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真正的关羽(正史)

2022-04-25 11:08 作者:奇美拉jbb  | 我要投稿

现在人们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理解,将古代的好人全部污化成恶名,将古代一些拥有恶名的人全部神化成圣人。比如我们熟知的武圣关羽成了一个傲慢自负,靠着运气打赢胜仗,靠着偷袭而成名,为了活命背主投敌,为了美女而放弃高官俸禄的人,之所以成神仙,那是皇帝为了奴役老百姓的思想。实在是让人见证了小人可赠的嘴脸,为了钱财,他们已经连人性都丧失了,一个无知的人站在高处,这个社会必然会出现问题。一个有理智的人,看到这种事情,也会知道到底是怎么回事。



所以我来给大家讲讲真正的历史:



             在历史上,关羽的确被称为美髯公,留有长须,但是他长的很白,并不是红脸。刘备的身高一米七五,但在先主传中,对于关羽的身高是仰视之,可见,身高在一米九以上,而且正史记载关羽的形象威武雄壮。

           关羽也的确喜欢读春秋,也就是左传,吕蒙传中有记载。

           关羽与小说不同的是,他出自文学世家,从新出土的关羽墓中的文物可以分析。



{建安五年,曹公东征,先主奔袁绍。曹公禽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初,曹公壮羽为人,而察其心神无久留之意,谓张辽曰:“卿试以情问之。”既而辽以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辽以羽言报曹公,曹公义之。及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关羽于万军之中斩杀颜良,不仅是三国历史上,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的记录。小说当中之所以能够打败颜良,靠的是颜良故意打开了一条路,并且没有防备,“刘备临行耳边语,致使英雄束手亡”可见,小说其实大大的缩水了关羽的武力。值得一提的是,袁绍数十万之众,颜良兵力也不会少,而曹操只有八千人。分兵的也并非颜良,而是文丑刘备5000个前锋与曹军主力交战,正史从末记载与颜良一道的谋士郭图,郭于琼分兵,沮授说颜良不可独任,发生在进兵白马之前,并不是分兵让颜良驻守,荀攸之计是先大军奔赴延津与袁绍抗衡,后轻骑乘其无备而攻之。当时张辽是中郎将,而关羽是偏将军,在汉朝的官职偏将军是管理中郎将的。




辛弃疾能够50人击败五万人,是因为在半夜偷偷潜入敌营,绑架了敌方的首领。还有秦琼,秦叔宝,他的任何阵阵展记录都没有记载,只是一笔带过,最厉害的记录,是和众将合力冲入几千人的军队,斩杀了敌方的首领。李存孝正史没有记载过任何有名的战绩,在历史上能留下名字,完全是因为小说,著如历史上有名的勇猛将领和关羽都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同时期除了张辽,没有任何名将能在勇猛上与关羽抗衡。




              在投降了曹操之后,曹操对关羽十分重视,任命为偏将军,当时,徐晃,张辽,曹仁,荀攸在内都没有他的官职大。曹操看关羽没有久留之意,派张辽前去询问,关羽回答自己受丞相大恩,但是与刘备誓同生死,不忍背弃,会报答曹丞相后离去,张辽如实禀报,曹操评价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得知刘备还活着,就去寻找刘备,亲自拜书而别,左右要追杀他,关羽并没有管自身的生死,谢绝了曹操挽留他的一切封赏,而这时候,刘备只是一个小官,并且没有土地,四处颠沛流离。实乃忠义之举。一个人能够为了心中的大义,放弃金银财宝,放弃高官俸禄,甚至不计较自己的生死,我觉得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大家再来看看历史上的名人对于关羽的评价:


万人之敌            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熊虎之将            事君不忘本,天下义士也

国士之风            威震华夏

勇冠三军            为世虎臣




曹丕曾经和群臣商议蜀国灭亡的原因,众位官员都认为关羽不死,蜀国不会灭亡,吕蒙认为,关羽只可以背后攻取,不可以正面敌对,当然,这里有吕蒙夸赞关羽让其卸下防备的因素。周瑜认为,关羽是熊虎之将,只可以任用,不可以图取,当然,这里也有周瑜想要禁锢刘备,让刘备为自己所用的目的,陆逊在陆逊转中认为,东吴只有三个敌人,一是曹操,二是刘备,三是关羽,而且这是关羽死后对他的评价。



