人体试验阶段,II期或III期,那如若一开始的靶点选择,药物作用机制就选择错误,再推进到II/III期,是不是对于资本的消耗,医疗资源的浪费更大?创新药的赛道,希望是能够有更多的社会资本涌入,实现更多助力,必然要对一些机制明显错误,靶点选择失误的产品,提前做好预警。促使更多的创新企业在融资的时候,能拿出更多的基础研究数据。而不是炫酷的PPT,高大上的管线,全学霸的管理层。这些,资本已经被吓破过一次了。基础研究的不夯实,导致的失败,是令人惋惜的。亦如本号应该是最早关注和铂医药的,最早的一篇文章写于2021年2月,彼时还处于Biotech企业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一片祥和的氛围中,也掺杂了一丝隐忧。2022年是加速价值回归的一年,方向错误的企业和个体都会迅速被出清。虽寒冬已至,但至少创新药物研发行业,已经行走在路上,咿咿呀呀的婴孩学舌,终归会学会中国话。那开始我们的基础夯实之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