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孙子兵法》(七)虚实第六

2020-04-25 18:07 作者:虹彩舞夜  | 我要投稿

“虚实”,与“真假”放在一起可以组成两个新的词语,“真实”与“虚假”。

“真”与“实”,大致是相通的,“真诚”也可以说成“实诚”。

可是,“虚”与“假”却有些不一样了。“假笑”并不能说成“虚笑”。

假笑也是“笑”,是可以看得到的“笑容”,是一个真实发生了的行为。为什么一个笑容会是“假”的呢?

“笑”,作为一个我们习惯了的行为,它是直接发自内心的情绪表现,是受到了某个条件激发后,不能够自我控制的行动。这就是“真笑”。

分辨“真笑”与“假笑”,似乎也算不上特殊的技能,倒更接近于自身的本能反应。如果做一个粗浅的分析,我们感觉一个人是不是在“假笑”,一是要看有没有足以激发情绪的条件,二是观察或者感受对方的表情以及动作是不是符合常理。

因此,“假”是对“真”的否定。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假”来否定“真”,这通常不会有歧义,也不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什么坏的影响。

有些事情,就不好仅仅用“假”来否定了。我方分兵,这是“假”吗?在行动来说,它必然是“真”,因为我方真的分兵而动了。

可是,这个行动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呢?它可以对应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其中哪一种对应的结果才是最终结果呢?

为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结果”来反推,寻找到最可能会发生的最终结果。之所以会产生不同结果,是因为在分兵之后的行动中,出现了不同的变化过程。变化过程中,各自所需的条件又会非常悬殊,因此我方必须有所取舍。

我方的真实意图,就隐藏在为了应对变化所做的准备工作中。“隐藏”为“虚”,藏起来的准备条件,就是“实”。这就是“虚实”之分。

有备为“实”,无备为“虚”。有备则强,无备则弱。

十万甲兵之数,何为有备,何为无备?

甲兵最终是要上战场厮杀的。厮杀首先是力气活,拿得动武器,扛得住冲击。体格和力量是最基本的准备,所以优先选择男性青壮,其次是男性少年和男性中年。

甲兵,当然少不了武器护甲。这些东西不是随便从树上折几根木棍套几件衣服就完事了。制作武器护甲要有资源,同时在古代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生产能力。

战场厮杀中,武器的运用是有一定章法的,攻击或是防御都有相对固定的招式套路,需要平日里勤加练习。

战场中的正面拼杀又不同于街头乱糟糟的斗殴。战友间的相互掩护配合,坚决服从上级的指令或冲或退,驾驭战车或者战马的熟练程度,这些能力的获得都必须经过战前的严格训练。

满足了这些条件,所聚集起来的十万甲兵,才是真正可用的战斗力量。

“十万”是基数,也是“本体”。小国寡民,即便勉强凑个人数,也无法制造和提供足够的武器装备。因此,十万甲兵本身就是国富兵强的外在表现。

但是,即便有了“十万甲兵”这个本体,还要看它的“虚实”。训练有素,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中都能够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才可以称作“精兵”。

将十万甲兵都训练成“精兵”,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这也没关系,毕竟敌方也同样不可能全是精兵。

正因为如此,作战环境对于双方的影响就是至关重要的。我方有利而敌方不利,则我方“有备”而敌方“无备”。

选择一个对我方有利而敌方不利的作战环境,这倒并非难事。可是,敌方怎么会愿意在这样的环境中与我方交战呢?

战,是为了争。无利可图,无害可避,自然也就无所谓纷争。反过来,有利可图,有害须避,也就有了“争”的必要。我方可选择的战场,也必然与敌方的利害紧密相关,敌方不得不争。

必争之地,也将是敌方防御力量的主要集结地。我方攻之愈急,敌方压力愈大,也就愈需要外援。反之,虽然是必争之地,我方不去攻击它,它再多的防御力量也毫无用处。

这样一来,防御的“有备”与“无备”,就可以由我方的攻击方向所决定。

有攻,于是有守。无攻,则守也无益。有备攻无备,就是让敌方看不到我方的真实攻击意图。

攻击,必然是一个“真”行动,做梦是赢不了真实胜利的。攻击必须出动,想要彻底瞒过敌方的耳目,也跟做梦差不多。

因此,在“出动”这个无法隐藏的必然的行动中,才有了“虚实”之分。


如果只有一个必争之地,攻击的目标将是最为明确的。敌方必然将所有的防御力量都集结在这一个地方。

可是,有两个必争之地,敌方也就必然分兵而守。如果我方集中全力只攻击其中一处,另一个地方的防御力量就彻底无用了。敌方要不要将另一个地方的力量也调动来支援防御呢?

我方全力攻击一处,是“实”。敌方不调动另一个地方的力量支援,等于只用一半的力量防御,这当然对我方有利。

我方全力攻击是“虚”,敌方调动另一个地方的力量支援,另一个地方的防御必然削弱。我方再攻击另一个地方,是“实”,这也是对我方有利。

我方全力攻击是“实”,敌方只能调动另一个地方的力量。而从另一个地方到这边来支援,也不可能飞过来,只能在地面上行军。那么,在这两个地方之间必须经过的行军路线,就可以寻找到我方有利的作战环境。

通过这样迂回的方式,我们就迫使敌方必须来到我们选择的战场,在对我们有利的环境中作战。

有两个必争之地,我方分兵两处同时进攻,敌方也必须分兵而守,不可能再相互调动支援。我方分兵,一方“实”而另一方“虚”。敌方分兵而守,又不敢相互调动,我方就可以全力攻击“实”的一处。

如果有十个必争之地,我方分十路而攻,敌方也必然分十处而守。我方“九虚一实”,全力攻击一处,就可以一击制胜。

我们能够调动敌方的关键就在于,敌方所看到的“真实”,恰恰是“虚假”。

我们又回到了老问题,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显然,我们不可能再说“眼见为实”。我们所见的,必然都是“真”。

我们必须暂时抛开“真假”的观念,而深入到这个行动之中,看它的“虚实”,也就是“有备”还是“无备”。

我方分兵十路,如果每一路都没有能力攻破目标地区的防御力量,则分兵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进攻无法胜利,敌方也不需要调动其他地方的力量。

因此,我方虽然分兵,攻击力度也是敌方这一个地区的防御力量无法抵挡的。敌方只有两种选择,放弃或者调兵支援。

放弃,未必都是坏事。攻击与防御,这两者的损耗是有很大区别的,攻击需要花费的力气更多,人员伤亡和物资损失也更大。如果胜利不能弥补攻击中的损耗,虽然胜利,也会有隐患。因此,我方进攻一个地方,其实就是处于对我方不利的作战环境中。

我方分兵攻击目标时,总是需要具有足以打破防御的准备。准备和动员这些攻击力量,敌方是可以看得到的,或者说,我们是可以让敌方看得到的。

正因为敌方看到了,他才不得不相信,我方的攻击是“真实”的。

我方“有备”,敌方才看得到“真”。我方“有备”,这才是胜利的前提。古语说,“有备无患”。

“有备”,就是具有“杀伤力”,并且我方获胜后的收益大于损耗,这就可以支持我方不断地战斗,不停地打击和消灭敌人,削弱敌方的防御力量。

敌方必须阻止我方获胜,或者至少需要让我方付出巨大的代价获胜。

现在,敌方需要限制我方的攻击行动了。敌方的防御也必然追随我方的攻击行动而调整改动了。

到这时候,“虚实”就成为决胜的关键。

《孙子兵法》(七)虚实第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