吕蒙:“斯人长而好学,读左传略皆上口,梗亮有雄气,然性颇自负,好凌人。”“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


周瑜评价关羽,“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陆逊:陛下以神武之资,诞膺期运,破操乌林,败备西陵,禽羽荆州,斯三虏者当世英杰,皆摧其锋。


出自《三国志》魏书十四 程郭董刘蒋刘传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羽尝为流矢所中,贯其左臂,后创虽愈,每至阴雨,骨常疼痛,医曰:“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医劈之。时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刮骨疗毒在正史上也是真的,关羽面对搓皮扒骨,也谈笑自若,面不改色。可见,关羽不仅重情重义,而且十分的刚毅勇猛。




{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于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而曹公遣徐晃救曹仁,羽不能克,引军退还。权已据江陵,尽虏羽士众妻子,羽军遂散。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


            接下来就是关羽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战,襄樊之战。当时关羽包围了襄阳和樊城,也就是说包围了两个城池,每个城池都有几千人,吕常,曹仁,各千人,庞德也在后方驻扎,防止包抄,而包围两个城,是因相距太近,互成夹击之势,不好对付,只得分兵,两城中间有汉水,水路并进,不仅针对手曹军短板,且容易更好包围。还很多人认为曹仁兵力很少,但其实正史记载,曹仁征集了摇役,如果算上征集的摇役,就不知道有多少人了,几千人只是他的亲卫军。关羽的兵力也并不占优势,鲁肃传中记载,关羽一共三万的兵力,而且还要分一半来镇守后方,所以这是一场兵力不太悬殊的战争。大家会有些不解,击败了曹仁,这有什么好说的?曹仁也不是很厉害。但其实曹仁在巜晋书》中评价是曹魏最勇猛的将领,张辽只能排第二,周瑜带着五万人打了一年多,才把曹仁击退,还差点就杀死了周瑜,关羽能够在兵力不占优势,如此快速的击退曹仁,可见能力是非常强大的。之后又发生了水淹七军,利用水军击败了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于禁是五子良将当中惟一持有假节钺的,斩杀了白马将军庞德,庞德非常的勇猛,曾经射中过关羽的额头。别看于禁手里只有三万人,这三万人是曹操的精锐,因为曹操手里只有十多万人。在打败了于禁之后,关羽包围了襄阳和樊城,围了十种鹿角,这是非常坚固的防线。许昌境内的官员和土匪都响应关羽,发动了叛乱,在蜀记当中记载,关羽暗中和许昌境内的官员有联系,也就是说这是刻意制造的结果,种种迹象看来,关羽都是有勇有谋的。关羽的声势威震华夏。就连曹操都有了迁都的想法。在这之后,没有任何一个将领能够做到。


{恢渭兖州刺史裴潜。此间虽有贼不足忧,而畏征南方有变,今水生,而曹仁县中无有远备,关羽骁锐乘利而进,必将为患。于是有樊城之事。                     一一《温恢传》

逊至陆口,书与羽日,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事,小举大克,一何巍巍。

                            一一《陆逊传》}



很多人认为关羽能够打赢曹仁,庞德,还有于禁,吕常,完全是因为水灾的缘故。的确是因为发生了水灾,所以才打败了这些敌人,但是完全是运气所致,这都是后人的推测。在古书中记载,温恢早就说过,关羽会借助水势发动进攻,让曹仁多加防备。而且陆逊说过,这是因机制敌的结果,并不是因为水灾的原因。可见,在古人看来,关羽早就发现了暴水上涨,所以才借助水势而发动进攻,因而古人认为这就是智力的结果,并不是运气所致。


            这个时候重头戏来了,曹操在司马懿的建议下,联合了东吴向关羽的后方,发动了背刺,自己也出动了所有的将领,并且亲自去前往战场,张辽,徐晃等等都在路上。东吴孙权不仅亲自前往,而且江表12虎臣,吕蒙都参与了讨伐关羽的战争。这还不算完,关羽镇守后方的守将糜芳发动了叛变,这才导致东吴袭取成功。为了打败关羽,不仅要自己人叛变,还出动了两个国家所有的精锐和全部的兵力。



