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可能不存在
因为他的天才实在太令人难以置信。莎翁一生创作了三十七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两首叙事长诗,他的作品常常带有截然不同的风格,一个剧本几乎看不出上一个剧本遗留的气息。他是著名的诗人和剧作家,是演员,还是剧团经理,在如此繁忙的生活之外,他竟然还有时间四处游历。曾经有学者到意大利考察,发现此处的一条河流和莎士比亚曾经提及的位置分毫不差,证明莎翁确实曾到过此地。实在难以想象,怎么会有人拥有如此旺盛的精力和源源不断的灵感。这样的天才不仅是耀眼,而且是耀眼得可疑,以至于在莎士比亚出生之前,这个世界还叫做世界,但在莎士比亚死后,这个世界便成了“没有了莎士比亚的世界”了。

莎翁在世时就已经是英国最令人瞩目的戏剧界明星。他的作品在伦敦的剧院中上演时场场爆满,他自己的剧团也常常被召进宫廷内为贵族们进行表演。莎翁死时,著名的剧作家Ben Jonson(本琼森)在哀悼他的诗篇中称他为”Soul of the Age”(时代的灵魂),并写道“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拙译:他不仅属于这个时代,更是永恒的经典)。

这样长期与上流社会打交道,风靡了全英国的才华横溢的莎士比亚,却并没有留下任何确凿的生平记录。后人研究莎士比亚时发现,在官方的文献中极难找到关于他的蛛丝马迹,莎翁出现得最多的地方反而是同时代的文人们留下的篇章,而这些个人主观性非常强烈的记述实在很难让人信服——有人称莎翁为不可多得的天才,也有怀着嫉妒或偏见的人称他为“粗俗的平民”。所以直至现在,相比起人们对其他作家已经可以各种意淫的了解程度,我们对于莎翁的一生,几乎一无所知。
莎士比亚确实出生于平民之家,与其他饱读诗书的大作家们相比,莎士比亚所受的教育少得可怜。13岁时他便辍学回家,而当时几乎是文人必备的拉丁文和希腊文他也知之甚少。离开家乡闯荡伦敦的莎士比亚在剧团当了杂役,每天帮人喂马打杂,闲时便坐在剧院外面的长椅上观察来往的人群。就是这样地位低微、年少辍学的他,竟然顺利地进入了剧团,开始了自己的演员生涯,后来更是创作剧本,成为了我们熟知的闪闪发光的莎士比亚。这听上去多少都让人好奇当年他究竟是怎样刻苦努力,又是多么熟谙社会的法则,才能完成这一让人惊异的传奇故事。

而根据后人的研究,莎士比亚的儿女中没有一个人能识字,也就是说,这个大作家的子女全都是文盲。即使其子女成长在莎士比亚的故乡斯特拉福德缺少教育资源,深刻地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和语言的美感的莎士比亚,按理说无论如何也不会如此疏忽子女的教育。一个更加让人怀疑的细节是,莎士比亚没有留下任何手稿,而在遗留下来的有莎翁手迹的文献上,莎士比亚的签名都显得十分笨拙糟糕,几乎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长期握笔的作家之手。而且在莎翁留下的遗嘱中,没有一个字提到了他那辉煌的、他人难以比肩的戏剧事业,只详细地说明了自己遗产的分配问题。所以才会有人提出,曾经在莎士比亚故居中终老的那个人,很可能并不是我们知道的那个莎士比亚。

所以,莎士比亚真的不存在吗?
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只有:作为演员和剧团经理的莎士比亚确实是存在的,他就是我们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个秃了顶,打了耳洞,眼神温和的莎士比亚,这个莎士比亚留下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莎翁的六个签名,或许还回到了斯特拉福德养老。然而,作为诗人和剧作家的莎士比亚和他是不是同一个人,就很难确认了。
在持怀疑态度的人中,主流看法是,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哲学家、散文家、政治家Francis Bacon(弗朗西斯培根)的笔名。其中原因,大概是培根也是一个天赋极高的天才,或许他对戏剧感兴趣,却碍于自己的身份(朝廷重臣和贵族)而不好表露,所以借由笔名进行创作。

还有人相信莎士比亚是本琼森的笔名,但我认为这应该不太可能,因为根据琼森的作品来看,他并不拥有成为莎士比亚的天才。
更让我信服的猜想是莎士比亚是同时代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Christopher Marlowe)的另一个身份。马洛的作品都十分出色,可以想象得出如果他能长命一点的话他可以达成的成就是非常炫目的。马洛的死很蹊跷,他在与酒馆与人争执后被刺死,但后世相信这完全是一场政治谋杀。而在马洛死后,莎士比亚达到了其创作和事业的巅峰期。在看贾木许的电影《唯爱永生》时发现他对于莎士比亚的身份也抱有这样的看法,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看。


但是我个人最倾向的看法还是——莎士比亚不是一个人的笔名,而是一个时代的剧作家们共同开的一个玩笑。按照其他猜想来看,无论谁是藏在莎士比亚这个面具后的真正创造者,其天才和精力都令人震惊,而这样的人的存在同样是不可信的。但如果莎士比亚是一个多人共用的笔名的话,一切就更能说得通了。这些才华横溢的剧作家们聚到一起,在某次酒醉后商量着要耍后人们一把,便轮流开始以莎士比亚为笔名,发表自己的作品。这些人们到不同的地方游历,见不同的人,发展出不同的写作风格,写出不同的故事,所有这些东西加到一起,才成就了今天我们知道的莎士比亚。
关于莎翁身份的猜想层出不穷,甚至还有人说莎士比亚是伊丽莎白二世的笔名,虽然显得夸张可笑但也表明了人们始终对莎士比亚的身份抱有极大的兴趣。
但是,一切不过是猜想而已。
时至今日,每次读到讴歌莎士比亚的天才的文章时,虽然不至于热泪盈眶,我也确实常常头皮发麻(误)。除了莎士比亚,我再没有见过如此伟大的灵魂;除了莎士比亚,我再不可能承认还存在能如此驾驭文字的深度和美感的天才。我们读莎翁,因为他让我们明白一个人的智性能够到达怎样的高度,也因为艺术永远都不会随着一个人的逝去而消失。
所以,当我们又一次重读《哈姆雷特》时,谁又会在乎莎翁是不是真的存在呢。