        很多人认为徐晃击败了关羽,败的确败了,但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徐晃只是击溃了关羽的一重防线,而关羽包围了襄阳,还有樊城的两重包围,中间隔着河水,如果不是东吴袭取后方成功,关羽根本就不会后撤。






这场仗关羽输的不冤。





           在三国志吴书,典略当中记载,孙权曾经劝降关羽,但是关羽立草人于城墙上,带十余骑出逃,突围将要成功的时候,兵败被杀。在这种情况下,他并没有选择投降,而是想要回到主公的身边。



关羽死了之后,东吴孙权将关羽首级送给曹操,曹操以诸侯之礼将其安葬于洛阳,同时孙权则将关羽身躯以诸侯礼安葬于当阳,即关陵,也称当阳大王冢。蜀汉在成都为关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关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间也称关羽“头枕洛阳,身卧当阳,魂归故里(或称‘魂归山西)。


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国后主刘禅(shàn)在追谥几位重要大臣时,追谥关羽为“壮缪侯”。


至于关羽成为神仙,是皇帝奴役百姓思想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无知又令人可笑。历史记载,关羽的晋朝的时候,老百姓就开始纷纷朝拜。也就是关羽死后不到200年的时候。隋朝时候被佛家封为护教伽蓝,唐朝的时候被列入武庙72将,应该说是64将,72将是宋朝的说法。而这些和皇帝都没有任何的关系,唐朝时候被列入武庙,是平叛的将领主张的,皇帝不可能亲自去建盖庙宇,而关羽被正式封为神仙,广为人知,是因为宋朝的皇帝。但是关羽能成为神仙,和皇帝没有丝毫的关系,无非只是顺水推舟。并且每个国家都颁发过禁武令,是禁止老百姓参拜关羽的,明朝的时候,关羽还被踢出了武庙,而正是这个时候,三国演义诞生了,关羽之所以成为神仙,之所以出名,和小说没有丝毫的关系。



自古崔公,还有岳飞,这些名将,都自比关张之流,岳飞曾经还说过,自己要是像关羽样死去,就不枉此生。自古关羽和张飞都是猛将的标杆式人物。

《晋书》:“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

《魏书》:“崔公,古之关张也。”


汉以后称勇者必推关张。

     

       其见于二公本传者:

     袁绍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曹操使张辽、关羽救延。羽望见良麾盖,即策马刺良于万人之中,斩其首还,绍将莫能当者。

     当阳之役,先主弃妻、子走,使张飞以二十骑拒后。飞据水断桥,嗔目横矛曰“身是张益(翼)德也,可来共决死。”敌皆无敢近者。

     二公之勇,见于传记者止此。而当其时无有不震其威名者。

     魏程昱曰“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魏志昱传)

     刘奕劝曹操乘取汉中之势进取蜀,曰“若小缓之,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则不可犯矣!”(魏志奕传)

     此魏人之服其勇也。

     周瑜密疏孙权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吴志瑜传)

     此吴人之服其勇也。

     不特此也。

     晋刘遐每击贼,陷坚摧锋,冀方比之关羽、张飞。(晋书遐传)

     符秦遣阎负殊使于张元靓,夸其本国将帅有王飞、邓羌者,关张之流,万人之敌。

     秃发辱檀求人才于宋敞,敞曰“梁崧、赵昌,武同飞、羽。”

     李庠膂力过人,赵廞器之曰“李元序,一时之关张也。”(皆晋书载记)

     宋檀道济有勇力,时以比关羽、张飞。(宋书道济传)

     鲁爽反,沈庆之使薛安都攻之。安都望见爽,即跃马大呼直刺之,应手而倒。时人谓关羽之斩颜良,不是过也。(南史安都传)

     齐垣历生拳勇独出,时人以比关羽、张飞。(齐书文惠太子传)

     魏杨大眼骁果,世以为关张弗之过也。(魏书大眼传)

     崔延伯讨莫折念生,既胜,萧宝寅曰“崔公,古之关张也。”(魏书延伯传)

     陈吴明彻北伐高齐尉,破胡等十万众,来拒有西域人,矢无虚发,明彻谓萧摩诃曰“若殪此胡,则彼军夺气,君有关张之名,可斩颜良矣!”摩诃即出阵,掷铣杀之。(陈书摩诃传)

     以上皆见于各史者。

     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反正我个人认为小说中的关羽都没有真正历史上的关羽精彩。

真正的关羽(正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